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陽王繼》




《討高車表》


高車頑黨。不識威憲。輕相合集。背復逃歸。計其兇戾。事合窮極。若悉追戮。恐遂擾亂。請遣使鎮別推撿。斬諐首一人。自餘加以慰諭。若悔悟從役者。即令赴軍。《魏書‧江陽王繼傳》。高祖時除平北將軍,高車酋帥樹者擁部民反叛,詔繼都督北討諸軍事,自懷朔已東,悉稟繼節度。繼表。


《請議宗室預祭表》


臣功緦之內。太祖道武皇帝之後。于臣始是曾孫。然道武皇帝傳業無窮。四祖三宗。功德最重。配天郊祀。百世不遷。而曾玄之孫。烝嘗之薦。不預拜于廟。庭霜露之感。闕陪奠于階席。今七廟之後。非直隔歸胙之靈。五服之孫。亦不霑出身之敘。校之墳史。則不然。驗之人情則未允。何者。禮云祖遷于上。宗易于下。臣曾祖是帝。世數未遷。便疏同庶族。而孫不預祭。斯之為屈。今古罕有。昔堯敦九族。周隆本枝。故能磐石維城。禦侮于外。今臣之所親。生見隔棄。豈所以楨榦根本。隆建公族者也。伏見高祖孝文皇帝著令銓衡。取曾祖之服。以為資蔭。至今行之。相傳不絕。而況曾祖為帝。而不見錄。伏願天鑒有以照臨。令皇恩洽穆。宗人咸敘。請付外博議。永為定準。《魏書‧禮志》二。熙平二年十月侍中領軍將軍江陽王繼表言。又見《通典》五十一。


《矯皇太后歸政詔》


魏有天下。奕葉重光。高祖孝文皇帝。以英聖馭天。徙京定鼎。世宗宣武皇帝以睿明承業。廓寍區夏。而鴻勳未半。早已登遐。乃令車書弗同。鯨寇尚熾。幼主稚弱。夙纂寶厤。曾是宗祏。莫克祗奉。朕所以敬順群請。臨朝總政。帝年以長。久思退身。所以往歲殷勤。具陳情旨。百官內外。已照此懷。而僉爾眾意。苦見勤奪。僶俛從事。以迄于茲。自此春來。先疾屢發。藥石攝療。莫能善瘳。夏首及今。數加動劇。便不堪日釐萬務。巨細兼省。帝齒周星紀。識學逾躋。日就月將。人君道茂。足以撫輯萬邦。諧決百揆。朕當率前志。敬遜別宮。遠惟復子明辟之義。以自綏養。實望群公。逮于黎庶。深鑒斯理。如此。則上下休嘉。天地清晏。魏道熙隆。人神慶悅。不其善歟。《魏書‧孝明紀》。正光元年七月丙子,侍中元叉、侍中劉騰奉帝幸前殿,矯皇太后詔云云,乃幽太后于北宮。


《上疏諫討高麗》


和龍新定。宜優復之。使廣脩農殖。以饒軍實。然後進圖。可一舉而滅。《魏書‧樂平王丕傳》。馮弘奔高麗,世祖詔遣送之,高麗不遣,世祖怒,將討之。丕上疏。澄奏配四中郎將兵數,靈太后初將從之,後議者不同乃止,澄又重奏云云。不納。


《上奏以柳谷石文宣告四海》


臣聞帝王之興。必有受命之符。故能經緯三才。維建皇極。三五之盛。莫不同之。伏羲有河圖八封。夏禹有洛書九疇。至乃神功播于往古。聖迹顯于來世。伏惟陛下德合乾坤。明竝日月。固天縱聖。應運挺生。上靈垂顧。徵善備集。是以始光元年。經天師奉天文圖錄。授太平真君之號。陛下深執虛沖。歷年乃受。精誠感于靈物。信惠協于天人。用能威加四海。澤流宇內。溥天率士。無思不服。今張掖郡列言丘池縣大柳谷山大石。有青質白章。間成文字。記國家祖宗之諱。著受命厤數之符。王公已下。群司百辟。覩此圖文。莫不感動。僉曰自古以來。禎祥之驗。未有今日之煥炳也。斯乃上靈降命。國家無窮之微也。臣等幸遭盛化。沐浴光寵。無以對揚天休。增廣天地。謹與群臣參議。宜以石文之徵。宣告四海。令方外僭竊。知天命有歸。《魏書‧靈徵志》下。真君五年二月,張掖郡上言,柳谷山石文,于是衛大將軍樂安王範,輔國大將軍、建寍王崇,征西大將軍、常山王素,征南大將軍、恆農王奚斤上奏。


