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漢記卷十七列傳十二




《虞延》


虞延、字子大,陳留人。為郡功曹,世祖聞而奇之。建武二十年,東巡,路過小黃,高帝母昭靈后園陵在焉。時延為郡督郵,詔呼引見,問園陵之事。延進止從容。瞻拜可觀,其園陵樹蘖皆諳其數,俎豆犧牲,頗曉其禮。帝善之,敕延從駕到魯。還經封邱,城門下小,不容羽蓋。上怒,使撻侍御史。延因下見引咎,以為罪在督郵。上詔曰:「以陳留督郵虞延故,貸御史罪。」賜延錢及帶劍佩刀還郡。永平初,(守)〔有〕新野功曹鄧寅,以外戚小侯每預朝會,而容止趨步,有出于眾。上目之,顧左右曰:「朕之儀貌,豈若此人!」特賜輿馬衣服。延以寅雖有容儀而無實行,未嘗加禮。上乃詔令自稱南陽功曹詣闕。拜郎中,遷玄武司馬。寅在職不服父喪,帝聞,乃嘆曰:「『知人則哲,惟帝難之。』信哉斯言!」寅聞慚而退。


《郭丹》


郭丹、字少卿,南陽人。累世千石,父稚為丹買田宅居業。丹從師長安,從宛人陳洮買符入函谷關。既入關,封符乞人,乃慨然而歎曰:「丹不乘使者車,不出此關。」既至京師,常為都講。更始二年,三公舉丹賢能,徵為諫議大夫,持節使歸南陽,安集受降。自去家十二年,果乘高車出關,如其志焉。
更始敗,諸將軍悉歸上,普賜封爵;丹無所歸節傳,以敝布纏裹節,晝伏夜行,求謁更始妻子,奉還節傳,因歸鄉里。為郡功曹,薦陰亶、程胡、魯歆自代。太守杜詩曰:「古者卿士讓位,今功曹稽古含經,可謂至德。編署黃堂,以為後法。」丹師事公孫昌,敬重,常待重編席,顯異之。為司徒,在朝名清廉公正。永平五年薨,詔問丹家時,宗正劉匡對曰:「郭丹為三公,典牧州郡田畝不增。」


《周澤》


周澤、字穉都,北海安邱人。少修高節,耿介特立,好學問,治《嚴氏春秋》,門徒數百人,隱居山野,不汲汲于時俗。建武十六年,辟大司馬府,署議曹祭酒。為黽池令,奉公克己,妻子自親釜竈。拜太常,果敢直言,數有據爭,朝廷嘉其清廉。北地太守廖信貪污下獄,詔以信田宅奴婢錢財賜廉吏太常周澤。


《牟融》


牟融、字子優,遷大司農,性明達,居職修治,又善論議,朝廷稱為名卿。帝數嗟嘆,以為才堪宰相。


《孫堪》


孫堪為光祿勳,以清廉見稱,與周澤相類。


《魏應》


魏應、字君伯,任城人,拜五官中郎將。諸儒于白虎觀講論《五經》同異,使應專掌難問。


《劉般》


劉般、字伯興,彭城人,代名忠孝,兼屯騎校尉。時五校尉官顯職閒,府寺寬敞,輿服光麗,伎巧畢給,故多以宗室肺腑居之。為太僕,在朝竭忠盡謀。建初元年,拜為宗正,憂勤國事,夙夜不怠,數納嘉謀。


《劉愷》


劉愷、字伯豫,以當襲父般爵,封居巢侯,讓與其弟憲,遁逃避封。久之,章和中,有司奏請絕國,上美其義,特優嘉之,愷猶不出。有司復奏之,侍中賈逵上書曰:「孔子稱『能以禮讓為國,於從政乎何有?』」和帝納之,下詔曰:「故居巢侯劉般嗣子愷,當襲父般爵,而稱父遺意,致國弟憲,遯亡七年,所守彌固。蓋王法崇善,成人之美。其聽憲嗣爵。」乃徵愷,拜為郎,稍遷侍中。愷之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風行。


《郭賀》


郭賀、字喬卿,洛陽人,為荊州刺史。百姓歌之曰:「厥德文明。」治有殊政。顯宗巡狩,賜以三公之服,黻冕之旒。


《吳良》


吳良、字大儀,齊國人,習《大夏侯尚書》,為郡議曹掾,歲旦與掾吏入賀,門下掾王望言曰:「齊郡敗亂,遭離盜賊,人民饑餓,不聞鷄鳴犬吠之音。明府視事五年,土地開闢,盜賊息滅,五穀豐登,家給人足。今日歲首,請上雅壽。」掾吏皆稱萬歲。良時跪曰:「門下掾(謟佞)〔佞諂〕;明府勿受其觴。盜賊未盡,人庶困乏。不能家給人足。今良曹掾尚無袴,寧為家給人足耶?」望曰:「議曹惰窳,自無袴,寧足為不家給人足耶?」太守歛容而止,曰:「此生言是。」遂不舉觴,賜良鰒魚百枚。轉良為功曹,良恥以言受進,終不肯謁。
東平王蒼辟為西曹掾,數諫蒼,多善策。蒼上表薦良。上以章示公卿,曰:「前見良頭鬚皎然,衣冠甚偉,求賢助國,宰相之職,蕭何舉韓信,設壇即拜,不復考試,今以良為議郎。」遷司徒長史,以清白方正稱。


