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卷第十




戒第二十六


內言九。
桓公將東游,問於管仲曰:「我游猶(軸)〔東由〕轉斛,南至琅邪。司馬曰,亦先王之游已。何謂也?」管仲對曰:「先王之游也,春出,原農事之不本者,謂之游;秋出,補人之不足者,謂之夕。夫師行而糧食其民者,謂之亡;從樂而不反者,謂之荒。先王有游夕之業於人,無荒亡之行於身。」桓公退再拜命曰:「寶法也!」管仲復於桓公曰:「無翼而飛者,聲也;無根而固者,情也;無(方)〔立〕而(富)〔貴〕者,生也。公亦固情謹聲,以嚴尊生,此謂道之榮。」桓公退,再拜:「請若此言。」管仲復於桓公曰:「任之重者莫如身,塗之畏者莫如口,期而遠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塗,至遠期,唯君子乃能矣。」桓公退,再拜之曰:「夫子數以此言者教寡人。」管仲對曰:「滋味動靜,生之養也;好惡、喜怒、哀樂,生之變也;聰明當物,生之德也。是故聖人齊滋味而時動靜,御正六氣之變,禁止聲色之淫,邪行亡乎體,違言不存口,靜然定生,聖也。仁從中出,義從外作。仁故不以天下為利,義故不以天下為名。仁故不代王,義故七十而致政。是故聖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賤物。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是故身在草茅之中,而無懾意;南面聽天下,而無驕色。如此而后可以為天下王。所以謂德者不動而疾,不相告而知,不為而成,不召而至,是德也。故天不動,四時云,下而萬物化;君不動,政令陳,下而萬功成;心不動,(使)四枝耳目〔使〕,而萬物情。寡交多親,謂之知人。寡事成功,謂之知用。聞一言以貫萬物,謂之知道。多言而不當,不如其寡也;博學而不自反,必有邪。孝弟者,仁之祖也;忠信者,交之(慶)〔度〕也。內不考孝弟,外不正忠信,澤其四經而誦學者,是亡其身者也。」
桓公明日弋在廩,管仲、隰朋朝。公望二子,弛弓脫釬而迎之曰:「今夫鴻鵠,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時,夫唯有羽翼以通其意於天下乎?今孤之不得意於天下,非皆二子之憂也?」桓公再言,二子不對。桓公曰:「孤既言矣,二子何不對乎?」管仲對曰:「今夫人患勞,而上使不時;人患飢,而上重斂焉;人患死,而上急刑焉。如此而又近有色而遠有德,雖鴻鵠之有翼,濟大水之有舟楫也,其將若君何?」桓公蹴然逡遁。管仲曰:「昔先王之理人也,蓋人有患勞而上使之以時,則人不患勞也;人患飢而上薄斂焉,則人不患飢矣;人患死而上寬刑焉,則人不患死矣。如此而近有德而遠有色,則四封之內視君其猶父母邪!四方之外歸君其猶流水乎!」公輟射,援綏而乘。自御,管仲為左,隰朋參乘。(朔月)〔齊〕三日,進二子於(里官)〔祖宮〕,再拜頓首曰:「孤之聞二子之言也,耳加聰而視加明,於孤不敢獨聽之,薦之先祖。」管仲、隰朋再拜頓首曰:「如君之王也,此非臣之言也,君之教也。」於是管仲與桓公盟誓為令曰:「老弱勿刑,參宥而后弊,關幾而不正,市正而不布。山林梁澤,以時禁發而不正也。」草封澤鹽者之歸之也,譬若市人。三年教人,四年選賢以為長,五年始興車踐乘。遂南伐楚,(門)傅施城。北伐山戎,出冬䓗與戎叔,布之天下。果三匡天子而九合諸侯。
