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元》




《求運粟濟彭城表》


彭城倉廩虛罄。人有飢色。求運冀相濟兗四州粟。取張永所棄船九百艘。沿清運致。可以濟救新民。《魏書‧尉元傳》。


《復表》


彭城賊之要蕃。不有積粟。彊守不可以固。若儲糧廣戍。雖劉彧師徒悉動。不敢窺𨵦淮北之地。此自然之勢也。《魏書‧尉元傳》。


《宜釋青冀先定東南表》


臣受命出疆。再罹寒暑。進無鄧艾一舉之功。退無羊祜保境之略。雖淮岱獲振。而民情未安。臣以愚智。屬當偏任。苟事宜宣徹。敢不以聞。臣前表以下邳水陸所湊。先規殄滅。遣兵屢討。猶未擒定。然彭城下邳信命未斷。而此城之人。元居賊界。心尚戀土。輒相誑惑。希幸非望。南來息耗。壅塞不達。雖至窮迫。仍不肯降。彭城民任玄朗從淮南到鎮稱劉彧將任農夫陳顯達。領兵三千。來循宿豫。臣即以其日。密遣覘使。驗其虛實。如朗所言。臣欲自出擊之。以運糧未接。又恐新民生變。遣子都將于沓干劉龍駒等步騎五干。將往赴擊。但征人淹久。逃亡者多。迭相扇動。莫有固志。器仗敗毀。無一可用。臣聞伐國事重。古人所難。功雖可立。必須經略而舉。若賊向彭城。必由清泗過宿豫。歷下邳。趨青州路。亦由下邳入沂水。經東安。即為賊用師之要。今若先定下邳。平宿豫。鎮淮陽。戍東安。則青冀諸鎮。可不攻而剋。若四處不服。青冀雖拔。百姓狼顧。猶懷僥倖之心。臣愚以為宜釋青冀之師。先定東南之地。斷劉彧北顧之意。絕愚民南望之心。夏水雖盛。無津途可因。冬路雖通。無高城可固。如此。則淮北自舉。暫勞永逸。今雖向熱。猶可行師。兵尚神速。久則生變。若天雨既降。或因水通。運糧益眾。規為進取。恐近淮民庶。翻然改圖。青冀二州。卒未可拔。臣輒與寮佐共議。咸謂可然。若隱而不陳。懼有損敗之責。陳而無驗。恐成誣罔之罪。惟天鑒懸量。照臣愚款。《魏書‧尉元傳》。


《換兵戍彭城表》


臣以天安之初。奉律總戎。廓寍淮右。海內既平。仍忝徐岳。素餐尸祿。積有年餘。彼土安危。竊所具悉。每惟彭城。水陸之要。江南用兵。莫不因之威陵諸夏。夫國之大計。豫備為先。且臣初剋徐方。青齊未定。從河以南。猶懷彼此。時劉彧遣張永沈攸之陳顯達蕭順之等。前後數度。規取彭城。勢連青兗。唯以彭城既固。而永等摧屈。今計彼戎兵。多是胡人。臣前鎮徐州之日。胡人子都將呼延籠達因于負罪。便尒叛亂。鳩引胡類。一時扇動。賴威靈遐被。罪人斯戮。又團成子都將胡人王敕懃。嶞釁南叛。每懼姦圖。狡誘同黨。闕誠所見。宜以彭城胡軍。換取南豫州徙民之兵。轉戍彭城。又以中州鮮卑。增實兵數。于事為宜。《魏書‧尉元傳》。


《表言戰士見白頭翁》


臣于彭城遣別將以八月至睢口。邀賊將陳顯達。有戰士于營外五里芻牧。見一白頭翁乘白馬。將軍呼之語。稱至十八日辰。必來到此。語汝將軍。領眾從東北臨入。我當驅賊令走。申時賊必大破。宿豫淮陽。皆剋無疑。我當與汝國家淮畔為斷。下邳城我當驅出。不勞兵力。後十日。此人復于彭城南戲馬臺東二里。見白頭翁亦乘白馬。從東北來呼此人謂曰。我與東海四瀆太山北嶽神。共行淮北。助汝二將。蕩除己定。汝上下喜不。因忽然不見。《魏書‧靈徵志》下。皇興三年六月尉元表詔元于老人前後見所為壇表記之。


