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闔廬




《作金鉤令》


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見《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四》。


《下令孫武》


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見《史記‧孫武傳》,又《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四》。


《禮越王令》


今日為越王陳北面之坐,群臣以客禮事之。見《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七》:吳王疾愈,大縱酒于文臺,出令。


《輸越粟令》


寡人逆群臣之議而輪于越,年豐而歸寡人。見《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九》。


《免衛君令》


比十日,而衛君之禮不具者,死。見《淮南子‧人間訓》。


《伐齊令》


寡人伐齊,有敢諫者,死。見《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五》。


《告諸大夫》


孤將有大志于齊,吾將許越成,而無拂吾慮。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見〈吳語〉。


《告勞于周》


昔者楚人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吾先君闔閭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挻鈹搢鐸,以與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舉。天舍其衷,楚師敗績,王去其國,遂至于郢。王總其百執事,以奉其社稷之祭。其父子、昆弟不相能,夫概王作亂,是以復歸于吳。今齊侯任不鑒于楚,又不承共王命,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夫差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挻鈹搢鐸,遵汶伐博,簦笠相望于艾陵。天舍其衷,齊師還。夫差豈敢自多,文、武實舍其衷。歸不稔于歲,余沿江溯淮,闕溝深水,出于商,魯之間,以徹于兄弟之國。夫差克有成事,敢使苟告于下執事。見〈吳語〉。


《矢書射文種蠡軍》


吾聞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今吳病矣,大夫何慮乎?見《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五》。


《江上丈人祝》


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眾矣,將奚不有為也?而無以為。為矣而無以為之。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見《呂氏春秋‧(安死)〔異寶〕》。


《水戰法》


大翼一艘,廣一丈五尺二寸,長十丈。中翼一艘,廣一丈三尺五寸,長九丈六尺。小翼一艘,廣一丈二尺,長九丈。見《文選‧顏延年車駕幸京口侍游曲阿後湖詩注》。
大翼一艘,長十丈。中翼一艘,長九丈六尺。小翼一艘,長九丈。見《文選‧張協七命注》引《越絕書》伍子胥《水戰兵法內經》。
水戰法:大翼一艘,廣丈六尺,長十二丈,容戰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艫三人,操長鉤、矛、斧者四,吏僕、射長各一人,凡九十一人。當用長鉤、矛、長斧各四,弩各三十二,矢三千三百,甲、兜鍪各三十二。見《御覽》三百十五引《越絕書》伍子胥《水戰法》。


《令隊長》


一鼓皆振,二鼓操進,三鼓為戰形。《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四》。


《算經序》


孫子曰:夫算者,天地之經緯,群生之元用,五常之本末,陰陽之父母,星辰之建號,三光之表裏,五行之准平,四時之終始,萬物之祖宗,六藝之綱紀;稽群倫之聚散,考二氣之降升,推寒暑之迭運,步遠近之殊同,觀天道精微之兆基,察地理從橫之長短,采神祗之所在,極成敗之符驗,窮道德之理,究性命之情;立規矩,准方員,謹法度,約尺丈,立權衡,平重輕,剖豪氂,折黍絫;歷億載而不巧,施八極而無疆;散之不可輕究,斂之不盈掌握;向之者富有餘,背之者貧且窶;心開者幼冲而即悟,意閉者皓首而難精。夫欲學之者,必務量能揆已,志在所專,如是,則焉有不成者哉?見《孫子算經》聚珍本。案,《隋志》:《孫子算經》二卷。今本三卷。其書有長安洛陽及佛書二十九章等語,蓋後人有增加也。朱彝尊等皆謂是孫武書,故錄之。
案,《孫子兵法》十三篇見存不錄,錄其佚文。」