桓公外舍而不鼎饋,中婦諸子謂宮人:「盍不出從乎?君將有行。」宮人皆出從。公怒曰:「孰謂我有行者?」宮人曰:「賤妾聞之中婦諸子。」公召中婦諸子曰:「女焉聞吾有行也?」對曰:「妾人聞之,君外舍而不鼎饋,非有內憂,必有外患。今君外舍而不鼎饋,君非有內憂也,妾是以知君之將有行也。」公曰:「善,此非吾所與女及也,而言乃至焉,吾是以語女。吾欲致諸侯而不至,為之奈何?」中婦諸子曰:「自妾之身之不為人持接也,未嘗得人之布織也,意者更容不審邪?」明日,管仲朝,公告之。管仲曰:「此聖人之言也,君必行也。」
管仲寢疾,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疾甚矣,若不可諱也。不幸而不起此疾,彼政我將安移之?」管仲未對。桓公曰:「鮑叔之為人何如?」管仲對曰:「鮑叔,君子也。千乘之國,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雖然,不可以為政。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見一惡終身不忘。」桓公曰:「然則孰可?」管仲對曰:「隰朋可。朋之為人,好上識而下問。臣聞之,以德予人者謂之仁,以財予人者謂之良。以善勝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者,未有不服人者也。於國有所不知政,於家有所不知事,必則明乎!且朋之為人也,居其家不忘公門,居公門不忘其家,事君不二其心,亦不忘其身。舉齊國之幣,握路家五十室,其人不知也。大仁也哉,其朋乎!」公又問曰:「不幸而失仲父也,二三大夫者,其猶能以國寧乎?」管仲對曰:「君請矍已乎?鮑叔牙之為人也好直,賓咠無之為人也好善,甯戚之為人也能事,孫在之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寡人并而臣之,則其不以國寧,何也?」對曰:「鮑叔之為人,好直而不能以國詘;賓胥無之為人也,好善而不能以國詘;甯戚之為人,能事而不能以足息;孫(在)〔宿〕之為人,善言而不能以信默。臣聞之,消息盈虛,與百姓詘信,然后能以國寧勿已者,朋其可乎?朋之為人也,動必量力,舉必量技。」言終,喟然而歎曰:「天之生朋,以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管仲曰:「夫江、黃之國近於楚,為臣死乎,君必歸之楚而寄之;君不歸,楚必私之。私之而不救也,則不可;救之,則亂自此始矣。」桓公曰:「諾。」管仲又言曰:「東郭有狗嘊嘊,旦暮欲齧,我(猳)〔枷〕而不使也。今夫易牙,子之不能愛,將安能愛君?君必去之。」公曰:「諾。」管子又言曰:「北郭有狗嘊嘊,旦暮欲齧,我(猳)〔枷〕而不使也。今夫豎刁,其身之不愛,焉能愛君?君必去之。」公曰:「諾。」管子又言曰:「西郭有狗嘊嘊,旦暮欲齧,我(猳)〔枷〕而不使也。今夫衛公子開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事君,是所願也。得於君者是將欲過其千乘也。君必去之。」桓公曰:「諾。」管子遂卒。卒十月,隰朋亦卒。桓公去易牙、豎刁、衛公子開方。五味不至,於是乎復反易牙;官中亂,復反豎刁;利言卑辭不在側,復反衛公子開方。桓公內不量力,外不量交,而力伐四鄰。公薨。六子皆求立。易牙與衛公子內與豎刁,因共殺群吏,而立公子無虧。故公死〔六十〕七日不斂,九月不葬。孝公犇宋,宋襄公率諸侯以伐齊,戰于甗,大敗齊師,殺公子無虧,立孝公而還。襄公立十三年,桓公立四十二年。


