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端》




《上言集議郊禘配》


謹案禮記祭法。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鄭玄注大禘郊祖宗。謂祭祀以配食也。有虞氏以上尚德。禘郊祖宗。配用有德者。自夏以下。稍用其姓代之。是故周人以后稷為始祖。文武為二祧。訖于周世。配祭不毀。案禮嚳雖無廟配食。禘祭。謹詳聖朝。以太祖道武皇帝配圜丘。道穆皇后劉氏配方澤。太宗明元皇帝配上帝。明密皇后杜氏配地祗。又以顯祖獻文皇帝配雩祀。太宗明元皇帝之廟既毀。上帝地祇。配食有式。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廟配事重。不敢專決。請召群官集議以聞。《魏書‧禮志》二。熙平二年三月太常少卿元端上言。


《宗室助祭議》


禮記祭法云王立七廟。曰孝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遠廟為祧有二祧。而祖考以功重不遷。二祧以盛德不毀。迭遷之義。其在四廟也。祭統云。祭有十倫之義。六曰見親疏之殺焉。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倫注云。昭穆咸在同宗父子皆來。指謂當廟父子為群不繫于昭穆也。若一公十子。便為群公子。豈待數公而立稱乎。文王世子云五廟之孫。祖廟未毀。雖為有所援引。然與朝議不同。如依其議。匪直太祖曾玄諸廟子孫。悉應預列。既無正據。竊謂太廣。臣等愚見。請同僧奇等議。《魏書‧禮志》二。熙平二年,江陽王繼表求預祭,王僧奇等議不得預祭,李琰之議得預祭。太常少卿元端議。又見《通典》五十一。


《羊祉諡議》


祉志存埋輪。不避彊禦。及贊戎律。熊武斯裁。使節撫藩。邊夷識德。化沾殊類。襁負懷仁。謹依諡法。在德行剛曰景。宜諡為景。《魏書‧酷吏羊祉傳》。太常少卿元端博士劉臺龍議諡。


《上言羊祉諡應如前議》


竊惟諡者行之迹。狀者迹之稱。然尚書銓衡是司。釐品庶物。若狀與迹乖。應抑而不受。錄其實狀。然後下寺。依諡法準狀科上。豈有捨其行迹。外有所求。去狀去稱。將何所準。檢祉以母老辭藩。乃降手詔云。卿綏撫有年。聲實兼著。安邊寍境。實稱朝望。及其歿也。又加顯贈。言祉誠著累朝。效彰內外。作牧岷區。字萌之績驟聞。詔冊襃美。無替倫望。然君子使人器之義。無求備。德有數德。優劣不同。剛而能克。亦為德焉。謹依諡法布德行剛曰景。謂前議為允。《魏書.羊祉傳》:元端劉臺龍議諡曰景侯,剛元纂等駮,靈太后令依駮、更議元端,臺龍上言。


《奏請內考京官》


外攷令文。每歲終。州鎮列牧守治狀。及至再攷。隨其品第。以彰黜陟。去十五年中。在京百寮。盡己經攷為三等。此年便是三載。雖外有成令。而內令未班。內外攷察。理應同等。臣輒推準外攷。以定京官治行。《魏書‧廣陵王羽傳》。


