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欬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欬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欬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水)〔掌〕大。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盃)〔盆〕,欬嗽則輒已。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膈上病痰,滿喘欬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虛,脈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胘,用後方。
茯桂甘白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藥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脈浮而細滑,傷飲。脈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十棗湯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九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後,糜粥自養。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箇,去皮尖;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研。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三兩;芍藥三兩,五味子半斤,乾姜三兩,甘草三兩,炙;細辛三兩,桂枝三兩,去皮;半夏半升,湯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墨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朮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愈)〔與〕不愈者,宜朮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朮防己湯方:
朮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雞子大;桂枝二兩,人參四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朮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
朮防己、桂枝各二兩,人參、芒硝三合,茯苓各四兩。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心下有支飲,其人(若)〔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澤瀉湯方:
澤瀉五兩,白朮二兩。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支飲胸滿者,厚朴大黃湯主之。
厚朴大黃湯方:
厚朴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兩。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小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防椒葶黃丸方:
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一分,豬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朮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右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附方:
《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姜四兩。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欬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
夫有支飲家,欬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
(人)〔久〕欬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若)〔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欬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痺,其面翕然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皮;甘草炙,三兩;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溫服。
衝氣即低,而反更欬,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生)〔乾〕姜、細辛,以治其欬滿。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
茯令四兩,甘草、乾姜、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欬滿即止,而更復渴,衝氣復發者,以細辛、乾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味甘去桂四姜辛夏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細辛、乾姜各二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痺,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苓芍姜味辛夏仁湯)〔苓甘五味加薑辛半夏杏仁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乾姜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若面熱如醉,此為(冒)〔胃〕熱,上衝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茯甘姜味辛夏仁黃湯: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乾姜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黃三兩。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茯苓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