地圖第二十七


短語一。
凡兵主者,必先審知地圖。轘轅之險,濫車之水,名山、通谷、經川、陵陸、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葦之所茂,道里之遠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廢邑、困殖之地,必盡知之。地形之出入相錯者,盡藏之。然后可以行軍襲邑,舉錯知先後,不失地利,此地圖之常也。
人之眾寡,士之精麤,器之功苦,盡知之,此乃知形者也。知形不如知能,知能不如知意。故主兵必參具者也。主明、相知、將能之謂參具。故將出令發士,期有日數矣;宿定所征伐之國,使群臣、大吏、父兄、便辟左右不能議成敗,人主之任也。論功勞,行賞罰,不敢蔽賢有私;行用貨財,供給軍之求索,使百吏肅敬,不敢解怠行邪,以待君之令,相室之任也。繕器械,選練士,為教服,連什伍,徧知天下,審御機數,此兵主之事也。


參患第二十八


短語二。
凡人主者,猛毅則伐,懦弱則殺。猛毅者何也?輕誅殺人之謂猛毅。懦弱者何也?重誅殺人之謂懦弱。此皆有失彼此。凡輕誅者殺不辜,而重誅者失有罪。故上殺不辜,則道正者不安;上失有罪,則行邪者不變。道正者不安,則才能之人去亡;行邪者不變,則群臣朋黨。才能之人去亡,則宜有外難;群臣朋黨,則宜有內亂。故曰猛毅者伐,懦弱者殺也。
君之所以卑尊,國之所以安危者,莫要於兵。故誅暴國必以兵,禁辟民必以刑。然則兵者外以誅暴,內以禁邪。故兵者尊主安國之經也,不可廢也。若夫世主則不然,外不以兵,而欲誅暴,則地必虧矣;內不以刑而欲禁邪,則國必亂矣。
故凡用兵之計,三驚當一至,三至當一軍,三軍當一戰。故一期之師,十年之蓄積殫;一戰之費,累代之功盡。今交刃接兵而后利之,則戰之自(勝)〔敗〕者也。攻城圍邑,主人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爨之,則攻之自拔者也。是以聖人小征而大匡,不失天時,不空地利,用日維夢,其數不出於計。故計必先定而兵出於竟。計未定而兵出於竟,則戰之自敗,攻之自毀者也。
得眾而不得其心,則與獨行者同實;兵不完利,與無操者同實;甲不堅密,與俴者同實;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實;射而不能中,與無矢者同實;中而不能入,與無鏃者同實;將徒人,與(俴)〔殘〕者同實;短兵待遠矢與坐而待死者同實。故凡兵有大論,必先論其器、論其士、論其將、論其主。故曰器濫惡不利者,以其士予人也;士不可用者,以其將予人也;將不知兵者,以其主予人也;主不積務於兵者,以其國予人也。故一器成,往夫具,而天下無戰心;二器成,驚夫具,而天下無守城;三器成,游夫具,而天下無聚眾。所謂無戰心者,知戰必不勝,故曰無戰心;所謂無守城者,知城必拔,故曰無守城;所謂無聚眾者,知眾必散,故曰無聚眾。


制分第二十九


短語三。
凡兵之所以先爭,聖人賢士不為愛尊爵,道術知能不為愛官職,巧伎勇力不為愛重祿,聰耳明目不為愛金財。故伯夷、叔齊非於死之日而後有名也,其前行多修矣;武王非於甲子之朝而後勝也,其前政多善矣。
故小征,千里徧知之。築堵之墻,十人之聚,日五閒之。大征,徧知天下。日(一)〔五〕閒之,散金財用聰明也。故善用兵者,無溝壘而有耳目。兵不呼儆,不苟聚,不妄行,不強進。呼儆則敵人戒,苟聚則眾不用,妄行則群卒困,強進則銳士挫。故凡用兵者,攻堅則軔,乘()〔瑕〕則神。攻堅則()〔瑕〕者堅,乘()〔瑕〕則堅者()〔瑕〕。故堅其堅者,()〔瑕〕其()〔瑕〕者。屠牛坦朝解九牛,而刀可以莫鐵,則刃游閒也。故天道不行,屈不足從;人事荒亂,以十破百;器備不行,以半擊倍。故軍爭者不行於完城池,有道者不行於無君。故莫知其將至也,至而不可(圍)〔圉〕;莫知其將去也,去而不可止。敵人雖眾,不能止待。
治者所道富也,治而未必富也,必知富之事,然後能富。富者所道強也,而富未必強也,必知強之數,然後能強。強者所道勝也,而強未必勝也,必知勝之理,然後能勝。勝者所道制也,而勝未必制也,必知制之分,然後能制。是故治國有器,富國有事,強國有數,勝國有理,制天下有分。