《兵法》


孫子曰:「(凡)地多陷曲曰天井。」見《御覽》一百八十九。
孫子曰:「故曰:『深草蓊穢者,所以逃遁也;深谷險阻者,所以禦車騎也,隘塞山林者,所以少擊眾也;沛澤杳冥者,所以匿其形也。』」見《通典》一百五十九。案,「深草」已下皆《六韜‧奇兵篇》文,孫子引申之。
吳王問孫武曰:「散地,士卒顧家,不可與戰,則必固守不出。若敵攻吾小城,掠吾田野,禁吾樵采,塞吾要道,待吾空虛而急來攻,則如之何?」武曰:「敵人深入吾都,多背城邑,士卒以軍為家,專志輕鬥。吾兵在國,安土懷生,以陳則不堅,以鬥則不勝。當集人合眾,聚穀蓄帛,保城備險,遣輕兵絕其糧道。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野無所掠,三軍困餒,因而誘之,可以有功。若欲野戰,則必因勢依險設伏,無險則隱于天氣,陰晦昏霧,出其不意,龔其懈怠,可以有功。」見《通典》一百五十九,《孫子‧九地篇》何延錫《注》。
吳王問孫武曰:「吾至輕地,始入敵境,士卒思還,難進易退;未背險阻,三軍恐懼,大將欲進,士卒欲退,上下異心;敵守其城壘,整其車騎,或當吾前,或擊吾後,則如之何?」武曰:「軍至輕地,士卒未專以入為務,無以戰為。故無近其名城,無由其道路。設疑佯惑,示若將去。乃選精騎,銜枚先入,掠其牛馬六畜。三軍見得進,乃不懼。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人若來,擊之勿疑;若其不至,舍之而去。」見《通典》一百五十九,《孫子‧九地篇》何氏《注》,又張預《注》。
又曰:「軍入敵境,敵人固壘不戰,士卒思歸,欲退且難,謂之輕地。當選驍騎伏要路,我退敵追,來則擊之也。」見《孫子》何氏《注》。
吳王問孫武曰:「爭地,敵若先至,據要保利,簡兵練卒,或出或守,以備我奇,則如之何?」武曰:「爭地之法,讓之者得,(爭)〔求〕之者失此二句,何《注》引作「先據為利」」。敵得其處,慎勿攻之。引而佯走,建旗鳴鼓,趣其所愛;曳柴揚塵,惑其耳目;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必出救,人欲我與,人棄我取,此爭先之道也。若我先至,而敵用此術,則選吾銳卒,固守其所;輕兵追之,分伏險阻,敵人還鬥,伏兵旁起,此全勝之道也。」見《通典》一百五十九,《孫子》何氏《注》。
吳王問孫武曰:「交地,吾將絕敵,使不得來,必全吾邊城,修其守備,深絕通路,固其隘塞;若不先圖之,彼可得而來,吾不得而往,眾寡又均,則如之何?」武曰:「既我不有以往,彼可以來,吾分卒匿之,守而易怠,示其不能。敵人且至,設伏隱廬。出其不意,可以有功也。」同上。
吳王問孫武曰:「衢地必先,若吾道遠發後,雖馳車驟馬,至不能先,則如之何?」武曰:「諸侯參屬,其道四通。我與敵相當,而旁有他國。所謂先者,必重幣輕使,約和旁國,交親結恩,兵雖後至,眾已屬矣。簡兵練卒,阻利而處。親吾軍(事)〔士〕,實吾資糧。令吾車騎,出入瞻候。我有眾助,彼失其黨。諸國犄角,震鼓齊攻,敵人驚恐,莫知所當。」同上。
吳王問孫武曰:「吾引兵深入重地,多所踰越,糧道絕塞,設欲歸還,勢不可過;欲食于敵,持兵不失,則如之何?」武曰:「凡居重地,士卒輕勇。轉輸不通,則掠以繼食,下得粟帛,皆貢于上,多者有賞,士無歸意。若欲還出,即為戒備,深溝高壘,示敵且久。敵疑通途,私除要害之道,乃令輕車銜枚而行,塵埃氣揚,以牛馬為餌。敵人若出,〔鳴鼓隨之〕,陰伏吾士,與之中期,內外相應,其敗可知也。」同上。
