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



王者受命必改朔何?明易姓,示不相襲也。明受之於天,不受之於人,所以變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助化也。故《(喪服)大傳》曰:「王〔者〕始起,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也。是以舜、禹雖繼太平,猶宜改以應天。王者改作,樂必得天應而後作何?重改制也。《春秋瑞應傳》曰:「敬受瑞應而王,改正朔,易服色。」《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民也。」
文家先改正,質家先改正,質家先伐何?改正者、文,伐者、質。文者先其文,質者先其質。《論語》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王后帝。」此湯伐桀告天以夏之牲也。《詩》云:「命此文王,于周于京。」此言文王改號為周,易邑為京也。又曰:「清酒既載,騂牡既備。」言文王之牲(周)〔用〕騂,周尚赤也。
正朔有三何?本天有三統,謂三微之月也。明王者當奉順而成之,故受命各統一正也。敬始重本也。朔者、蘇也,革也。言萬物革更於是,故統焉。《禮三正記》曰:「正朔三而改,文質再而復也。」三微者、何謂也?陽氣始施黃泉,萬物〔始〕動微而未著也。十一月之時,陽氣始養根株黃泉之下,萬物皆赤,赤者、盛陽之氣也。故周為天正,色尚赤也。十二月之時,萬物始牙而白,白者、陰氣,故殷為地正,色尚白也。十三月之時,萬物始達,孚(由)〔甲〕而出,皆黑,人得加功,故夏為人正,色尚黑。《尚書大傳》曰:「夏以孟(十二)〔春〕月為正,殷以季冬月為正,周以仲冬月為正。夏以十三月為正,色尚黑,以平旦為朔。殷以十二月為正,色尚白,以雞鳴為朔。周以十一月為正,色尚赤,以夜半為朔。不以二月後為正者,萬物不齊,莫適所統,故必以三微之月也。三正之相承,若順連環也。」孔子承周之弊,行夏之(陸)〔時〕,知繼十一月正者,當用十三月也。
天道左旋,改正者右行,何也?改正者、非改天道也,但改日月耳。日月右行,故改正亦右行也。
日尊於月,不言正日,言正月,何也?積日成月,物隨月而變,故據物為正也。
天質地文。質者據質,文者據文。周反統天正何也?質文再而復,正朔三而改。三微質文,數不相配,故正不隨質文也。
王者受命而起,或有所不改者何也?王者有改道之文,無改道之質。如君南面,臣北面,皮弁素積,聲味不可變,哀戚不可改,百世不易之道也。
王者所以存二王之後何也?所以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統也。明天下非一家之有,謹敬謙讓之至也。故封之百里,使得服其正色,用其禮樂,永事先祖。《論語》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春秋傳》曰:「王者存二王之後,使服其正色,行其禮樂。」《詩》曰:「厥作祼將,常服黼冔。」言微子服殷之冠,助祭於周也。《周頌》曰:「有客有客,亦白其馬。」此微子朝周也。二王之後,若有聖德受命而王,當因其改之耶?天下之所安得受命耶?非其運次者。
王者必一質一文〔者〕何?〔所〕以承天地,順陰陽。陽之道極,則陰道受;陰之道極,則陽道受。明二陰二陽不能相繼也。質法天,文法地而已。故天為質,地受而化之,養而成之,故為文。《尚書大傳》曰:「王者一質一文,據天地之道。」《禮三正記》曰:「質法天,文法地」也。帝王始起,先質後文者,順天下之道,本末之義,先後之序也。事莫不先有質性,乃後有文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