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



開府作牧第一
權制第二
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計算第五
訓厲第六
綜覈上第七
綜覈下第八
雜言上第九
雜言下第十
貴和第十一
兵要第十二
傳運第十三
與孫權書第十四
與諸葛瑾書第十五
與孟達書第十六
廢李平第十七
法檢上第十八
法檢下第十九
科令上第二十
科令下第二十一
軍令上第二十二
軍令中第二十三
軍令下第二十四
右二十四篇凡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表上諸葛氏集目錄》


臣壽等言。臣前在箸作郎侍中領中書監濟北侯臣荀勖。中書令關內侯臣和嶠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國。負阻不賓。然猶存錄其言。恥善有遺。誠是大晉光明至德。澤被無疆。自古以來。未之有倫也。輒刪除複重。隨類相從。凡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于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于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仰備又覩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後備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為軍師將軍。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于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彊不侵弱。風化肅然也。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榦。優于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青龍二年春。亮帥眾出武功。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豔。而過于丁寍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攷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于當世。伏惟陛下邁蹤古聖。蕩然無忌。故雖敵國誹謗之言。咸肆其辭。而無所革諱。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謹錄寫上詣。箸作臣壽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陽侯相臣陳壽上。《蜀志‧諸葛亮傳》。


《駮虞溥議王昌前母服》


溥駮一與之齊。非大夫也。禮無二嫡。不可以竝耳。春秋之義。不以得寵而忘舊。是以趙姬請迎叔隗。而己下之。若昌。父及二母。于今各存者。則前母不廢。已有明徵也。設令昌父。昔持前母所生之子。來入中國。而尚在者。恐不謂母已黜遣。從出母之服。苟昌父無棄前妻之命。昌兄有服母之理。則昌無疑于不服。《晉書‧禮志》中。《通典》八十九太康元年侍郎山雄箸作郎陳壽等駮。


《讓徵聘表》


臣以尩獘。迷于道趣。因病抽簪。散髮林阜。人綱否閉。鳥獸為群。陛下披榛采蘭。并收蒿艾。是以皋陶振褐。不仁者遠。臣惟頑蒙。備食晉粟。猶識唐人。擊壤之樂。宜赴京城。稱壽闕外。伏自惟忖。瓶缻瑣器。實非瑚槤之求。稊稗之賤。不中粢盛之用。而小人無良。致災速禍。久嬰篤疾。軀半不仁。右腳偏小。十有九載。又服寒食藥。違錯節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當暑煩悶。加以咳逆。或若溫瘧。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肢酸重。于今困劣。救求呼噏。父兄見出。妻息長訣。仰迫天威。不能淹留。扶輿就道。所苦加篤。不任進路。委身待罪。伏枕歎息。臣聞韶衛不竝奏。雅鄭不兼御。故郤子入周。禍延王叔。虞丘稱賢。樊姬掩口。君子小人。禮不同器。況臣糠䵃。糅之彫胡。庸夫錦衣。不稱其服也。竊聞同命之士。咸以畢到。唯臣疾疢。抱釁床蓐。雖貪明時。懼斃命路隅。設臣己不疾。已遭堯舜之世。執志箕山。猶當容之。臣聞上有明聖之主。下有輸實之臣。上有在寬之政。下有委情之人。仰唯陛下留神恕恩。垂憐微命。更旌瓌俊。索隱于傅巖。收釣于渭濱。無令泥滓。久濁清流。臣聞鄒子一歎。霜為之降。杞妻一感。城為大崩。以臣況臣之。乃知精誠。不可以賤致。古人言為虛也。《晉書‧皇甫謐傳》,上疏自稱草莽臣云云。《蓺文類聚》三十七題作〈讓徵聘表〉,《御覽》七百四十亦作「表」,各有刪節。今合錄之。篇末尚有缺。