《對詔問攻戰之計》


姑臧城外。有四部鮮卑。各為之援。然皆是臣祖父舊民。臣願軍前宣國威信。示其禍福。必相率歸降。外援既服。然後攻其孤城。拔之如反掌耳。《魏書‧源賀傳》。世祖征涼州以賀為鄉導詔問攻戰之計賀對。


《上書請案律斷獄》


案律謀反之家。其子孫雖養他族。追還就戮。所以絕罪人之類。彰大逆之辜。其為劫賊應誅者。兄弟子姪在遠。道隔關津。皆不坐。竊惟先朝制律之意。以不同謀。非絕類之罪。故特垂不死之詔。若年十三已下。家人首惡計謀所不及。臣愚以為可原其命。沒入縣官。《魏書‧源賀傳》。是時斷獄多濫賀上書。又《北史》二十八。


《上書請入死者恕死徙邊》


臣聞人之所寶。莫寶于生全。德之厚者。莫厚于宥死。然犯死之罪。難以盡恕。權其輕重。有可矜恤。今勍寇遊魂于北。狡賊負險于南。其在疆場。猶須防戍。臣愚以為自非大逆赤手殺人之罪。其坐贓及盜與過誤之愆應入死者。皆可原。命謫守邊境。是則己斷之體。更受全生之恩。徭役之家。漸蒙休息之惠。刑措之化。庶幾在茲。虞書曰。流宥五刑。此其義也。臣受恩深重。無以仰荅。將違闕廷。豫增係戀。敢上瞽言。唯加裁察。《魏書‧源賀傳》。又略見《刑罰志》。


《上言禦邊長計》


請募諸州鎮有武健者三萬人。復其徭賦。厚加賑恤。分為三部。二鎮之閒築城。城置萬人。給彊弩十二床。武衛三百乘。弩一床。給牛六頭。武衛一乘給牛二頭。多造馬槍。及諸器械。使武略大將二人以鎮撫之。冬則講武。春則種殖。竝戍竝耕。則兵未勞。而有盈蓄矣。又于白道南三處立倉。運近州鎮租粟以充之。足食足兵。以備不虞。于宜為便。不可歲常舉眾運動京師。令朝廷恆有北顧之憂也。《魏書‧源賀傳》。獻文時,每歲秋冬遣軍三道竝出,以備北寇,至春中乃班師,賀以勞役京師,又非禦邊長計,乃上言,事寢不報。


《遺令敕諸子》


吾頃以老患辭事。不悟天慈降恩。爵逮于汝。汝其毋傲吝。毋荒怠。毋奢越。毋嫉妒。疑思問。言思審。行思恭。服思度。遏惡揚善。親賢遠佞。目觀必真。耳屬必正。誠勤以事君。清約以行己。吾終之後。所葬時服單櫝。足申孝心。芻靈明器。一無用也。《魏書‧源賀傳》。


《求追論勳封表》


昔世祖昇遐。南安在位。出拜東廟。為賊臣宗愛所弒。時高宗避難。龍潛苑中。宗愛異圖。神位未定。臣亡父先臣賀。與長孫渴侯陸麗等表迎高宗。纂徽寶命。麗以扶負聖躬。親所見識。蒙授撫軍大將軍司徒公平原王。興安二年追論定策之勳。進先臣爵西平王。皇興季年。顯祖將傳大位于京兆王。先臣時都督諸將屯于武川。被徵詣京。特見顧問。先臣固執不可。顯祖久乃許之。遂命先臣持節授皇帝璽綬于高祖。至太和十六年。麗息叡狀私書。稱其亡父與先臣援立高宗。朝廷追錄。封叡鉅鹿郡開國公。臣時丁艱草土。不容及例。至二十年。除臣雍州刺史。臨發奉辭。面奏先帝。申先臣舊勳。時敕旨但赴所臨。尋當別判。至二十一年。車駕幸雍。臣復陳聞。時蒙敕旨征還當授。自宮車晏駕。遂爾不白。竊惟先臣遠則援立高宗。寶厤不墜。近則陳力顯祖。神器有歸。如斯之勳。超世之事。麗以父功。而獲河山之賞。臣有家勳。不霑茅社之賜。得否相懸。請垂裁處。《魏書‧源賀附傳》。


《請以諸鎮水田給民并減吏佐表》


景明以來。北蕃連年災旱。高原陸野。不任營殖。唯有水田。少可菑畝。然主將參僚。專擅腴美。瘠土荒疇給百姓。因此困敝。日月滋甚。諸鎮水田。請依地令。分給細民。先貧後富。若分付不平。令一人怨訟者。鎮將已下。連署之官。各奪一時之祿。四人以上。奪祿一周。北鎮邊蕃。事異諸夏。住日置官。全不差別沃野。一鎮自將已下。八百餘人。黎庶怨嗟。僉曰煩猥。邊隅事鮮。實少畿服。請主帥吏佐。五分減二。《魏書‧源賀附傳》。


