天子者,爵稱也。爵所以稱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載,謂之天子,上法斗極。」《鉤命決》曰:「天子、爵稱也。」帝王之德有優劣,所以俱稱天子者何?以其俱〔受〕命於天,而(王)〔主〕治五千里內也。《尚書》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何以知帝亦稱天子也?以法天下也。《中候》曰:「天子臣放勛。」《書‧逸篇》曰:「厥兆天子爵。」何以言皇亦稱天子也?以其言天覆地載,俱王天下也。故《易》曰:「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爵有五等,以法五行也。或三等者,法三光也。或法三光,或法五行何?質家者據天,故法三光。文家者據地,故法五行。《含文嘉》曰:「殷爵三等,周爵(三)〔五〕等。」各有宜也。《王制》曰:「王者之制祿爵,凡五等。謂公、侯、伯、子、男。」此〔據〕周制也。所以名之為公、侯者何?公者、通〔也〕。公正無私之意也。(候)〔侯〕者、候也。候逆順也。《春秋傳》曰:「王者之後稱公,其餘人皆千乘,象雷震百里所潤同。大國稱侯,小國稱伯、子、男也。」《王制》曰:「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伯者、(百)〔長〕也。子者、孳也。孳孳無已也。男者、任也。人皆五十里。差次功德。小者不滿為附庸。附庸者、附大國以名通也。
百里兩爵,公侯共之。七十里一爵。五十里(複)〔復〕兩爵何?公者、加尊二王之後,侯者、百里之正爵。(士)〔土〕上可有次,下可有第,中央故無二。五十里有兩爵者,所以加勉進人也。小國下爵,猶有尊卑。亦以勸人也。
殷爵三等,謂公、侯、伯也。所以合子、男從伯者何?王者受命,改文從質,無虛退人之義,故上就伯也。《尚書》曰:「侯甸任衛作國伯。」謂殷也。《春秋傳》曰:「合伯、子、男以為一爵。」或曰:合從子,貴中也。以《春秋》名鄭忽,忽者、鄭伯也。此未踰年之君,當稱子,嫌為改赴。故名之也。
地有三等不變,至爵獨變何?地比爵為質,故不變。(為質故不變)。王者有改道之文,無改道之實。〔殷〕家所以令公居百里,侯居七十里,何也?封賢極於百里。其(政)〔改〕也,不可空退人,示優賢之義,欲襃尊而上之。何以知殷家侯(人)不過七十里(者)也?曰:(士上)〔土〕有三等,有百里,有七十里,有五十里。其地半者其數倍,制地之理體也,多少不相配。
公卿大夫者何謂也?內爵稱也。曰:〔為爵稱〕公卿大夫何?爵者、盡也。各量其職,盡其才也。公之為言公正無私也。卿之為言〔章也〕,章善明理也。大夫之為言大〔扶〕,扶進人者也。故《傳》曰:「進賢達能,謂之大夫也。」〔《王制》云〕:「〔上大夫卿也〕。」〔故《禮辨名記》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故《傳》曰:「〔通〕古今,辯然否,謂之士。」〔何以知士非爵〕?《禮》曰:「四十強而士。」不言「爵為士。」至五十爵為大夫。(何)(何以知士非爵)。何以知卿為爵也?以大夫知卿亦爵也。何以知公為爵也?《春秋傳》曰:「諸侯四佾,諸公六佾。」合而言之,以是知公卿為爵。內爵所以三等何?亦法三光也。所以不變質文何?內者為本,故不改內也。諸侯所以無公爵者,下天子也。故《王制》曰:「上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此謂諸侯臣也。大夫但有上下,〔士有上中下〕何?明卑者多也。爵皆一字也,大夫獨兩字何?《春秋傳》曰:「大夫無遂事。」以為大夫職在之適四方,受君之法,施之於民,故獨兩字下之。或曰:大夫、爵之下者也。稱大夫,明從大夫以上受下施,皆大自著也。天子之士獨稱元士何?士賤,不得體君之尊,故加元以別〔於〕諸侯之士也。《禮經》曰:「士見大夫。」諸侯之士〔也〕。《王制》曰:「王者八十一元士。」
天子爵連言天子。諸侯爵不連言王侯何?即言王侯,以王者同稱,為衰弱僣差生篡弒,猶不能為天子也。故連言天子也。或曰:王者天爵,王者不能(生)〔王〕諸侯,故不言王侯。諸侯人事自著,故不著也。
王者太子亦稱士何?舉從下升,以為人無生得貴者,莫不由士起。是以舜時稱為天子,必先試於士。《禮‧士冠經》:「天子之元子,士也。」
婦人無爵何?陰卑無外事。是以有三從之義: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故夫尊於朝,妻榮於室,隨夫之行。故《禮‧郊特牲》曰:「婦人無爵,坐以夫之齒。」《禮》曰:「生無爵,死無謚。」《春秋》錄夫人皆有謚,(夫人)何以知〔夫人〕非爵也?《論語》曰:「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國人稱之曰君夫人。」即令是爵,君稱之與國人稱之不當異也。