《上孝文帝諡議》


謹案諡法。協時肇享曰孝。五宗安之曰孝。道德博聞曰文。經緯天地曰文。仰惟大行皇帝義實該之。宜上尊號為孝文皇帝。廟曰高祖。陵曰長陵。《魏書‧彭城王勰傳》。


《奏駮甄琛弛鹽禁議》


琛之所列。富乎有言。首尾大備。或無可貶。但恐坐談則理高。行之則事闕。是用遲回。未謂為可。竊惟古之善為治者。莫不昭其勝途。悟其遠理。及于救世。升降稱時。欲令豊無過溢。儉不致敝。役養消息。備在厥中。節約取足。成其性命。如不爾者。焉用君為。若任其生產。隨其啄食。便是芻狗萬物不相有矣。自大道既往。恩惠生焉。下奉上施。卑高理睦。然恩惠既交。思拯之術廣。恆恐財不賙國。澤不厚民。故多方以達其情。立法以行其志。至乃取貨山川。輕在民之貢。立稅關市。裨十一之儲。收此與彼。非利己也。回彼就此。非為身也。所謂集天地之產。惠天地之民。藉造物之富。賑造物之貧。徹商賈。給戎戰。賦四民。贍軍國。取乎用乎。各有義已。禁此淵池。不專大官之御。斂此匹帛。豈為後官之資。既潤不在已。彼我理一。猶積而散之。將焉所吝。且稅之本意。事有可求。固以希濟生民。非為富賄藏貨。不爾者。昔之君子。何為然哉。是以後來經圖。未之或改。故先朝商校小太以情降鑒之流。疑  興復鹽禁。然自以來。典司多怠。出入之閒。事不如法。遂令細民怨嗟。商販輕議。此乃用之者無方。非興之者謬。至使朝廷明識。聽營其閒。今而罷之。懼失前旨。一行一改。法若易棊。參論理要。宜依前式。《魏書‧甄琛傳》。世宗踐阼,琛表請弛鹽禁,詔付八座議可否以聞。司徒錄尚書彭城王勰、兼尚書邢巒等奏。


《奉家財以充軍用表》


偽豎遊魂。闚覦邊境。勞兵兼時。日有千金之費。臣仰藉先資。紹饗厚秩。思以埃塵。用裨山海。臣國封徐州。去軍差近。謹奉粟九千斛。絹六百匹。國吏二百人。以充軍用。《魏書‧彭城王勰附傳》。


《奏劾甄琛李憑》


臣聞黨人為患。自古所疾。政之所忌。雖寵必誅。皆所以存天下之至公。保靈基于永業者也。伏惟陛下纂聖前暉。淵鑒幽慝。恩斷近習。憲軌唯新。大政蔚以增光。鴻猷于焉永泰。謹案侍中領御史中尉甄琛。身居直法。糾擿是司。風邪響黷。猶宜劾糾。況趙脩奢暴。聲著內外。侵公害私。野廾切齒。而琛嘗不陳奏。方更往來。綢繆結納。以為朋黨。中外影響。致其談譽。令布衣之父。超登正四之官。七品之弟。越陟三階之祿。虧先皇之選典。塵聖明之官人。又與武衛將軍黃門郎李憑。相為表裏。憑兄叨封。知而不言。及脩釁彰。方加彈奏。生則附其形勢。死則就地排之。竊天之功。以為已力。仰欺朝廷。俯罔百司。其為鄙詐。于茲甚矣。不實不忠。實合貶黜。謹依律科徒請以職除。其父中散。實為叨越。雖皇族帝孫。未有此例。既得不以倫。請下收奪李憑朋附趙脩。是親是仗。交遊之道。不依恆度。或晨昏從就。或吉凶往來。至乃身拜其親。妻見其子。每有家事。必先請託。緇點皇風。塵鄙正化。此而不糾。將何以肅整阿諛。獎厲忠概。請免所居官以肅風軌。《魏書‧甄琛傳》。趙脩死之明日,琛與李憑以朋黨被召詣尚書,兼尚書元英、邢巒窮其阿附之狀。司徒錄尚書北海王詳等奏。


《奏請改制脩還附律處》


竊惟姦劫難除。為蠹日久。群盜作患。有國攸病。故五刑為用。猶陷獨網之誅。道幾勝殘。寍息狗竊之響。是以班制垂式。名為治本。整綱提目。政之大要。謹尋奪祿事條。班已周歲。然京吧尹令。善惡易聞。邊州遠守。或難聽審。皆上下同情。迭相掩沒。設有賊發。隱而不言。或以劫為偷。或遏掠成盜。更令賊發難知。攘竊惟甚。臣等參議若依制削奪。則縣無朞月之宰。附條貶黜。郡靡歲稔之守。此制必行。所謂法令滋章。盜賊多有。昔黃龔變風。不由削祿。張趙稱美。豈憚貶退。然綏導之體。得失在人。乃可重選慎官。依律劾禁。不宜輕改法。令削黜群司。今請改制條。還附律處。其勵己公清。賞有常典。風謠黷賄。案為攷第。《魏書‧北海王詳傳》。景明二年詳與八座奏。