《荅辛曠書》


聞服有素。委心無量。加昔州壤。通門舊儀。虛想之積。過于陵阜。汛愛不遺。猥降德音。清喻爛煥。情義款篤。執誨欣然。若饗太牢。抱佩至眷。銘乎心膂。且箕山之叟。超迹于堯帝之世。首陽之老。抗操于有周之隆。故能名奮百代。使聞之厲節。皆經聖明之論。所以邈世卓時者也。至于鄙薄。才頑行穢。疾奪其志。神迷其心。因託虛靜。遂竊美選。聖上仁。聰。亮其辛苦。每自陳訴。輒見寬放。雖大君有命。實小人勿用也。匪敢盤桓。疾與榮競。巾車順命。非劣憊所堪也。密雲雖興。知枯木難植。昔人有言。欲之必為之辭。豈來惠之謂矣。猥承告示。欲備七十。木非梧桐。豈敢棲鳳。聞命悚灼。如蹈春冰。非苟崇謙。實懼陷墜。幸恕不假。明亮志心。《蓺文類聚》三十七。


《玄守論》


或謂謐曰。富貴人之所欲。貧賤人之所惡。何故委形待于窮。而不變乎。且道之所貴者。理世也。人之所美者。及時也。先生年邁齒變。飢寒不贍。轉死溝壑。其誰知乎。謐曰。人之所至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性形所不可犯者。疾病也。若擾全道。以損性合。安得去貧賤。存所欲哉。吾聞食人之祿者。懷人之憂。形強猶不堪。況吾之弱疾乎。且貧者士之常。賤者道之實。處常得實。沒齒不憂。孰與富貴擾神耗精者乎。又生為人所不知。死為人所不惜。至矣。喑聾之徒。天下之有道者也。夫一人死而天下號者。以為損也。一人生而四海笑者。以為益也。然則號笑。非益死損生也。是以至道不損。至德不益。何哉。體足也。如迴天下之念。以追損生之禍。運四海之心。以廣非益之病。豈道德之至乎。夫唯無損。則至堅矣。夫唯無益。則至厚矣。堅故終不損。厚故終不薄。苟能體堅厚之實。居不薄之真。立乎損益之外。游乎形骸之表。則我道全矣。《晉書‧皇甫謐傳》。