《增置恆代城戍表》


蠕蠕不羈。自古而爾。遊魂鳥集。水草為家。中國患者。皆斯類耳。歷代驅逐。莫之能制。雖北拓榆中。遠臨瀚海。而智臣勇將。力算俱竭。胡人頗遁。中國以疲。于時賢哲思造化之至理。推生民之習業。量夫中夏粒食邑居之民。蠶衣儒步之士。荒表茹毛飲血之類。鳥宿禽居之徒。親校短長。因宜防制。知城郭之固。暫勞永逸。自皇魏統極。都于平城。威震天下。德籠宇宙。今定鼎成周。去北遙遠。代表諸蕃。北固高車外叛。尋遭旱儉。戎馬甲兵。十分闕八。去歲復鎮陰山。庶事蕩盡。遣尚書郎中韓貞宋世量等檢行要險。防遏形便。謂準舊鎮東西相望。令形勢相接。築城置戍。分兵要害。勸農積粟。警急之日。隨便翦討。如此。則威形增廣。兵勢亦盛。且北方沙漠。夏乏水草。時有水泉。不濟大眾。脫有非意。要待秋冬。因雲而動。若至冬日。冰沙凝厲。游騎之寇。終不敢攻城。亦不敢越城南出。如此。北方無憂矣。《魏書‧源賀附傳》。


《奏免逃吏》


謹按條例。逃吏不在赦限。竊惟聖朝之恩。事異前宥。諸流徙在路。尚蒙旋返。況有未發。而仍遣邊戍。按守宰犯罪。逃走者眾。祿潤既優。尚有茲失。及蒙恩宥。卒得還。今獨苦此等。恐非均一之法。如臣管執。謂宜免之。《魏書‧源賀附傳》。景明二年,徵源懷為左僕射。時有詔,奸吏犯罪逃遁,雖肆眚不釋,源乃奏。


《重奏》


臣以法貴經通。治尚𥳑要。刑憲之設。所以網羅罪人。苟理之所備。不在繁典。行之可通。豈容峻制。此乃古人之達政。救世之恆規。伏尋條制勳品已下。罪發逃亡。遇恩不宥。仍流妻子。雖欲抑絕奸途。匪為通式。謹案事條。侵官欺法。專據流外。豈九品已上。人皆貞白也。其諸州守宰。職任清流。至有貪濁。事發逃竄。而遇恩免罪。勳品已下。獨乖斯例。如此。則寬縱上流。法切下吏。育物有差。惠罰不等。又謀逆滔天。輕恩尚免。吏犯微罪。獨不蒙赦。使大宥之經不通。開生之路致擁。進違古典。退乖今律。輒率愚見。以為宜停。《魏書‧源賀附傳》。懷書奏門下以成式既頒駮奏不許源重奏世宗納之。


《奏請乘釁伐齊》


南賊游魂江揚。職為亂逆。肆厥淫昏。月滋日甚。貴臣重將。靡有孑遺。崇信姦回。昵比閹豎。內外離心。骨肉猜叛。蕭寶融僭號于荊郢。其雍州刺史蕭衍勒兵而東襲。上流之眾。已逼其郊。廣陵京口。各持兵而懷兩望。鍾離淮陰。竝鼎峙而觀得失。秣陵孤危。制不出門。君子小人。竝罹災禍。延首北望。朝不及夕。斯實天啟之期。吞并之會。乘厥蕭牆之釁。藉其分崩之隙。東據歷陽。兼指瓜步。緣江鎮戍。達于荊郢。然後奮雷霆之威。布山河之信。則江西之地。不刃自來。吳會之鄉。指期可舉。昔士治有言。皓若暴死。更立賢主。文武之官。各得其任。則勍敵也。若蕭衍克就。上下同心。非直後圖之難。實亦揚境危逼。何則。壽春之去建鄴。七百而已。山川水陸。彼所諳利。脫江湘無波。君臣效職。藉水憑舟。倏忽而至。壽春容不自保。江南將若之何。今寶卷邑居有土崩之形。邊城無繼援之兆。清蕩江區。實在今日。臣受恩既重。不敢不言。《魏書‧源賀附傳》。景明二年源懷除車騎大將軍謹奏。


