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




《轉陳耽謝鸞教》


丹陽從事陳耽。器局弘正。可轉主簿。吳興從事謝鸞。才幹正直。可轉西曹。《御覽》二百六十五引《王丞相集》。


《祭衛玠教》


衛洗馬明當改葬。此君風流名士。海內民望。可修三牲之祭。敦舊好。《御覽》五百五十五引《衛玠別傳》。


《求別駕教》


顧和理識清敏。劭令端古。宜得其才以為別駕。《通典》三十二引《王丞相集》。


《表》


臣乞得除中書監持節。專壹所司。竭誠保傅。惟力是視。《御覽》二百二十引《王導表》。


《上疏論諡法》


臣聞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則實稱不誣而已。近代以來。惟爵得諡。武官牙門有爵必諡。卿校常伯無爵悉不賜諡。甚失制諡之本。今中興肇建。勳德兼備。宜深體前訓。使行以諡彰。豈可限以有爵。《書鈔》九十四王遵上疏。《蓺文類聚》四十引《中興書》作王導。《御覽》五百六十二引《晉中興書》作王遵上疏。案王導諡文獻《御覽》下條引宋書王儉卒禮官欲依王遵諡為文獻證知是王導之誤東晉初無王遵也。


《上疏請自貶》


徐龕叛戾。久稽天誅。臣創議征討。調舉羊鑒。鑒闇懦覆師。有司極法。聖恩降天地之施。全其首領。然臣受重任。總錄機衡。使三軍挫衂。臣之責也。乞自貶黜以穆朝倫。《晉書‧王導傳》。


《請建立國史疏》


夫帝王之迹。莫不必書。著為令典。垂之無窮。宣皇帝廓定四海。武皇帝受禪於魏。至德大勳。等蹤上聖。而紀傳不存於王府。德音未被乎管絃。陛下聖明。當中興之盛。宜建立國史。撰集帝紀。上敷祖宗之烈。下紀佐命之勳。務以實錄為後代之準。厭率土之望。悅人神之心。斯誠雍熙之至美。王者之弘基也。宜備史官。敕佐著作郎干寶等。漸就撰集。《晉書‧干寶傳》。


《上疏請修學校》


夫治化之本。在於正人倫。人倫之正。存乎設庠序。庠序設而洽五教明。則德化洽通。彝倫攸敘。有恥且格也。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序順。而君臣之義固矣。易所謂正家而天下定者也。故聖王蒙以養正。少而教之。使化沾肌骨。習以成性。有若自然。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行成德立。然後裁之以位。雖王之嫡子。猶與國子齒。使知道而後貴。其取才用士。咸先本之於學。故周禮。鄉大夫獻賢能之書於王。王拜而受之。所以尊道而貴士也。人知士之所貴。由乎道存。則退而修其身。修其身以及其家。正家以及於鄉。學於鄉以登於朝。反本復始。各求諸己。敦素之業著。浮偽之道息。教使然也。故以之事君則忠。用之莅下則仁。即孟軻所謂未有仁而遺其親。義而後其君者也。自頃皇綱失統。禮教陵替。頌聲不興。於今二紀。傳曰。三年示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而況如此其久者乎。先進漸忘揖讓之容。後生唯聞金革之響。干戈日尋。俎豆不設。先王之道彌遠。華偽之風遂滋。非所以習民靖俗。端本抑末之謂也。殿下以命世之資。屬當傾危之運。禮樂征伐。翼成中興。將滌穢蕩瑕。撥亂反正。誠宜經綸稽古。建明學校。闡揚六蓺以訓後生。使文武之道墜而復興。方今小雅盡廢。戎虜扇熾。節莪陵遲。國恥未雪。忠臣義士所以扼腕拊心。禮樂政刑。當竝陳以俱濟也。苟禮義膠固。純風載洽。則化之所陶者廣。而德之所被者大。義之所屬者深。而威之所振者遠矣。由斯而進。則可朝服濟河。使帝典闕而復補。王綱弛而更張。饕餮改情。獸心革面。揖讓而蠻夷服。緩帶而天下從。得乎其道者。豈難也哉。故有虞舞干戚而三苗化。魯僖作泮宮而淮夷平。桓文之霸皆先教而後戰。今若聿遵前典。興復教道。使朝之子弟。竝入於學。立德出身者。咸習之而後通。德路開而偽塗塞。則其化不肅而成。不嚴而治矣。選明博脩禮之士。以為之師。隆教貴道。化成俗定。莫尚於斯也。《宋書‧禮志》一建武初驃騎將軍王導上疏又《晉書‧王導傳》作上書有刪節。