吳王問孫武曰:「吾入圮地,山川險阻,難從之道,行久卒勞。敵在吾前,而伏吾後,營居吾左,而守吾右;良車驍騎,要吾隘道,則如之何?」武曰:「先進輕車,去軍十里。與敵相侯,接期險阻。或分而左,或分而右。大將四觀,擇空而取。皆會中道,倦而乃止。」同上。
吳王問孫武曰:「吾入圍地,前有強敵,後有險難,敵絕糧道,利我走勢,敵鼓噪不進,以觀吾能,則如之何?」武曰:「圍地之宜,必塞其闕,示無所往,則以軍為家,萬人同心,三軍齊力。并炊數日,無見火烟,故為毀亂寡弱之形。敵人見我,備之必輕。告厲士卒,令其奮怒,陣伏良卒,左右險阻,擊鼓而出。敵人若當,疾擊務突。前鬥後拓,左右犄角。」又問曰:「敵在吾圍,伏而深謀,示我以利,縈我以旗,紛紛若亂,不知所之,柰何?」武曰:「千人操旍,分塞要道,輕兵進挑,陳而勿搏,交而勿去,此敗謀之法。」同上。
吳王問孫武曰:「吾師出境,軍于敵人之地。敵人大至,圍我數重。欲突以出,四塞不通;欲勵士激眾,使之投命潰圍,則如之何?」武曰:「深溝高壘,示為守備。安靜勿動,以隱吾能。告令三軍,示不得已。殺牛燔車,以饗吾士。燒盡糧食,填夷井灶,割髮捐冠,絕去生慮,將無餘謀,士有死志。于是砥甲礪刃,并氣一力,或攻兩旁,震鼓疾噪,敵人亦懼,莫知所當,銳卒分行,疾攻其後,此是失道而求生。故曰困而不謀者窮,窮而不戰者亡。」吳王曰:「若吾圍敵,則如之何?」武曰:「山峻谷險,難以踰越,謂之窮寇。擊之之法:伏卒隱廬,開其去道,示其去路,求生透出,必無鬥志,因而擊之,雖眾必破。」又問曰:「吾在死地,糧道已絕,敵伏吾險,進退不得,則如之何?」武曰:「燔吾蓄積,盡我餘財,激士勵眾,使無生慮。鼓呼而衝,進而勿顧,決命爭強,死而須鬥。若敵在死地,士卒氣勇,欲擊之法:順而勿抗,陰守其利,絕其糧道;恐有奇兵,隱而不睹,使吾弓弩,俱守其所。」見《通典》一百五十九,《孫子》何氏《注》,又張預《注》。案,此以上皆釋《九地篇》義。
吳王問孫武曰:「敵勇不懼,騎而無慮,兵眾而強,圖之奈何?」武曰:「絀而待之,以順其意;無令省覺,以益其懈怠;因敵遷移,潛伏侯待;前行不瞻,後往不顧,中而擊之,雖眾可取。攻驕之道,不可爭鋒。」見《通典》一百五十二。
吳王問孫武曰:「敵人保據山險,擅利而處之,糧食又足,挑之則不出,乘間則侵掠,為之奈何?」武曰:「分兵守要,謹備勿懈。潛探其情,密侯其怠。以利誘之,禁其樵牧《御覽》作「禁其牧采」」。久無所得,自然變改。待離其固《御覽》作「故」」,奪其所愛。敵據險隘,我能破之也。」見《通典》一百五十九,《御覽》三百三十一。
孫子曰:「強弱長短雜用。」見《通典》一百二十。
孫子曰:「遠則用弩,近則用兵,兵弩相解也。」見《通典》□□□□□。
孫子曰:「以步兵十人擊騎一匹。」通典□□□□□。
孫子曰:「人效死而(士)〔上〕能用之,雖優游暇譽,令猶行也。」見《文選‧王元長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注》。
孫子曰:「其鎮如岳,其淳如淵。」見《文選》同上。
孫子曰:「長陣為甄。」見《文選‧□□□□□□□注》。
孫子八陣,有苹車之陳。見《周禮》車僕《注》。賈疏云:《孫子兵法》有此言也。案《隋志》有《孫子八陣圖》一卷,《牝八陣圖》一卷,此二條是其遺文。
孫子占曰:「三軍將行,其旌旗從容以向前,是為天送,必亟擊之,得其大將。三軍將行,其旗旌墊然若雨,是為天霑,其(帥)〔師〕失。三軍將行,旍旗亂于上,東西南北無所主方,其軍不還。三軍將陣,雨(師)〔甚〕,是為浴師,勿用陣戰。三軍將戰,有雲其上而赤,勿用陣,先陣戰者莫復其迹。三軍方行,大風飄起于軍前,右以絕軍,其將亡;右周中,其師得糧。」見《御覽》三百二十八。案,《隋志》有《孫子兵法雜占》四卷,此其遺文。