《密遣人齎書與城中文武》


大軍在近。努力圍守。必令諸人。福流苗裔。《魏書‧源賀附傳》。子雍為夏州刺史,被圍,自向東夏運糧,為朔方胡帥曹阿各拔所邀見執,乃密遣人齎書閒行,與城中文武。


《討葛榮上書》


賊中甚飢。專仰野掠。今朝廷足食。兵卒飽煖。高壁深壘。勿與爭鋒。彼求戰則不得。野掠無所獲。不盈數旬。可坐制凶醜。《魏書‧源賀附傳》。子雍討葛榮以冀州不守上書。


《奏訪梁亡人許周》


徐州表投化人許團。并其弟周等。究其牒狀周列云。己蕭衍黃門侍郎。又稱心存山水。不好榮宦。屢曾辭讓。貽彼赫怒。遂被出為齊康郡。因爾歸國。願畢志嵩嶺。比加采訪。略無證明。尋其表狀。又復莫落。案牒推理。實有所疑。何者。昔夷齊獨往。周王不屈其志。伯況辭祿。漢帝因成其美。斯實古先哲王必有不臣之人者也。蕭衍雖復崎嶇江左。竊號一隅。至于處物。未甚悖禮。豈有士辭榮祿。而苟不聽之哉。推察情理。此則孟浪。假蕭衍皆狂。不存雅道。逼士出郡。未為死急。何宜輕去生養之土。長辭父母之邦乎。若言不好榮宦。志願嵩嶺者。初屆之日。即應杖策尋山。負帙沿水。而乃廣尋知己。徧造執事。希榮之心已見。逃宦之志安在。昔昔梁鴻去鄉。終傭吳會。逢萌浮海。遠客遼東。竝全志養性。逍遙而已。攷之事實。何其懸哉。又其履歷清華。名位高達。計其家累。應在不輕。今者歸化。何其孤迴。設使當時怱遽。不得攜將。及其來後。家貲產業。應見簿斂。尊卑口累。亦當從法。而周兄弟怡然。嘗無憂慼。若無種族。理或可通。如有不坐。便應是衍。故遣非周投化。推究二三。真偽難辨。請下徐揚二州密訪。必令獲實。不盈數旬。玉石可覩。《魏書‧源賀附傳》。蕭衍亡人許周,自稱為衍給事黃門侍郎,朝士翕然,咸共信待。子恭奏。


《上書請成辟雍明堂》


臣聞辟臺望氣。軌物之德既高。方堂布政。範世之道斯遠。是以書契之重。理冠于造化。推尊之美。事絕于生民。至如郊天饗帝。蓋以對越上靈。宗祀配天。是以酬膺下士。大孝莫之能加。嚴父以慈為大。乃皇王之休業。有國之盛典。竊惟皇魏居震統極。總宙馭宇。革制土中。垂式無外。自北徂南。同卜維于洛食。定鼎遷民。均氣候于寒暑。高祖所以始基。世宗于是恢構。案功成作樂。治定制禮。乃訪遺文。修廢典。建明堂。立學校。興一代之茂矩。標千載之英規。永平之中。始創雉構。基趾草昧。迄無成功。故尚書令任城王臣澄案故司空臣沖所造明堂樣。并連表詔荅兩京模式。奏求營起。緣期發旨即加葺繕。侍中領軍臣。又物動作官。宣贊授令。自茲厥後。方配兵人。或給一千。或與數百。進退節縮。曾無定準。欲望速了。理在難克。若使專役此功。長得營造。委成責辦。容有就期。但所給之夫。本自寡少。諸處競借。動即干計。雖有繕作之名。終無就功之實。爽塏荒茫。淹積年載。結架崇構。指就無兆。仍令肄冑之禮。掩抑而不進。養老之儀。寂寥而不返。構廈止于尺土。為山頓于一簣。良可惜歟。愚謂召民經始。必有子來之歌。興造勿亟。將致不日之美。況本兵不多。兼之牽役。廢此與彼。循環無極。便是輟創禮之重。資不急之費。廢經國之功。供寺館之役。求之遠圖。不亦闕矣。今諸寺大作。稍以稍舉。竝可徹減。專事經綜。嚴勒工匠。務令克成。使祖宗有薦配之期。蒼生覩禮樂之富。《魏書‧源賀附傳》。正光元年子恭轉起部郎明堂辟雍竝未建就子恭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