《議復肉刑》


肉刑之典。由來尚矣。肇自古先。以及三代。聖哲明王。所未曾改也。豈是漢文常主所能易者乎。時蕭曹已沒。絳灌之徒不能正其義。逮班固深論其事。以為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又死刑太重。生刑太輕。生刑縱於上。死刑怨於下。輕重失當。故刑政不中也。且原先王之造刑也。非以過怒也。非以殘民也。所以救奸。所以當罪也。今盜者竊人之財。淫者好人之色。亡者避叛之役。皆無殺害也。則刖之以刑。刑之則止。而加之斬戮。戮過其罪。死不可生。縱虐於此。歲以巨計。此乃仁人君子所不忍聞。而況行之於政乎。若乃惑其名而不練其實。惡其生而趣其死。此畏水投舟。避坎陷井。愚夫之不若。何取於政哉。今大晉中興。遵復古典。率由舊章。起千載之滯義拯百殘之遺黎。使皇典廢而復存。黔首死而更生。至義暢於三代之際。遺風播乎百世之後。生肉枯骨。惠侔造化。豈不休哉。惑者乃曰。死猶不可懲。而況於刑。然民者冥也。其至愚矣。雖加斬戮。忽為灰土。死事日往。生欲日存。未以為改。若刑諸市朝。朝夕鑒戒。刑者思為惡之永痛。惡者覩殘刖之長廢。故足懼也。然後知先王之輕刑以御物。顯誡以懲愚。其理遠矣。《晉書‧刑法志》又見《群書治要》二十九引《晉書》又《通典》一百六十八。


《議追贈周札》


札在石頭。忠存社稷。義在亡身。至於往年之事。自臣等有識以上與札情豈有異。此言實貫於聖鑒。論者見姦逆既彰。便欲徵往年已有不臣之漸。即復使爾。要當時眾所未悟。既悟其姦萌。札與臣等。便以身許國。死而後已。札亦尋取梟夷。朝廷檄命既下。大事既定。便正以為逆黨。邪正失所。進退無據。誠國體所宜深惜。臣謂宜與周顗戴若思等同例。《晉書‧列傳‧周札傳》。


《重議周札贈諡》


省令君議。必札之開門。與誰王周戴異。今札開門直出風言竟實事邪。使以風言定襃貶。意莫若原情考徵也。論者謂札知隗協亂政。信敦匡救。苟匡救信。姦佞除。即所謂流四凶族以隆人主巍巍之功耳。如此。札所以忠於社稷也。後敦悖謬。出所不圖。札亦闔門不同。以此滅族。是其死於為義也。夫信敦當時之匡救。不圖將來之大逆。惡隗協之亂政。不失為臣之貞節者。於時朝士豈惟周札邪。若盡謂不忠懼有誣乎。譙王周戴各以死衛國。斯亦人臣之節也。但所見有同異。然期之於必忠。故宜申明耳。即如令君議。宋華齊高其在隗協矣。昔子糾之難。召忽死之。管仲不死。若以死為賢。則管仲當貶。若以不死為賢。則召忽死為失。先典何以兩通之。明為忠之情同也。死雖是忠之一目。亦不必為忠皆當死也。漢祖遺約非劉氏不王。非功臣不侯。違命。天下共誅之。後呂后王諸呂。周勃從之。王陵廷爭。可不謂忠乎。周勃誅呂尊文。安漢社稷。忠莫尚焉。則王陵又何足言。而前史兩為美談。固知死與不死。爭與不爭。苟原情盡意。不可定於一概也。且札闔棺定諡。違逆黨。順受戮。凶邪不負忠義明矣。《晉書‧周札傳》。