《上言集議祫禘儀注》


奉旨集議。僉以為禘祫之設。前代彝典。惠蔚所陳。有允舊義。請依前剋敬享清宮。其求省時祭。理實宜爾。但求之解注。下逼列國。兼時奠之敬。事難輒省。請移仲月擇吉重聞。《魏書‧禮志》二。景明二年七月侍中錄尚書事北海王詳等言詔可。


《入洛上梁武帝表》


河北河南。一時已定。唯尒朱榮。尚敢跋扈。臣與慶之自能摛討。今州郡新服。正須綏撫。不宜更復加兵。搖動百姓。《梁書‧陳慶之傳》。


《乞議定喪禮表》


臣聞百王所尚。莫尚于禮。于禮之重。喪紀斯極。世代沿革。損益不同。遺風餘烈。景行終在。至如前賢往哲。商確有異。或竝證經文。而諭情別緒。或各言所見。而討事共端。雖憲章祖述。各自名家。而論議紛綸。理歸群正。莫不隨時所宗。各為一代之典。自上達下。罔不遵用。是使叔孫之儀。專擅于漢朝。王肅之禮。獨行于晉世。所謂共同軌文。四海畫一者也。至乃折旋俯仰之儀。哭泣升降之節。去來閫巷之容。出入閨門之度。尚須疇諮禮官。博訪儒士。載之翰紙。著在通法。辯荅乖殊。證據不明。即詆訶疵謬。糾劾成罪。此乃𥳑牒成文。可具閱而知者也。未聞有皇王垂範。國無一定之章。英賢贊治。家制異同之式。而欲流風作則。永貽來世。比學官雖建。庠序未修稽攷古今。莫專其任。暨乎宗室喪禮。百僚凶事。冠服制裁。日月輕重。率令博士一人。輕尒議之。廣陵王恭北海王顥。同為庶母服。恭則治重居廬。顥則齊朞堊室。論親則恭顥俱是帝孫。語貴則二人竝為蕃國。不知兩服之證。據何經典。俄為舛駮。莫有裁正。懿王昵戚。尚或如斯。自茲已降。何可紀極。歷觀漢魏喪禮諸儀。卷盈數百。或當時名士。往復成規。或一代詞宗。較然為則。況堂堂四海。藹藹如林。而令喪禮參差。始于帝族。非所以儀刑萬國。綴旒四海。臣忝官台傅。備位喉脣。不能秉國之鈞。致斯爽缺。具瞻所誚。無所逃罪。謹略舉恭顥二國不同之狀。以明喪紀乖異之失。乞集公卿樞納。內外儒學。博議定制。班行天下。使禮無異準。得失有歸。并因事而廣。永為條例。庶塵岳沾河。微酬萬一。《魏書‧禮志》四。熙平二年十一月太傅清河王懌表。


《官人失序表》


孝文帝制出身之人。本以門品。高下有恆。若準資蔭。自公卿令僕之子。甲乙丙丁之族。上則散騎祕著。下逮御史長兼。皆條例昭然。無有虧沒。自此或身非三事之子。解褐公府正佐。地非甲乙之類。而得上宰行僚。自茲以降。亦多乖舛。且參軍事專。非出身之職。今必釋褐而居祕著。本為起家之官。今或遷轉以至。斯皆仰失先準。有違明令。非所謂式遵遺範。奉順成規。此雖官人之失。相循已久。然推其彌漫。抑亦有由。何者。信一人之明。當九流之廣。必令該鑑氏族。辨昭人倫。才識有限。固難審悉。所以州置中正之官。清定門胃。品藻高卑。四海畫一。專尸衡石。任實不輕。故自置中正以來。暨于太和之日。莫不高擬其人。妙盡茲選。皆須名位重于鄉國。才德允于具瞻。然後可以品裁州郡。綜覈人物。今之所置。多非其人。乞明為敕制。使官人選才。備依先旨。無令能否乖方。違才易務。并革選中正。一依前軌。庶清源有歸。流序允穆。《通典》十六。孝明帝時清河王懌以官人失序上表。