君臣上第三十


短語四。
為人君者,修官上之道,而不言其中;為人臣者,比官中之事,而不言其外。君道不明,則受令者疑;權度不一,則(修)〔循〕義者惑。民有疑惑貳豫之心而上不能匡,則百姓之與閒,猶揭表而令之止也。是故能象其道於國家,加之於百姓,而足以飾官化下者,明君也。能上盡言於主,下致力於民,而足以修義從令者,忠臣也。上惠其道,下敦其業,上下相希,若望參表,則邪者可知也。
吏嗇夫任事,(人)〔民〕嗇夫任教。教在百姓,論在不撓,賞在信誠,體之以君臣,其誠也以守戰。如此,則(人)〔民〕嗇夫之事究矣。吏嗇夫盡有訾程事律,論法辟、衡權、斗斛、文(𠜨)〔劾〕,不以私論,而以事為正。如此,則吏嗇夫之事究矣。(人)〔民〕嗇夫成教,吏嗇夫成律之後,則雖有敦愨忠信者不得善也,而戲豫怠傲者,不得敗也。如此,則人君之事究矣。是故為人君者因其業,乘其事,而稽之以度。有善者,賞之以列爵之尊,田地之厚,而民不慕也。有過者,罰之以廢亡之辱,僇死之刑,而民不疾也。殺生不違,而民莫遺其親者,此唯上有明法,而下有常事也。
天有常象,地有常刑,人有常禮,一設而不更,此謂三常。兼而一之,人君之道也;分而職之,人臣之事也。君失其道,無以有其國,臣失其事,無以有其位。然則上之畜下不妄,而下之事上不虛矣。上之畜下不妄,(所出法則制度者)〔則出法制度者〕,明也;下之事上不虛,則循義從令者,審也。上明下審,上下同德,代相序也。君不失其威,下不曠其產,而莫相德也。是以上之人務德,而下之人守節,義禮成形於上,而善下通於民,則百姓上歸親於主,而下盡力於農矣。故曰:君明、相信、五官肅、士廉、農愚、商工愿,則上下體,而外內別也;民性因,而三族制也。
夫為人君者,廕德於人者也;為人臣者,仰生於上者也。為人上者,量功而食之以足;為人臣者,受任而處之以(教)〔敬〕。布政有均,民足於產,則國家豐矣。以勞授祿,則民不幸生。刑罰不頗,則下無怨心。名正分明,則民不惑於道。道也者,上之所以導民也。是故道德出於君,制令傅於相,事業程於官,百姓之力也,胥令而動者也。是故君人也者,無貴如其言;人臣也者,無愛如其力。言下力上,而臣主之道畢矣。是故主畫之,相守之;相畫之,官守之;官畫之,民役之;則又有符節、印璽、典法、筴籍以相揆也。此明公道而滅姦偽之術也。
論材、量能、謀德而舉之,上之道也;專意一心,守職而不勞,下之事也。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則有司不任;為人臣者,上共專於上,則人主失威。是故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莅民,而不言智能聰明。智能聰明者,下之職也;所以用智能聰明者,上之道也。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職,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復合為一體。
是故知善,人君也。身善,人役也。君身善,則不公矣。人君不公,常惠於賞,而不忍於刑,是國無法也。治國無法,則民朋黨而下比,飾巧以成其私。法制有常,則民不散而上合,竭情以納其忠。是以不言智能,而(順)〔朝〕事治,國患解,大臣之任也。不言於聰明,而善人舉,姦偽誅,視聽者眾也。
是以為人君者,坐萬物之原,而官諸生之職者也。選賢論材,而待之以法。舉而得其人,坐而收,其福不可勝收也。官不勝任,犇走而奉,其敗事不可勝救也。而國未嘗乏於勝任之士,上之明適不足以知之。是以明君審知勝任之臣者也。故曰:主道得,賢材遂,百姓治。治亂在主而已矣。