《請原羊聃啟》


聃罪不容恕。宜極重法。山太妃憂戚成疾。陛下罔極之恩。宜蒙生存之宥。《晉書‧羊曼傳》。


《遷丹陽太守上牋》


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過亭侯。倉舒愛子之寵。贈不過別部司馬。以此格萬物。得不局跡乎。今者臨郡。不問贀愚豪賤。皆加重號。輒有鼓蓋。動見相準。時有不得者。或為恥辱。天官混雜。朝望穨毀。導忝荷重任。不能崇浚山海。而開導亂源。饕竊名位。取紊彝典。謹送鼓蓋加崇之物。請從導始。庶令雅俗區別。群望無惑。《晉書‧王導傳》。《通典》三十三。


《與賀循書論虞廟》


王所崇惜者體也。未敢當正位入廟。及毀廢之所。不知便可得爾不。《通典》四十七。
戴若思欲於七廟立后別室。同上。


《又與賀循書問即位告廟》


或謂宜祭壇拜受天命者。或謂直當稱億兆群臣告四祖之廟而行者。若爾。當立行廟主。今固辭尊號。俯順群情。還依魏晉故事。然魏晉皆稟命而行。不知今進璽當云何。《通典》五十五。
得刁僕射書曰。如此。京兆是宣帝祖。章郡是父也。至惠帝為七廟。至懷帝京兆府君應落。想足下亦是識。刁侯不欲告惠懷二帝。不知於禮云何。《通典》五十五。


《荅荀松書》


意謂君位永固。無復蹔還子位之理。惠帝至先帝雖四君。今亦不以一君為一代。何嫌二代之中重四君邪。今廟尚居上祀。何得居下。若蹔下則逆祀也。《通典》四十八。


《荅陶侃書》


默居上流之勢。如有松艦成資。故包含隱忍。使其有地。一月潛嚴。足下軍到。是以得風發相赴。豈非遵養時晦以定大事者邪。《晉書‧陶侃傳》。


《遺王含書》


近承大將軍困篤緜緜。或云已有不諱。悲怛之情。不能自勝。尋知錢鳳大嚴。欲肆奸逆。朝士忿憤。莫不扼腕。去月二十三日。得征北告。劉遐陶瞻蘇峻等深懷憂慮。不謀同辭。都邑大小及二宮宿衛。咸懼有往年之掠。不復保其妻孥。是以聖主發赫斯之命。具如檄旨。近有嘉詔。崇兄八命。望兄獎群賢忠義之心。抑奸細不逞之計。當還武昌。盡力藩任。卒奉來告。乃承與犬羊俱下。雖當逼迫。猶以罔然。兄立身率素。見信明於門宗。年踰耳順。位極人臣。仲玉安期。亦不足作佳。少年本來門戶。良可惜也。兄之此舉。謂可得如大將軍昔年之事乎。昔年佞臣亂朝。人懷不寍。如導之徒。心思外濟。今則不然。大將軍來屯於湖。漸失人心。君子危怖。百姓勞弊。將終之日。委重安期。安期斷乳來幾日。又於時望便可襲宰相之迹邪。自開闢以來。頗有宰相孺子者不。諸有耳者。皆是將禪代意。非人臣之事也。先帝中興。遺愛在人。聖主聰明。德洽朝野。思與賢哲。弘濟艱難。不北面而執臣節。乃私相樹建。肆行威福。凡在人臣。誰不憤歎。此直錢鳳不良之心。聞於遠近。自知無地。遂唱姦逆。至如鄧伯山周道和恆有好情。往來人士。咸皆明之。方欲委任與共勠力。非徒無慮而已也。導門戶小大受國厚恩。兄弟顯寵可謂隆矣。導雖不武。情在寍國。今日之事。明目張膽。為六軍之首。寍忠臣而死。不無賴而生矣。但恨大將軍桓文之勳不遂。而兄一旦為逆節之臣。負先人平素之志。既沒之日。何顏見諸父於黃泉。謁先帝於地下邪。執省來告。為兄羞之。旦悲且慚。願速建大計。惟取錢鳳一人。使天下獲安。家國有福。故是竹素之事。非惟免禍而已。夫福如反手。用之即是。導所統六軍石頭萬五千人。宮內後苑二萬人。護軍屯金城六千人。劉遐已至。征北昨已濟江萬五千人。以天子之威。文武畢力。豈可當乎。事猶可追。兄早思之。大兵一奮。導以為灼炟也。《晉書‧王敦傳》。


