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戴禮記卷第一




《主言第三十九》


孔子閒居,曾子侍。孔子曰:「參!今之君子,惟士與大夫之言之(閒)〔聞〕也,其至於君子之言者,甚希矣。於乎!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哀哉!」
曾子起曰:「敢問何謂主言?」孔子不應。曾子懼,肅然摳衣下席,曰:「弟子知其不孫也。得夫子之閒也難,是以敢問也。」孔子不應。曾子懼,退負序而立。
孔子曰:「參!女可語明主之道與?」
曾子曰:「不敢以為足也。得夫子之閒也難,是以敢問。」
孔子曰:「吾語女。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雖有國(焉)〔之良馬〕,不教不服,不可以取千里。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地)〔道〕治之,不可以霸主。是故昔者明主內脩七教,外行三至。七教脩,焉可以守,三至行,焉可以征。七教不脩,雖守不固;三至不行,雖征不服。是故明主之守也,必折衝乎千里之外;其征也,衽席之上還師。是故內修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此之謂明主之道也。」
曾子曰:「敢問不費不勞可以為明乎?」
孔子愀然揚麋曰:「參!女以明主為勞乎?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政之不中,君之過也。政之既中,令之不行,職事者之罪也。明主奚為其勞也!昔者明主關譏而不征,市鄽而不稅,稅十取一,使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入山澤以時,有禁而無征:此六者取財之路也。明主捨其四者而節其二者,明主焉取其費也!」
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
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順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諒,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強果則下廉恥。民皆有別則貞,則正亦不勞矣。此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君先立於仁,則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璞,商愨女憧,婦空空,七者,教之志也。七者,布諸天下〔四方〕而不窕,內諸尋常之室而不塞。是故聖人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而民〔之〕棄惡也如(灌)〔濯〕。」
曾子曰:「弟子則不足,道則至矣。」
孔子曰:「參!姑止,又有焉。昔者明主之治民〔也〕有法,必別地以州之,分屬而治之,然後賢民無所隱,暴民無所伏。使有司日省如時考之,歲誘賢焉,則賢者親,不肖〔者〕懼。使之哀鰥寡,養孤獨,恤貧窮,誘孝悌,選賢舉能。此七者修,則四海之內無刑民矣。上之親下也如腹心,則下之親上也如保子之見慈母也。上下之相親如此,然後令則從,施則行。因民既邇者說〔服〕,遠者來懷,然後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十尋而索。百步而堵,三百步而里,千步而井,三井而句烈,三句烈而距,五十里而(對)〔封〕,百里而有都邑,乃為畜積衣裘焉,使處者恤行者有(興)〔與〕亡。是以蠻夷諸夏,雖衣冠不同,言語不合,莫不來至,朝覲於王,故曰:無市而民不乏,無刑而民不違。畢弋田獵之得,不以盈宮室也;徵歛於百姓,非以充府庫也。(慢)〔慘〕怛以補不足,禮節以損有餘。故曰:多信而寡貌。其禮可守,其(信)〔言〕可復,其跡可履。其於信也,如四時春秋冬夏;其博有萬民也,如飢而食,如渴而飲:下土之人信之夫!暑熱凍寒,遠若邇,非道邇也,及其明德也。是以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此之謂明主之守也。折衝乎千里之外,此之謂也。」
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
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明主篤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得而用也。」
曾子曰:「敢問何謂也?」
孔子曰:「昔者明王(以)〔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數,既知其數,又知其所在〔焉〕。明主因天下之爵以尊天下之士,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天下之士說,則天下之明譽興〔焉〕,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者也;所謂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選天下之至良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後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於愛人,知者莫大於知賢,政者莫大於官賢。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內拱而俟,然後可以征。明主之所征,必道之所廢者也。彼廢道而不行,然後誅其君,致其征,弔其民而不奪其財也。故曰:明主之征也,猶時雨也,至則民說矣。是故行施彌博,得親彌眾,此之謂衽席之上乎還師。」


《哀公問五義第四十》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為政,何如者取之?」
孔子對曰:「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
哀公曰:「然則今夫章甫、句屨、紳帶而搢笏者,此皆賢乎?」
孔子曰:「否!不必然。今夫端衣、玄裳、冕而乘路者,志不在於食葷;斬衰、蕑屨、杖而歠粥者,志不在於飲食。故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雖有,不亦鮮乎!」
哀公曰:「善!何如(則)〔斯〕可謂庸人矣?」
孔子對曰:「所謂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而志不邑邑;不能選賢人善士而託其身焉,以為己憂;動行不知所務,止立不知所定;日選於物,不知所貴;從物而流,不知所歸;五鑿為政,心從而壞。若此,則可謂庸人矣。」
哀公曰:「善!何如(則)〔斯〕可謂士矣?」
孔子對曰:「所謂士者,雖不能盡道術,必有所由焉;雖不能盡善(盡)美,必有所處焉。是故知不務多,而務審其所知;行不務多,而務審其所由;言不務多,而務審其所謂。知既知之,行既由之,言既順之,若夫性命肌膚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若此,則可謂士矣。」
哀公曰:「善!何如(則)〔斯〕可謂君子矣?」
孔子對曰:「所謂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買)〔德〕;仁義在己,而不害不知;聞志廣博而色不伐,思慮明達而辭不爭。(君子)猶然如將可及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謂君子矣。」
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賢人矣?」
孔子對曰:「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舍與民同統,行中矩繩,而不傷於本,言足〔以〕法於天下,而不害於其身,躬為匹夫而願富,貴為諸侯而無財。如此,則可謂賢人矣。」
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聖人矣?」
孔子對曰:「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參乎日月,雜於雲蜺,揔要萬物,穆穆純純,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職,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則可謂聖人矣。」
哀公曰:「善。」孔子出,哀公送之。