《釋勸論》


相國晉王辟余等三十七人。及泰始登禪。同命之士。莫不畢至。皆拜騎都尉。或賜爵關內侯進奉朝請禮如侍臣。唯余疾困。不及國寵。宗人父兄。及我寮類。咸以為天下大慶。萬姓賴之。雖未成禮。不宜安寢。縱其疾篤。猶當致身。余惟古今明王之制。事無巨細。斷之以情。實力不堪。豈慢也哉。乃伏枕而歎曰。夫進者身之榮也。退者命之實也。設余不疾。執高箕山。尚當容之。況余實篤。故堯舜之世。士或收迹林澤。或過門不敢入。咎繇之徒。兩遂其願者。遇時也。故朝貴致功之臣。野美全志之士。彼獨何人哉。今聖帝龍興。配名前哲。仁道不遠。斯亦然乎。客或以常言見逼。或以逆世為慮。余謂上有寬明之主。必有聽意之人。天網恢恢。至否一也。何尤于出處哉。遂究賓主之論。以解難者。名曰釋勸。
客曰。蓋聞天以懸象致明。地以含通吐靈。故黃鍾次序。律呂分形。是以春華發萼。夏繁其實。秋風逐暑。冬冰乃結。人道以之。應機乃發。三材連利。明若符契。故士或同升于唐朝。或先覺于有莘。或通夢以感主。或釋釣于渭濱。或叩角以干齊。或解褐以相秦。或冒榜以安鄭。或乘駟以救屯。或班荊以求友。或借術于黃神。故能電飛景拔。超次邁倫。騰高聲以奮遠。抗宇宙之清音。由此觀之。進德貴乎及時。何故屈此而不伸。今子以英茂之才。游精于六蓺之府。散意于眾妙之門者有年矣。既遭皇禪之朝。又投祿利之際。委聖明之主。偶知己之會。時清道真。可以沖邁。此真吾生濯髮雲漢鴻漸之秋也。韜光逐藪。含章未曜。龍潛九泉。䃘炙執高。棄通道之遠由。守介人之局操。無乃乖于道之趣乎。且吾聞招搖昏迴。則天位正五1班敘。則人理定。如今王命切至。委慮有司。上招迕主之累。下致駭眾之疑。達者貴同。可必獨異。群賢可從。何必守意。方今同命竝臻。飢不待餐。振藻皇塗。咸秩天官。子獨棲遲衡門。放形世表。遜遯丘園。不睨華好。惠不加人。行不合道。身嬰大疢。性命難保。若其羲和促轡。大火西頹。臨川恨晚。將復何階。夫貴陰賤璧。聖所約也。顛倒衣裳。明所箴也。子其鑒先哲之洪範。副聖朝之虛心。沖靈翼于雲路。浴天池以濯鱗。排閶闔。步玉岑。登紫闥。侍北辰。翻然景曜雜沓英塵。輔唐虞之主。化堯舜之人。宣刑錯之政。配殷周之臣。銘功景鍾。參敘彝倫。存則鼎食。亡為貴臣。不亦茂哉。而忽金白之輝曜忘青紫之班瞵。辭容服之光粲。抱弊褐之終年。無乃勤乎。主人笑而應之曰。吁。若賓可謂習外觀之暉暉。未覩幽人之髣髴也。見俗人之不容。未喻聖皇之兼愛也。循方圓于規矩。未知大形之無外也。故曰天玄而清。地靜而寍。含羅萬類。旁薄群生。寄身聖世。託道之靈。若夫春以陽散。冬以陰凝。泰液含光。元氣混蒸。眾品仰化。誕制殊徵。故進者享天祿。處者安丘陵。是以寒暑相摧。四宿代中。陰陽不治。運化無窮。自然分定。兩克厥中。二物俱靈。是謂大同。彼此無怨。是謂至通。若乃衰周之末。貴詐賤誠。牽于權力。以利要榮。故蘇子出而六主合。張儀入而橫勢成。廉頗存而趙重。樂毅去而燕輕。公叔沒而魏敗。孫臏刖而齊寍。蠡種親而越霸。屈子疏而楚傾。是以君無常籍。臣無定名。損義放誠。一虛一盈。故馮以彈劍感主。女有反賜之說。項奮拔山之力。蒯陳鼎足之勢。東郭劫于田榮。顏闔恥于見逼。斯皆棄禮喪真。苟榮朝夕之急者也。豈道化之本與。若乃聖帝之創化也。參德乎二皇。齊風乎虞夏。欲溫溫而和畼。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欲混混若玄流。不欲蕩蕩而名發也。欲索索而條解。不欲契契而繩結也。欲芒芒而無垠際。不欲區區而分別也。欲闇然而內章。不欲示白若冰雪也。欲醇醇而任德。不欲瑣瑣而執法也。是以見機者以動成。好遯者無所迫。故曰一明一昧。得道之概。一弛一張。合禮之方。一浮一沈。兼得其真。故上有勞謙之愛。下有不名之臣。朝有聘賢之禮。野有遯竄之人。是以支伯以幽疾距唐。李老寄迹于西鄰。顏氏安陋以成名。原思娛道于至貧。榮期以三樂感尼父。黔婁定諡于布衾。干木偃息以存魏。荊萊志邁于江岑。君平因蓍以道著。四皓潛德于洛濱。鄭真躬耕以致譽。幼安發令乎今人。皆持難奪之節。執不迴之意。遭拔俗之主。全彼人之志。故有獨定之計之。不借謀于眾人。守不動久安者。不假慮于群賓。故能棄外親之華。通內道之真。去顯顯之明路。入昧昧之埃。塵。宛轉萬情之形表。排託虛寂以寄身。居無事之宅。交釋利之人。輕若鴻毛。重若泥沈。損之不得。測之愈深。真吾徒之師表。余迫疾而不能及者也。子議吾失宿而駭眾。吾亦怪子較論而不折中也。夫才不周用。眾所斥也。寢疾彌年。朝所棄也。是以胥克之廢。丘明列焉。伯牛有疾。孔子斯歎。若黃帝創制于九經。岐伯剖腹以蠲腸。扁鵲造虢而尸起。文摯徇命于齊王。醫和顯術于秦晉。倉公發祕于漢皇。華陀存精于獨識。仲景垂妙于定方。徒恨生不逢乎若人。故乞命訴乎明王。求絕編于天籙。亮我躬之辛苦。冀微誠之降霜。故俟罪而窮處。《晉書‧皇甫謐傳》。