《奏立表伺晷度》


天道至遠。非人情可量。厤數幽微。豈以意輒度。而議者紛紜。競起端緒。爭指虛遠。難可求衷。自非建標準影。無以驗其真偽。頃永平中雖有攷察之利。而不周歲窮究。遂不知影之至否。差失少多。臣等參詳。謂宜今年至日。更立表木。明伺晷度。三載之中。足知當否。令是非有歸。爭丈息競。然後采其長者。更議所從。《魏書‧律厤志》上。延昌四年,太傅清河王懌、司空尚書令任城王澄、散騎常侍尚書僕射元暉、侍中領軍江陽王繼奏。


《奏請追奪于忠賞爵》


竊惟先帝升遐之初。皇上登極之始。四海謐然。宇內晏清。至于奉迎乘輿。侍衛省闥。斯乃臣子之常節。職司之恆理。不容以此為功。妄開井邑。臣等前議。所以廣建茅土者。正以畏迫威權。苟免暴戾故也。是以中議之際。以十三日夜入為無勳。唯以拒違矯令。抑黜姦回。微可襃敘。以前侍中臣忠。總攝文武。侍中臣光。久在樞密。讚同其意。故唯常賞二人。今尚書臣昭等。無涯上訴。奉敕重議。案王顯陰結姦徒。志為不逞。高肇遠同凶逆。遙構禍端。無將之罪。事合洿戮。而忠等徵罪。唯以厥身。不至孥戮。又出罪人。窮治不盡。案律準憲。事在不輕。暨皇上纂厤。聖后別宮。母子隔異。溫凊道絕。皆忠等之咎。過方厥勳。功微罪重。又忠專權之後。擅殺樞納。輒廢宰輔。令朝野駭心。遠近怪愕。功過相除。悉不合賞。請悉追奪。《魏書.于栗磾附傳》:靈太后臨朝,解于忠侍中、領軍、崇訓衛尉,旬餘,太傳清河王等奏。


《奏定五時冠服》


謹案前敕制五時朝服。嘗訪國子議其舊式。太學博士崔瓚等議。自漢逮于魏晉。迎氣五郊。用幘從服。改色隨氣。斯制因循。相承不革。冠冕舊末聞有變。今皇魏憲章前代。損益從宜。五時之冠。謂如漢晉用幘為允。尚書以禮式不經。請訪議事。奉敕付臣。令加攷決。臣以為帝王服章。方為萬世則。不可輕裁。請更集禮官。下省定議。蒙敕聽許。謹集門下及學官以上四十三人。尋攷史傳。量古校今。一同國子前議。幘隨服變。冠冕弗改。又四門博士臣王僧奇蔣雅哲二人。以為五時冠冕。宜從衣變。臣等謂從國子前議為允。《魏書‧禮志》四。熙平二年九月太傅清河王懌給事黃門侍郎韋延祥奏。