庶人稱匹夫者,匹、偶也。與其妻為偶,陰陽相成之義也。一夫一婦成一室。明君人者,不當使男女有過時無匹偶也。《論語》曰:「匹夫匹婦之為諒也。」
爵人於朝者,示不私人以官,與眾共之義也。封諸侯於廟者,示不自專也。明法度皆祖之制也,舉事必告焉。《王制》曰:「爵人於朝,與眾共之也。」《詩》云:「王命卿士,南仲太祖。」《禮‧祭統》曰:古者明君爵有德,必於太祖。君降立於阼階南面向,所命北向,(央)〔史〕由君右執策命之。
大夫功成未封而死,不得追爵賜之者,以其未當股肱也。《春秋‧穀梁傳》曰:「追賜死者,非禮也。」《王制》曰:「葬從死者,祭從生者。」所以追孝繼養也。葬從死者何?子無爵父之義也。《禮‧中庸記》曰:「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子為大夫,父為士,祭以大夫,葬以士」也。
父在稱世子何?繫於君也。父沒稱子某者何?屈於尸柩也。既葬稱(小)子者。即尊之漸也。踰年稱公者,緣〔臣〕民之心不可一日無君也。緣終始之義,一年不可有二君(也)。故踰年即位,所以繫民臣之心〔也〕。〔三年〕然後〔受〕爵者,緣孝子之心,未忍安吉〔也〕。故《春秋》魯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乙巳,〔公〕薨于小寢。文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韓詩內傳》曰:「諸侯世子三年喪畢,上受爵命於天子。所以名之為世子何?言欲其世世不絕也。」何以知天子〔之〕子亦稱世子也?《春秋傳》曰:「公會〔王〕世子于首止。」〔是也〕。或曰:〔何以知〕天子之子〔亦〕稱太子。《尚書〔傳〕》曰:「太子發升于舟」〔是〕也。或曰:諸侯之〔子〕稱代子。則《〔春秋〕傳》曰:「晉有太子申生。」「鄭有太子華。」「齊有太子光。」由是觀之,周制:太子、代子亦不定也。漢制:天子稱皇帝。其嫡嗣稱皇太子,諸侯王之嫡稱代子,後代咸因之〔《中候》曰〕:「〔廢考〕,〔立發為太子〕。」〔明文王時稱太子也〕。世子三年喪畢,必上受爵命於天子何?明爵(土)者天子之〔所〕有也,臣無自爵之義。童子〔亦〕當受(父)爵命〔者〕,使大夫就其國命之。明王者不與童子為禮也。以《春秋》魯成公幼少,與諸侯會,公不見之,《經》不以〔為〕魯恥。明不與童子為禮也。世子上受爵命,衣士服何?謙不敢自專也。故《詩》曰「𩎟韐有赩」,〔謂〕世子始行也。
天子大斂之後稱王者,明士不可一日無君也。故《尚書》曰:「王麻冕黼裳。」此斂之後也。何以知王從死後加王也?以《尚書》言迎子(劉)〔釗〕,不言迎王〔也〕。王者既殯而即繼體之位何?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君〔也〕。故先君不可得見,則後君繼體矣。〔故〕《尚書》曰:「〔王〕再拜興對」,「乃受銅」。明為繼體君也。緣(始終)〔終始〕之義,一年不可有二君(也)。故《尚書》曰:「王釋冕喪服。」吉冕〔服〕受銅,稱王以接諸侯。明己繼體為君也。釋冕藏銅反喪〔服〕,明未稱王以統事也。不〔可〕曠年無君,故逾年乃即位改元。(名元)〔元以名〕年,年以紀事,君名其事矣,而未發號令也。何以(言)〔知〕踰年即位(謂)改元(位)〔也〕?《春秋傳》曰:「以諸侯踰年即位,亦知天子踰年即位也。」《春秋》曰:「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改元位也。王者改元年,即事天地。諸侯改元,即事社稷。《王制》曰:「夫喪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為越紼而行事。」《春秋傳》曰:「天子三年然後稱王者,謂稱王統事發號令也。」《尚書》曰:「高宗諒陰三年。」是也。《論語》〔曰〕:「君薨,百官摠己聽於冢宰三年。」緣孝子之心,則三年不當也。故三年除喪,乃即位統事,(即位)踐祚為主,南面朝臣下,稱王以發號令也。故天子諸侯凡三年即位,終始之義乃備,所以諒陰三年,卒孝子之道。故《論語》曰:「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聽於冢宰三年。」所以聽於冢宰三年者何?以為冢宰職在制國之用,是以由之也。故《王制》曰:「大冢宰制國用。」所以名之為冢宰何?冢者、大也。宰者、制也。大制事也。故《王度記》曰:「天子冢宰一人,爵祿如天子之大夫。」或曰冢宰視卿,《周官》所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