《篤終論》


玄晏先生。以為存亡天地之定制。人理之必至也。故禮六十而制壽。至于九十。各有等差。防終以素。豈流俗之多忌者哉。吾年雖未制壽。然嬰疢彌紀。仍遭喪難。神氣損劣。困頓數矣。常懼天隕不期。慮終無素。是以略陳至懷。夫人之所貪者生也。所惡者死也。雖貪不得越期。雖惡不可逃遁。人之死也。精歇形散。魂無不之。故氣屬于天。寄命終盡。窮體反真。故尸藏于地。是以神不存體。則與氣升降。尸不久寄。與地合形。形神不隔。天地之性也。尸與土并。反真之理也。今生不能保七尺之軀。死何故隔一棺之土。然則衣衾所以穢尸。棺椁所以隔真。故桓司馬石椁。不如速朽。季孫璵璠。比之暴骸。文公厚葬。春秋以華元不臣。楊王孫親土。漢書以為賢于秦始皇。如令魂必有知。則人鬼異制。黃泉之親。死多于生。必將備其器物。用待亡者。今若以存況終。非即靈之意也。如其無知。則空奪生用。損之無益。而啟奸心。是招露形之禍。增亡者之毒也。夫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不得見也。而大為棺椁。備贈存物。無異于埋金路隅。而書表于上也。雖甚愚之人。必將笑之。豐財厚葬。以啟姦心。或剖破棺椁。或牽曳形骸。或剝臂捋金環。或捫腸求珠玉。焚如之形。不痛于是。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無不發之墓也。故張釋之曰。使其中有欲。雖固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欲。雖無石椁又何戚焉。斯言達矣。吾之師也。夫贈終加厚。非厚死也。生者自為也。遂生意于無益。棄死者之所屬。知者所不行也。易稱。古之葬者。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是以死得歸真。亡不損生。故吾欲朝死夕葬。夕死朝葬。不設棺椁。不加纏斂。不修沐浴。不造新服。殯唅之物。一皆絕之。吾本欲露形入阬。以身親土。或恐人情染俗來久。頓革理難。今故觕為之制。奢不石椁。儉不露形。氣絕之後。便即時服幅巾故衣。以蘧蒢裹尸。麻約二頭。置尸床上。擇不毛之地穿坑。深十尺。長一丈五尺。廣六尺。阬訖。舉床就阬。去床下尸。平生之物。皆無自隨。唯齎孝經一卷。示不忘孝道。蘧蒢之外。便以親土。土與地平。還其故草。使生其上。無種樹木削除。使生迹無處。自求不知。不見可欲。則姦不生心。終始無怵惕。千載不慮患。形骸與后土同體。魂爽與元氣合靈。真篤愛之至也。若亡有前後。不得移祔。祔葬自周公來。非古制制也。舜葬蒼梧。二妃不從。以為一定。何必周禮。無問師工。無信卜筮。無拘俗言。無張神坐。無十五日朝夕上食。禮不墓祭。但月朔于家設席以祭。百日而止。臨必昏明。不得以夜。制服常居。不得墓次。夫古不崇墓智也。今之封樹愚也。若不從此。是戮尸地下。死而重傷。魂而有靈。則冤悲沒世。長為恨鬼。王孫之子。可以為誡。死誓難違。幸無改焉。《晉書‧皇甫謐傳》。