《胡太后父廟制議》


太后博士王延業及盧觀等。各率異見。案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竝是後世追論備廟之文。皆非當時據立神位之事也。良田去聖久遠。經禮殘缺。諸儒注記。典制無因。雖稽考異聞。引證古誼。然用捨從世。通塞有時。折衷取正。固難詳矣。今相國秦公。初搆國廟。追立神位。唯當仰祀二昭二穆。上極高曾。四世而已。何者。秦公身是始封之君。將為不遷之祖。若以功業隆重。越居正室。恐以卑臨尊。亂昭穆也。如其權立始祖。以備五廟。恐數滿便毀。非禮意也。昔司馬懿立功于魏。為晉太祖。及至子晉公昭。乃立五廟。亦祀四世。止于高曾太祖之位。虛俟宣文。侍其後裔數滿乃止。此亦前代之成事。方今所殷鑒也。又禮緯云。夏四廟至子孫五。殷五廟至子孫六。周六廟至子孫七。明知當時太祖之神。仍依昭穆之序。要待子孫世世相推。然後太祖出居正位耳。遠稽禮緯諸儒所說。近循晉公之廟故事。宜依博士王延業議。定立四主。親止高曾。且虛太祖之位以待子孫。而備五廟焉。又延業盧觀前經詳議。竝據許慎鄭玄之解。謂天子諸侯作主。大夫及士則無意。謂此議雖出前儒之事。實未允情禮。何以言之原。夫作主之禮。木以依神。孝子之心。非主莫依。今銘旌紀柩。設重憑神。祭必有尸。神必有廟。皆所以展事孝敬。想象平存。上自天子。下逮于士。如此四事。竝同其禮。何至于主惟謂王侯。禮云重主道也。此為理重。則立主矣。故王肅曰。重未立主之禮也。士喪禮亦設重。則士有主明矣。孔悝反祏。載之左史。饋食設主。著于逸禮。大夫及士。既得有廟。題紀祖考。何可無主。公羊傳君有事于廟。聞大夫之喪。去樂卒事。大夫聞君之喪。攝主而往。今以為攝主者。攝神斂主而已。不暇待徹祭也。何休云。宗人攝行主事而往也。意謂不然。君聞臣喪。尚為之不繹。況臣聞君喪。豈得安然代主終祭也。又相國立廟。設主依神。主無貴賤。紀座而已。官位擬諸侯者。則有主。位為大夫者則無主。便是三神有主。一位獨闕。求諸情禮。實所未安。宜通為主。以銘神位。《魏書‧禮志》二。神龜初,靈太后父胡國珍薨,贈太上秦公時疑其廟制,侍中太傅清河王懌議。又見《通典》四十八。


《又議》


古者七廟。廟堂皆別。光武已來。異室同堂。故先朝祀堂令云。廟皆四袱五架。北廂設坐。東昭西穆。是以相國構廟。唯制一室。同祭祖考。比來諸王立廟者。自任私造。不依公令。或五或一。參差無準。要須議行新令。然後定其法制。相國之廟。已造一室。實合朝令。宜即依此。展其享祀。《魏書‧禮志》二。《通典》四十八。


《作主議》


原夫作主之禮。本以依神。孝子之心。非主草展。今銘旌紀柩。設重憑神。祭必有尸。神必有廟。皆所以展事孝敬。想像生存。上自天子。下達于士。如此四事。竝同其禮。何至于主。唯謂王侯。若位擬諸侯者則有主。位為大夫者則無主。是使三神有主。一位獨闕。求諸情理。實所未安。宜通為主。以銘神位。《通典》四十八。


《承制大赦》


晦為明始。亂實治期。爰著天道。又符人事。故姬祚終微。踐士有勤王之役。劉氏將傾。北軍致左袒之舉。用能隆此遠年。克茲卜世。永熙之季。權佞擅朝。群小是崇。勳賢見害。官緣價以責賤。獄因貨而死生。宗祏飄若綴旒。民命棄如草莽。大丞相位居晉鄭。任屬桓文。興甲汾川。問罪伊洛。群姦畏威。擁迫人主。以自蔽衛。遠出秦方。雖車駕流移。未即返御。然權佞將除。天下延頸。魏邦雖舊。其化惟新。思與兆民。同茲更始。可大赦天下。《魏書‧出帝紀》。帝出于長安,八月推司徒公清河王亶為大司馬,承制總萬機,居尚書省。戊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