《移記公孫聖》


今日壬午,左校司馬王孫駱受教,告東掖門亭長公孫聖。吳王(書)〔晝〕臥,覺寤,而心中惆悵也,如有悔。記到,車馳詣姑胥之臺。見《越絕書》第十。


《遺文種書》


狡兔盡則良犬烹,敵國滅則謀臣亡,大夫何不釋吳而患越乎?見《韓非子‧內儲說下》。


《乞糧于魯公孫有山氏》


佩玉繠兮,余無所繫之。旨酒一盛兮,余與褐之父睨之。見《左傳‧哀十三年》。


《屬諸大夫告》


願一與吳徼天下之衷。令吳越之國相與俱殘,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與吳王接頸交臂而僨,此孤之大願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內量吾國不足以傷吳,外事之諸侯不能害之,則孤將棄國家,釋群臣,服劍臂刃,變容貌,易姓名,執箕帚而臣事之,以(為)〔與〕吳王爭一旦之死。孤雖知要領不屬,首足異處,四枝布裂,為天下戮,孤之志必將出焉。見《呂氏春秋‧順民》:越王勾踐致必死于吳,于是屬諸大夫而告之。


《號令三軍》


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見〈越語上〉: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乃號令于三軍。


《試下救火令》


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敵之賞;救火而不死者,比勝敵之賞;不救火者,比北降之罪。見《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越王問于大夫文種曰:吾欲伐吳可乎?對曰:何不試焚宮室?乃下令。


《伐吳令》


有敢諫伐吳者,罪不赦。見《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十》。


《伐吳命令》 (十四首,又十五首)


王乃命有司大令于國曰:「苟(在)〔任〕戎者,皆造于國門之外。」
王乃命于國曰:「國人欲告者來告,告孤不審,將為戮不利,及五日必審之。過五日,道將不行。」
王乃入命夫人,曰:「自今日以後,內政無出,外政無入。內有辱,是子也;外有辱,是我也。吾見子于此止矣。」
王命大夫曰:「食土不均,土地之不修,內有辱于國,是子也;軍士不死,外有辱,是我也。自今日以後,內政無出,外政無入,吾見子于此止矣。」
至于軍,斬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以環瑱通相問也。」
明日徙舍,斬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不從其伍之令。」
明日徙舍,斬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不從王命。」
明日徙舍,至于禦兒,斬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淫逸不可禁也。」
王乃命有司大徇于軍,曰:「有父母耆老而無昆弟者,以告。」王親命之曰:「我有大事,子有父母耆老,而子為我死,子之父母將轉于溝壑,子為我禮已重矣。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後若有事,吾與子圖之。」
明日徇于軍,曰:「有兄弟四五人皆在此者,以告。」王親命之曰:「我有大事,子有昆弟四五人皆在此,事若不捷,則是盡也。擇子之所欲歸者一人。」
明日徇于軍,曰:「有眩瞀之疾者,以告。」王親命之曰:「我有大事,子有眩瞀之疾,其歸若已。後若有事,吾與子圖之。」
明日徇于軍,曰:「筋力不足以勝甲兵,志行不足以聽命者,歸,莫告。」
明日遷軍接龢,斬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志行不果。」
王乃命有司大徇于軍,曰:謂二三子,歸而不歸,處而不處,進而不進,退而不退,左而不(在)左,右而不(在)右,身斬,妻子鬻。」已上并見〈吳語〉。
二十一年十月,命國人曰:「吾將有不虞之議,自近及遠無不聞者。」
復命有司與國人曰:「承命有賞,皆造國門之期。有不從命者,吾將有顯戮。」
令國中曰:「五日之內,則吾良人矣;過五日之外,則非吾之民也,又將加之以誅。」
命于夫人曰:「自今日之後,內政無出,外政無入,各守其職,以盡其信。內中辱者,則是子;境外千里辱者,則是子《注》云:當作「我」。案,當作「孤」,爛文也」也。吾見子于是以為明誡矣。」
令大夫曰:「食土不均,地壤不修,使孤有辱于國,是子之罪;臨敵不戰,軍士不死,有辱于諸侯,功隳于天下,是孤之責。自今以往,內政無出,外政無入,吾固誡子。」
軍行成陣,即斬有罪者三人,以徇于軍,令曰:「不從吾令者,如斯矣!」
明日,徙軍于郊,斬有罪者三人,徇之于軍,令曰:「不從吾令者,如斯矣!」
乃令國中不行者,與之訣而告之曰:「爾安土守職,吾方往征討我宗廟之讎,以謝于二三子。」
明日,復徙軍于境上,斬有罪者三人,徇之于軍,曰:「有不從令者,如此!」(復)〔後〕三日,復徙軍于檇李,斬有罪者三人,以徇于軍,曰:「其淫心匿行不當敵者,如斯矣!」
乃命有司大徇軍曰:「其有父母無昆弟者,來告我。我有大事,子離父母之養、親老之愛,赴國家之急。子在軍寇之中,父母昆弟有在疾病之地,吾視之,如吾父母昆弟之疾病也;其有死亡者,吾葬埋殯送之,如吾父母昆弟之有死亡葬埋之矣。」
明日,又徇于軍,曰:「士有疾病不能隨軍從兵者,吾(子)〔予〕其醫藥,給其糜粥,與之同食。」
明日,又徇于軍曰:「筋力不以勝甲兵,志行不足以聽王命者,吾輕其重,和其任。」
明日,旋軍于江南,更陳嚴法。復誅有罪者五人,徇曰:「吾愛士也,雖吾子不能過也;及其犯誅,自吾亦不能脫也。」
有司將軍大徇軍中曰:「隊各自令其部,部各自令其士。歸而不歸,處而不處,進而不進,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不如令者斬。」已上并見《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十》。案,與〈吳語〉文多異。