《與從子允之書》


太保安豐侯。以孝聞天下。不得辭司隸。和長輿。海內名士。不免作中書令。吾群從死亡略盡。子弟零落。遇汝如親。如其不爾。吾復何言。《晉書‧王允之傳》時允之以父憂去職既葬除義興太守不拜導與書。


《書》


省示具卿辛酸之至。吾甚憂勞。卿此事亦不蹔忘。然書足下所欲致身處尚在彀中。王制正自欲不得許。卿當如何。導亦天明往。《淳化閣帖》二。
導白。改朔情增傷感。溼蒸事何如。頗小覺損不。帖有應足下懸耿連哀勞滿悶不具。王導。同上。


《麈尾銘》


道無常貴。所適惟理。誰謂質卑。御于君子。拂穢清暑。虛心以俟。《北堂書鈔》一百三十四。《蓺文類聚》六十九。《御覽》七百三。


《書》


得示知足下問。吾故不差。殊劣劣。力不具。王恬白。《淳化閣帖》三。


《伐廣固祭牙文》


敬建崇牙。顯茲威靈。使鳴金輟釁。無戰有寍。皇風幽被。凱旆歸旌。《蓺文類聚》六十。《御覽》三百三十九。


《臨吳郡上表》


前民辭求相鬻賣。一則救命。二則供官。方今之要。當課功受業。又蟲鼠為害。瓜麥蕩盡。編戶僵屍。葬埋無主。闔門餓餒。烟火不舉。《北堂書鈔》一百五十六又《御覽》三十五引《王洽集》。


《辭中書令表》


竊以中書職掌機管。有由來矣。漢武之世。始建此職。歷代時宜。置廢遂重。武帝朝。荀勖張華。竝為其任。中興以來。宰相居也。《北堂書鈔》五十七引《王洽集》。


《書》


洽白。辱告承問。洽故爾劣劣。冀以復敘。還日不具。王洽再拜。洽頓首言。不孝禍深。備紛嬰茶毒。蔭恃亡兄仁愛之訓。冀終百年。永有憑奉。何圖慈兄一旦背棄。悲號哀摧。肝心如抽。痛毒煩冤。不自堪忍。酷當柰何。痛當柰何。重告惻至。感增斷絕。執筆哽涕。不知所言。洽頓首言。《淳化閣帖》二。
洽頓首言。兄子號毀不可忍視。撫之摧心。發言哽慟。當復柰何柰何。洽頓首言。《淳化閣帖》二。
洽白。向感塞不成敘。得告承問。殊乏劣。白不具。王洽再拜。《淳化閣帖》二。


《與林法師書》


洽稽首和南。夫教之所由。必畼物之所未悟。物之所以通。亦得之於師資。雖元宗沖緬。妙旨幽深。然所以會之者。固亦簡而易矣。是以致雖遠。必假近言以明之。理雖昧。必借朗喻以徵之。故夫殆墜之旨。略可得之於千載。將絕之趣。可悟之於一朝。今本無之談旨略例坦然。每經明之可謂眾矣。然造精之言。誠難為允。理詣其極。通之未易。豈可以通之不易。因廣同異之說。遂令空有之談紛然大殊。後學遲疑。莫知所擬。今道行指歸。通敘色空。甚有清致。然未詳經文。為有明旨邪。或得之於象外觸類而長之乎。今眾經甚多。或取譬不遠。豈無一言。昭然易喻。古人有云。聖人之言。可能使人信之。不可能是以徵之。於文未知所釋。今故諮其數事。思聞嘉誨以啟其疑。洽頓首和南。《廣宏明集》三十五。


《書》


劭白。明便夏節。哀慕崩摧。肝心抽絕。煩冤彌深。不自忍任。痛當柰何。當復柰何。得告為慰。腫轉差。勞悴勿勿。力及不次。王劭再拜。《淳化閣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