《監國下令》


周書言任農以耕事貢九穀。任圃以樹事貢草木。任工以餘材貢器物。任商以市事貢貨賄。任牧以畜事貢鳥獸。任嬪以女事貢布帛。任衡以山事貢其材。任虞以澤事貢其物。其制有司課畿內之民。使無牛家以人。牛力相貿。墾殖鋤耨。其有牛家。與無牛家。一人種田二十二畝。償以私鋤功七畝。如是為差。至與小老無牛家。種田七畝。小老者。償以鋤功二畝。皆以五口下貧家為率。各列家別口數。所勸種頃畝。明立簿目。所種者于地首標題姓名。以辨播殖之功。《魏書‧太武紀》下附。


《請依成式公除表》


上靈不弔。大行太皇太后崩背。溥天率土。痛慕斷絕。伏惟陛下孝思烝烝。攀號罔極。臣等聞先王制禮。必有隨世之變。前賢刱法。亦務適時之宜。良以世代不同。古今異致故也。三年之喪。雖則自古。然中代已後。未之能行。先朝成式。事在可準。聖后終制。刊之金冊。伏惟陛下至孝發衷。哀毀過禮。欲依上古。喪終三年。誠協大舜孝慕之德。實非俯遵濟世之道。今雖中夏穆清。庶邦康靜。然萬機事殷。不可暫曠。春秋烝嘗。事難廢闕。伏願天鑒。抑至孝之深誠。副億兆之企望。喪期禮數。一從終制。則天下幸甚。日月有期。山陵將就。請展安兆域。以備奉終之禮。《魏書‧禮志》三。太和十四年文明太后崩九月安定王休等率百寮詣闕表。又略見《通典》八十。


《又表》


臣等聞五帝已前。喪期無數。三代相因。禮制始立。名雖虛置。行之者寡。高宗徒有諒闇之言。而無可遵之式。康王既廢初喪之儀。先行即位之禮。于是無改之道或虧。三年之喪有缺。夫豈無至孝之君。賢明之子。皆以理貴隨時。義存百姓。是以君薨而即位。不暇改年。踰月而即葬。豈待同軌。葬而即吉。不必終喪。此乃二漢所以經綸治道。魏晉所以綱理攻術。伏惟陛下以至孝之性。遭罔極之難。永慕崩號。哀過虞舜。誠是萬古之高德。曠世之絕軌。然天下至廣。萬機至殷。曠之一朝。庶政必滯。又聖后終制。已有成典。宗社廢禮。其事尢大。伏願天鑒。抑哀毀之至誠。思在予之深責。仰遵先志典冊之文。俯哀百辟元元之請。《魏書‧禮志》三。又略見《通典》八十。
臣等頻煩上聞。仰申誠款。聖慕惟遠。未垂昭亮。伏讀哀灼。憂心如焚。臣等聞承乾統極者。宜以濟世為務。經綸天下者。特以百姓為心。故萬機在躬。周康弗獲申其慕。漢文作戒。孝景不得終其禮。此乃先代之成軌。近世所不易。伏惟太皇太后。叡聖淵識。慮及始終。明誥垂于典策。遺訓備干末命。聿脩厥德。聖人所重。遵承先式。臣子攸尚。陛下雖欲終上達之禮。其如黎元何。臣等不勝憂懼之誠。敢冒重陳。乞垂聽訪。以副億兆之望。《魏書‧禮志》三。十月休等。又表。又略見《通典》八十。
奉被癸酉詔書。述遺誡之旨。昭違從之義。遵儉葬之重式。稱孝思之深誠。伏讀未周。悲感交切。日月有期。山陵即就。伏惟陛下永慕崩號。倍增摧絕。臣等具位在官。與國休戚。庇心之至。不敢不陳。咸以為天下之至尊。莫尊于王業。皇極之至重。莫重于萬機。至尊故不得以常禮任已。至重亦弗獲以世典申情。是以二漢已降。逮于魏晉。葬不過踰月。服不淹三旬。良以叔世事廣。禮隨時變。不可以無為之法。行之于有為之辰。文質不同。古今異制。其來久矣。自皇代革命。多歷年紀。四祖三宗。相繼纂業。上承數代之故實。俯副兆民之企望。豈伊不懷。理宜然也。文明太皇太后。欽明稽古。聖思淵深。所造終制。事合世典。送終之禮既明。遺誥之文載備。奉而行之。足以垂風百王。軌儀萬葉。階下以至孝之誠。哀毀過禮。三御不充半溢。晝夜不釋絰帶永思纏緜。滅性幾及百姓所以憂懼失守。臣等所以肝腦塗地。王者之尊。躬行一日。固可以感徹上靈。貫被幽顯。況今山陵告終。百禮咸畢。日已淹月。仍不卜練。比之前世。理為過矣。願陛下思大孝終始之義。愍億兆悲惶之心。抑思割哀。遵奉終制。以時即吉。一日萬機。則天下蒙恩。率土仰賴。謹依前式。求定練日。以備祔禫之禮。《魏書‧禮志》三。文明太后既葬休又表又略見《通典》八十。