《與國人誓》


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壼酒一犬;生女子,二壼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人,公與之餼。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官)〔宦〕其子。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于義。四方之士者來,必廟禮之。見〈越語上〉:勾踐說于國人,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又見《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十》,小異。


《誓眾》


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威)〔滅〕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見〈越語上〉,又見《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十》。


《與群臣盟》


寡人獲辱受恥,上愧周王,下慚晉、楚。幸蒙諸大夫之策,得返國修政,富民養士。而五年未聞敢死之士、雪仇之臣,奈何而有功乎?見《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九》:越王反越五年,鳴鐘驚檄,而召群臣與之盟。


《與越王為吳王壽》


下臣勾踐,從小臣范蠡,奉觴上千歲之壽,辭曰:皇在上,令昭下,四時并心,察慈仁者。大王躬親鴻恩,立義行仁,九德四塞,威服群臣。于乎休哉!傳德無極,上感太陽,降瑞翼翼。大王延壽萬歲,長保吳國,四海咸承,諸侯賓服。觴酒既升,永受萬福。見《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七》。


《為書辭勾踐》


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今既以雪恥,臣請從會稽之誅。見《史記‧越世家》:勾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還反國,為書辭勾踐。
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義一也。今臣事大王,前則無滅未萌之端,後則無救已傾之禍,雖然,臣終欲成君霸圖,故不辭一死一生。臣竊自惟,乃使于吳。王之慚辱,蠡所以不死者,誠恐讒于太宰嚭,成伍子胥之事,故不敢前死,且須臾而生。夫恥辱之也,不可以大;流汗之愧,不可以忍。幸賴宗廟之神靈,大王之威德,以敗為成,斯湯、武克夏、商而成王業者。定功雪恥,臣所以當席日久。臣請從斯辭矣。見《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十》。案,即《史記》文,未可合錄,故別載之。


《自齊遺文種書》


吾聞天有四時,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終必否。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賢人乎!蠡雖不才,明知進退。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盡,良犬就烹。夫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可與履危,不可與安。子若不去,將害于子明矣。見《史記‧越世家》:范蠡既去,自齊遺大夫種書。《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


《矢書答吳王》


上天蒼蒼,若存若亡。越王勾踐、下臣種敢言之:昔天以越賜吳,吳不肯受,是天所反。勾踐敬天而功,既得返國。今上天報越之功,敬而受之,不敢忘也。且吳有大過六,以至于亡,王知之乎?有忠臣伍子胥,忠諫而身死,大過一也;公孫聖直說而無功,大過二也;大宰嚭愚而佞言,輕而讒諛,妄語咨口,聽而用之,大過三也;夫齊、晉無反逆行,無僭侈之過,而吳伐二國,辱君臣,毀社稷,大過四也;且吳與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而吳侵伐,大過五也;昔越親戕吳之前王,罪莫大焉,而幸代之,不從天命,而棄其仇,後為大患,大過六也。越王謹上(刻)〔列〕青天,敢不如命。見《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五》:吳王書其矢而射種蠡之軍。大夫種書矢射之曰。


《固陵祖道祝詞》


皇天祐助,前沉後揚。禍為德根,憂為福堂。威人者滅,服從者昌。王雖牽致,其後無殃。君臣生離,感動上皇。眾夫哀悲,莫不感傷。臣請薦脯,行酒二觴。見《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七》:勾踐入臣于吳,群臣皆送至浙江之上,臨水祖道,軍陣固陵,大夫文種前為祝。
大王德壽,無疆無極。乾坤受靈,神祇輔翼。我王厚之,祉祐在側。德鎖百殃,利受其福。去彼吳庭,來歸越國。觴酒既升,請稱萬歲。同上:越王仰天太息,舉杯垂涕,默無所言,種復前祝。


《文臺進祝酒辭》


皇天祐助,我王受福。良臣集謀,我王之德。宗廟輔政,鬼神承翼。君不忘臣,臣盡其力。上天蒼蒼,不可掩塞。觴酒二升,萬福無極。見《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十》:越兵橫行于江淮之上,還于吳,置酒文台,大夫種進祝酒。
我皇賢仁,懷道抱德。滅讎破吳,不忘返國。賞無所吝,群邪杜塞。君臣同和,福祐千億。觴酒二升,萬歲難極。同上:于是越王默然無言,大夫種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