故曰: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官治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是故君子不求於民。是以上及下之事謂之矯,下及上之事謂之勝。為上而矯,悖也;為下而勝,逆也。國家有悖逆反迕之行,有土主民者,失其紀也。是故別交正分之謂理,順理而不失之謂道。道德定而民有軌矣。有道之君者,善明設法而不以私防者也。而無道之君,既已設法,則舍法而行私者也。為人上者釋法而行私,則為人臣者援私以為公。公道不違,則是私道不違者也。行公道而託其私焉,䆮久而不知,姦心得無積乎?姦心之積也,其大者有侵偪殺上之禍,其小者有比周內爭之亂。此其所以然者,由主德不立,而國無常法也。主德不立,則婦人能食其意;國無常法,則大臣敢侵其勢。大臣假於女之能,以規主情;婦人嬖寵,假於男之知,以援外權。於是乎外夫人而危太子,兵亂內作,以召外寇。此危君之徵也。
是故有道之君,上有五官以牧其民,則眾不敢踰軌而行矣;下有五橫以揆其官,則有司不敢離法而使矣。朝有定度衡儀,以尊主位,衣服緷絻,盡有法度,則君體法而立矣。君據法而出令,有司奉命而行事,百姓順上而成俗,著久而為常,犯俗離教者,眾共姦之,則為上者佚矣。
天子出令於天下,諸侯受令於天子,大夫受令於君,子受令於父母,下聽其上,弟聽其兄,此至順矣。衡石一稱,斗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書同名,車同軌,此至正也。(從)〔眾〕順獨逆,(從)〔眾〕正獨辟,此猶夜有求而得火也,姦偽之人,無所伏矣。此先王之所以一民心也。是故天子有善,讓德於天;諸侯有善,慶之於天子;大夫有善,納之於君;民有善,本於父,慶之於長老。此道法之所從來,是治本也。是故歲一言者,君也;時省者,相也;月稽者,官也;務四支之力,修耕農之業以待令者,庶人也。是故百姓量其力於父兄之閒,聽其言於君臣之義,而官論其德能而待之。大夫比官中之事,不言其外;而相為常具以給之。相總要者,官謀士量實(義)〔議〕美,匡請所疑。而君發其明府之法瑞以稽之,立三階之上,南面而受要。是以上有餘日,而官勝其任;時令不淫,而百姓肅給。唯此上有法制,下有分職也。
道者,(誠)〔成〕人之(姓)〔生〕也,非在人也。而聖王明君,善知而道之者也。是故治民有常道,而生財有常法。道也者,萬物之要也。為人君者,執要而待之,則下雖有姦偽之心,不敢(殺)〔試〕也。夫道者虛設,其人在則通,其人亡則塞者也。非茲是無以理人,非茲是無以生財。民治財育,其福歸於上。是以知明君之重道法,而輕其國也。故君一國者,其道君之也;王天下者,其道王之也。大王天下,小君一國,其道臨之也。是以其所欲者能得諸民,其所惡者能除諸民。所欲者能得諸民,故賢材遂。所惡者能除諸民,故姦偽省。如冶之於金,陶之於埴,制在工也。
是故將與之,惠厚不能供;將殺之,嚴威不能振。嚴威不能振,惠厚不能供,聲實有閒也。有善者不留其賞,故民不私其利;有過者不宿其罰,故民不疾其威。(威)〔賞〕罰之制,無踰於民,則人歸親於上矣。如天雨然,澤下尺,生上尺。
是以官人不官,事人不事,獨立而無稽者,人主之位也。先王之在天下也,民比之神明之德。先王善(牧)〔收〕之於民者也。夫民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雖有湯武之德,復合於市人之言。是以明君順人心,安情性,而發於眾心之所聚。是以令出而不稽,刑設而不用。先王善與民為一體,與民為一體則是以國守國,以民守民也。然則民不便為非矣。
雖有明君,百步之外,聽而不聞;閒之堵牆,窺而不見也。而名為明君者,君善用其臣,臣善納其忠也。信以繼信,善以傳善。是以四海之內,可得而治。是以明君之舉其下也,盡知其短長,知其所不能益,若任之以事。賢人之臣其主也,盡知短長與身力之所不至,若量能而授官。上以此畜下,下以此事上,上下交期於正,則百姓男女皆與治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