《請移華州治馮翊表》


謹惟州治李潤堡。雖是少梁舊地。晉芮錫壤。然胡夷內附。遂為戎落。城非舊邑。先代之名。爰自國初。護羌小戍。改鎮立郡。依岳立州。因籍倉府。未刊名實。竊見馮翊古城。羌魏兩民之交。許洛水陸之際。先漢之左輔。皇魏之右翼。形勝名都。實為西蕃奧府。今州之所在。豈惟非舊。至乃居岡飲澗。井谷穢雜。升降劬勞。往還數里。譐誻明昏。有虧禮教。未若馮翊面華渭。包原澤。井淺池平。樵牧饒廣。采材華陰。陸運七十。伐木龍門。順流而下。陪削舊雉。功省力易。人各為己。不以為勞。昔宋民無井。穿井而忻得人。況合城無水。得水而不家慶。竊聞前政刺史。非是無意。或值兵舉。或遇年災。緣此契闊。稽延至此。去歲已熟。秋方大登。四境晏安。京師無事。丁不十錢之費。人無八旬之勤。損輕益重。乞垂昭鑒。《魏書‧安定王休附傳》。


《造石窟像記》


皇魏永年四年。歲次辛卯十月十六日。假節督華州諸軍事征虜將軍華州刺史安定王仰。為亡祖親孟太妃。亡考太傅靜王。亡妣蔣妃。敬造石窟一軀。依巖袌宇。刊崇沖室。妙鐫靈像。外相顯發。工繢嚴儀。凝華紫極。敬恃此福。上資先尊。咸使捨此塵軀。即彼真境。□□六通□囑□□值遇□□早登十地。又願居□□□□祥照□永作山河。□□□世。一切含生。普同斯願。《碑拓本》。


《奏三藩王妻名號》


親王及始藩二藩王妻。悉有妃號。而三藩已下。皆謂之妻。上不得同為妃名。面下不及五品已上有命婦之號。竊以為疑。《魏書‧廣平王洛侯傳》。


《求仍屬籍表》


竊聞聖人所以南面而聽天下。其不可得變革者。則親也尊也。四世而緦服窮。五世而袒免。六世而親屬竭矣。去茲以往。猶繫之以姓而弗別。綴之以食而弗殊。又律云。議親者。非唯當世之屬親歷。謂先帝之五世。謹尋斯旨。將以廣帝宗。重磐石。先皇所以變茲事條。為此別制者。太和之季。方有意于吳蜀。經始之費。慮深在初。割減之起。蹔出當時也。且臨淮王提。分屬籍之始。高祖賜帛三千匹。所以重分離。樂良王長命亦賜縑二千匹。所以存慈睠。此皆先朝殷勤克念。不得已而然者也。古人有言。百足之蟲。至死不僵者。以其輔已者眾。臣誠不欲妄親太階。苟求潤屋。但傷大宗一分。則天子屬籍。不過十數人而已。在漢諸王之子。不限多少。皆列土而封。謂之曰侯。至于魏晉。莫不廣胙河山。稱之曰公者。蓋惡其大宗之不固。骨肉之恩疏矣。臣去皇上。雖是五世之遠。于先帝便是天子之孫。高祖所以國秩祿賦。復給衣食。后族唯給其賦。不與衣食者。欲以別外內。限異同也。今諸廟之感。在心未忘。行道之悲。儵然已及。其諸封者。身亡之日。三年服終。然後改奪。今朝廷猶在遏密之中。便議此事。實用未安。《魏書‧京兆王子推附傳》。初,遙大功昆弟,皆是恭宗之孫,至肅宗而本服絕,故除遙等屬籍。遙表靈太后不從。又見《北史》十七。


《張智壽陳慶和坐妹流坐議》


昔哀姜悖禮于魯。齊侯取而殺之。春秋所譏。又夏姬罪濫于陳國。但責徵舒。而不非父母。明婦人外成。犯禮之愆。無關本屬。況出適之妹。舋及兄弟乎。《魏書‧刑罰志》。神龜中,蘭陵公主駙馬都尉劉輝,坐與河陰縣民張智壽妹容妃、陳慶和妹慧猛奸亂,毆主傷胎。輝懼罪逃亡,門下處奏,各入死刑。智壽、慶和竝以知情不加防限,處以流坐,尚書元脩義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