《哀公問於孔子第四十一》


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何如?君子之言禮,何其尊也?」
孔子曰:「丘也小人,何足以知禮。」
君曰:「否,吾子言之也。」
孔子曰:「丘聞之也,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䟽數之交也,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然後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廢其會節;有成事,然後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嗣;其順之,然後言其喪筭,備其鼎俎,設其豕腊,修其宗廟,歲時以敬祭祀,以序宗族,則安其居處,醜其衣服,卑其宮室,車不雕幾,器不刻鏤,食不貳味,以與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禮者如此。」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
孔子曰:「今之君子,好色無厭,淫德不倦,荒怠敖慢,固民是盡,忤其眾以伐有道,求得當欲不以其所。古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後。今之君子莫為禮也。」
孔子侍坐於哀公。哀公曰:「敢問人道誰為大?」
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無辭而對。人道政為大。」
公曰:「敢問何謂為政?」
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
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
孔子對曰:「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民從之矣。」
公曰:「寡人雖無似也,願聞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而聞乎?」
孔子對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敬之至也,大昏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親迎,親之也。親之也者,親之也。是故君子興敬為親,舍敬是遺親也。弗愛不親,弗敬不正,愛與敬、其政之本與!」
公曰:「寡人願有言然。冕而親迎,不已重乎?」
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合二姓之好,以繼先聖之後,以為天地社稷宗廟之主,君何謂已重乎?」
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聞此言(也)〔乎〕?寡人欲問,不得其辭,請少進。」
孔子曰:「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昏,萬世之嗣也,君何以謂已重焉。」
孔子遂有言曰:「內以治宗廟之禮,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禮,足以立上下之敬。物恥足以振之,國恥足以興之。為政先禮,禮者,〔其〕政之本與!」
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君子無不敬也,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枝也,敢不敬與?不能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傷其本,枝從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配以及配。君子行此三者,則愾乎天下矣。大王之道也。如此,國家順矣。」
公曰:「敢問何謂敬身?」
孔子對曰:「君子過言則民作辭,過動則民作則。君子言不過辭,動不過則,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則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則能成其親矣。」
公曰:「敢問何謂成親?」
孔子對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歸之名,謂之君子之子,是使其親為君子也。是為成其親〔之〕名也已。」
孔子遂言曰:「古人為政,愛人為大。不能愛人,不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身。」
公曰:「敢問何謂成身?」
孔子對曰:「不過乎物。」
公曰:「敢問君何貴乎天道也?」
孔子對曰:「貴其不已。如日月西東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也),是天道也。無為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公曰:「寡人憃愚冥煩,子識之心也。」
孔子蹴然避席而對曰:「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是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是故孝子成身。」
公曰:「寡人既聞是言也,無如後罪何?」
孔子對曰:「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也。」


《禮三本第四十二》


禮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焉生?無先祖焉出?無君師焉治?三者偏亡,無安之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王者天太祖,諸侯不敢懷,大夫士有常宗,所以別貴始,德之本也。郊止〔乎〕天子,社止〔乎〕諸侯,道及士大夫,所以別尊卑,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鉅者鉅,宜小者小也。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國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待年而食者不得立宗廟,所以別積厚者流澤光,積薄者流澤卑亦如之。
大饗尚玄尊,俎生魚,先大羹,貴飲食之本也。大饗尚玄尊而用酒,食先黍稷而飯稻梁,祭嚌大羹而飽乎庶羞,貴本而親用〔也〕。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太一,夫是〔之〕謂大隆。故尊之尚玄酒也,俎之〔尚〕生魚也,豆之先大羹也,利(省)〔雀〕之不卒也,成事之俎不嘗也,三侑之不食也,一也。大昏之未發齊也,〔太〕廟之未納尸也,始卒之未小斂,〔一〕也,大路車之素幭也,郊之麻冕也,喪服之先散帶,一也。三年之〔喪〕,哭不(文)〔反〕也,《清廟》之歌、一倡而三歎也,縣一罄而尚拊搏,朱弦而通越,一也。
凡禮,始於脫,成於文,終於隆。故至備,情文俱盡;其次,情文佚興;其下,復情以歸太一〔也〕。天地以合,四時以洽,日月以明,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倡,好惡以節,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萬變不亂,貸之則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