《劉平》


劉平、字公子,楚郡人,以仁孝著聞。更始時,天下亂,平弟仲為賊所殺。其後賊忽然而至,平扶(持)〔侍〕其母,奔走逃難,抱仲遺腹女而棄其子。母欲還取之,平不聽,曰:「力不能兩活,仲不可以絕類。」遂去不顧,與母俱匿野澤中。平朝出求食,為餓賊所得,將烹之,叩頭曰:「今旦為老母求菜,老母饑,少氣,待歸為命。願得歸,飯母畢,還就死。」因涕泣,賊哀而遣之。平還,食母訖,因白曰:「屬與賊期,義不可負。」遂還詣賊。眾皆大驚,相謂曰:「嘗聞烈士,今乃見之。去矣,吾不忍食子。」於是得全。平既免,乃摭莢得三升豆,以謝賊恩。永平三年為宗正,數薦達名士承宮、郇恁等。


《承宮》


承宮、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豬主怪其不還,行求索,見(生)〔宮〕,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因留精舍門下,樵薪,執苦數十年間,遂通其經。遭王莽篡位,天下擾攘,盜賊并起,遂避世漢中。建武四年,將妻子之華陰山谷,耕種禾黍,臨熟,人就認之,宮悉推與而去,由是顯名。永平中,徵為博士,遷左中郎將。數納忠諫,論議切直,名播匈奴。時單于遣使求欲得見宮,詔敕宮自整飭。對曰:「彼徒炫名,非實識也。臣狀醜,不可以示遠,宜選長大威容者。」帝乃以大鴻臚魏應代之。


《鍾離意》


鍾離意辟大司徒侯霸府,詔部送徒詣河內,時冬寒,徒病不能行。路過弘農,意輒移屬縣使作徒衣,縣不得已與之,而上書言狀,意亦具以聞。上得奏,以見霸,曰:「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誠良吏也!」
意在堂邑,為政愛利,輕刑慎罰,撫循百姓如赤子。初到縣,(中)〔市〕無屋,意出奉錢帥人作屋。人齎茅竹或(特)〔持〕材木,爭赴趨作,(決)〔浹〕日而成。功作既畢,為解土,祝曰:「興功役者令,百姓無事。如有禍祟,令自當之。」人皆大悅。
顯宗時,意為尚書,交趾太守坐贓千金,徵還伏法,詔以其貲物班賜群臣。意得珠璣,悉以委地,而不拜賜。上怪問其故。對曰:「臣聞孔子忍渴於盜泉之水,曾參迴車于勝母之閭,惡其名也。此贓穢之物,誠不敢拜受。」上嗟嘆曰:「清乎尚書之言!」乃更以庫錢三十萬賜之。詔賜降(人)〔胡〕縑,尚書案事,誤以十為百。上見司農上簿,大怒,召郎將笞之。意因叩頭曰:「過誤之失,常人所容。若以懈慢為愆,則臣位大,罪重;郎位小,罪輕。咎皆在臣,臣當先笞。」乃解衣就格。上意乃解。上欲起北宮,意上書諫,出為魯相。後起德陽殿,殿成,百官大會,上謂公卿曰:「鍾離尚書若在,不得成此殿。」


《宋均》


宋均、字叔庠,為九江太守,有兩山,名曰唐、后山,有神祠,眾至共為嫁娶,皆取百姓男女,不復要娶巫家女,百姓患之,長吏莫敢改之。均乃移書曰:「自今已去,當為山娶巫家女。」其後乃絕。建武中,山陽、楚郡多蝗蜚,南到九江,輒東西別去,由是名稱。永平七年,徵為尚書令,忠正直言,數納策謀,每駮議,未嘗不合上意。


《朱酺》


朱酺、梁國寧陵人,明帝時為益州刺史,移書屬郡,喻以聖德,白狼王等百餘國重譯來庭,歌詩三章,酺獻上。


《觟陽鴻》


觟陽鴻、字孟孫,中山人,為世名儒。永平中,拜少府。


《楊政》


楊政、字子行,京兆人,治《梁邱易》,與京兆祁聖元同好,俱名善說經書。京師號曰:「說經鏗鏗楊子行,論難僠僠祁聖元。」政師事博士范升。建武中,升為太常丞,為去妻所誣告,坐事繫獄,當服重罪。政以車駕出時伏道邊,抱升子持車叩頭。武騎虎賁恐驚馬,引弓射之,不去;旄頭以戟叉政,傷胸前。政涕泣求哀,上即尺一出升。政嘗過揚虛侯馬武,武稱疾見政,對几據床,欲令政拜床下。政入戶,前排武,徑上床坐。武帳,言語不擇。因把臂責之曰:「卿蒙國恩,備位藩臣,不思求賢報國,而驕天下英俊,今日搖動者刀入脅。」左右大驚,以為見劫,操兵滿側,政顏色自若。會信陽侯至,責數武,令為朋友。其果勇敢折,皆此類也。


《薛漢》


薛漢、字子公,淮陽人,才高名遠,兼通書傳,無不照覽,道術尤精,教授常數百弟子,自遠方至者著為錄。


《郇恁》


郇恁、字君大,鴈門人也。隱居教授,東平憲王蒼為驃騎,開東閣,延賢士,辟恁,署為祭酒,敬禮焉。後朝會,明帝戲之曰:「先帝徵君不來,驃騎辟君而來,何也?」恁曰:「先君秉德以惠下,臣可以禮進退。驃騎執法御臣,臣懼法而至。」月餘遂去官。


《徐匡》


永平中,車駕出,信陽侯陰就於干突車騎簿。車府令齊國徐匡鉤就車,收御者送獄。詔書譴匡,匡自繫獄。吳良上言:「信陽侯驕慢,干突車騎,大不敬,無人臣禮。匡執法守正而下獄,恐政化由是而墜。」詔出匡,左遷即邱長。


《張重》


張重、日南計吏,形容短小,明帝問云:「何郡小吏?」對曰:「臣日南計吏,非小吏也。」


《姜詩》


姜詩、字士遊,廣漢雒人也。適值年荒,與婦傭作養母。詩性至孝,母好飲江水,令兒常取水,溺死。夫婦痛,恐母知,詐曰行學,歲歲作衣投於江中,俄而湧泉,出舍側,味如江水。日生鯉一雙。賊經詩里,不敢驚孝子,致肉米,詩埋之。後吏譴詩,詩掘示之。


《趙孝》


趙孝、字長平,沛國蘄人。父為田禾將軍,孝為郎,(歸告母)〔每告歸〕,往來常白衣步擔,嘗從長安來,過直上郵亭,但稱書生,寄止於亭門塾,亭長難之,告有貴客過,灑掃,不欲穢污地,良久乃聽止。吏因問曰:「田禾將軍子從長安來,何時發?幾日至?」孝曰:「尋到矣。」時天下亂,人相食。弟禮為賊所得,孝聞,即自縛詣賊,曰:「禮久餓羸瘦,不如孝肥。」賊并放之。建武初,天下新定,穀食尚少,孝得穀,炊將熟,令弟禮夫妻俱出外,孝夫妻共蔬食,比禮夫妻歸,即曰:「我已食訖。」以穀飯獨與之。積久,禮心怪疑,後掩伺見之,亦不肯食,遂共蔬食,兄弟怡怡,鄉里歸德。
孝辟太尉府,顯宗聞其行,官至長樂衛尉,弟禮為御史中丞。帝嘉其篤行,寵異之。詔禮十日就長樂衛尉府,太官送供具,相對盡歡。數年,禮卒,令孝從官屬送喪歸也。


《魏譚》


魏譚、字少閒,琅邪人。王莽末,政亂,盜賊起,人民相食。譚為賊所得,等輩數十皆縛束,當稍就噉。見譚貌謹敕,獨放,令主炊養。有賊長公,哀譚謂曰:「汝曹皆當以次死,哀縱汝,急從此去。」譚不肯去,叩頭曰:「我嘗為諸君主炊養,食馨肉肌香,餘皆菜食,羸瘦,肉腥臊不可食,願先等輩死。」長公義之,即相謂此兒有義,可哀縱也。賊遂皆放之,數十人皆得脫。譚有一孤兄子,年一二歲,常自養(親)〔視〕,遭饑饉,分升合以相存活。譚時有一女,生裁數月,念無穀食,終不能兩全,棄其女,養活兄子,州郡高其義。


《李善》


李善、字次孫,南陽人,本同縣李元蒼頭。建武中疫病,元家相繼死沒,惟孤兒續始生數旬,而有資財千萬,諸奴〔婢〕私共計議,欲謀殺續,分財產。善乃潛負逃亡,隱山陽瑕邱界中,親自哺養,乳為生湩。續孩抱,奉之不異長君,有事輒長跪請白,然後行之。閭里感其行,皆相率修義。續年十歲,善與歸本縣,修里舊業。告奴婢于長吏,悉收殺之。時鍾離意為瑕邱令,上書薦善行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