《帝王世紀漢高祖論》


玄晏先生曰。禮稱至道以王。義道以霸。觀漢祖之取天下也。遭秦世暴亂。不階尺土之資。不權將相之柄。發迹泗亭。奮其智謀。羈勒英雄。鞭驅天下。或以威服。或以德致。或以義成或以權斷。逆順不常。霸王之道雜焉。是以聖居帝王之位。無一定之制。三代之美。固難及矣。《御覽》八十七。


《光武論》


玄晏先生曰。左氏春秋稱夏少康之起。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若漢之再命。世祖不階成旅之功。平暴反正。遂建中興。與夏康同美矣。《御覽》九十。


《高士傳焦先論》


或問皇甫謐曰。焦先何人。曰吾不足以知之也。攷之于表。可略而言矣。夫世之所常趣者。榮味也。形之所不可釋者。衣裳也。身之所不可離者。室宅也。口之所不能已者。言語也。必之不可絕者。親戚也。今焦先棄榮味。釋衣服。離室宅。絕親戚。閉口不言。曠然以天地為棟宇。闇然含至道之前。出群形之表。入玄寂之幽。一世之人。不足以挂其意。四海之廣。不能以回其顧。妙乎與夫三皇之先者同矣。結繩以來。未及其至也。豈群言之所能髣髴。常心之所得測量哉。彼行人所不能行。堪人所不能堪。犯寒暑不以傷其性。居曠野不以恐其形。遭驚急不以迫其慮。離榮愛不以累其心。損視聽不以汙其耳目。舍足于不損之地。居身于獨立之處。延年歷百。壽越期頤。雖上識不能尚也。自羲皇已來。一人而已矣。《魏志‧管寍傳》注引高士傳。


《列女傳龐娥親論》


玄晏先生以為父母之讎。不與共天地。蓋男子之所為也。而娥親以女弱之微。念父辱之酷痛。感讎黨之凶言。奮劍仇頸。人馬俱摧塞亡父之怨魂。雪三弟之永恨。近古已來。未之有也。詩云。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娥親之謂也。《魏志‧龐淯傳》注。


《三都賦序》


玄晏先生曰。古人稱不歌而頌謂之賦。然則賦也者。所以因物造端。敷弘體理。欲人不能加也。引而申之。故文必極美。觸類而長之。故辭必盡麗。然則美麗之文。賦之作也。昔之為文者。非苟尚辭而已。將以紐之王教。本乎勸戒也。自夏殷以前。其文隱沒。靡得而詳焉。周監二代文質之體。百世可知。故孔子采萬國之風。正雅頌之名。集而謂之詩。詩人之作。雜有賦體。子夏序詩曰。一曰風。二曰賦。故知賦者。古詩之流也。至于戰國。王道陵遲。風雅寖頓。于是賢人失志。辭賦作焉。是以孫卿屈原之屬。遺文炳然。辭義可觀。存其所感。咸有古詩之意。皆因文以寄其心。託理以全其制。賦之首也。及宋玉之徒。淫文放發。言過于實。誇競之興。體失之漸。風雅之則。于是乎乖。逮漢賈誼。頗節之以禮。自時厥後綴文之士。不率典言。竝務恢張。其文博誕空類。大者罩天地之表。細者入毫纖之內。雖充車聯駟。不足以載。廣廈接榱。不容以居也。其中高者。至如相如上林。楊雄甘泉。班固兩都。張衡二京。馬融廣成。王生靈光。初極宏侈之辭。終以約簡之制。煥乎有文。蔚爾鱗集。皆近代辭賦之偉也。若夫土有常產。俗有舊風。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而長卿之儔。過以非方之物。寄以中域。虛張異類。託有于無。祖構之士。雷同影附。流宕忘反。非一時也。曩者漢室內潰。四海圮裂。孫劉二氏。割有交益。魏武撥亂。擁據函夏。故作者先為吳蜀二客。盛稱其本土險阻。瓌琦可以偏王。而卻為魏主。述其都畿弘敝豐麗。奄有諸華之意。言吳蜀以擒。滅比亡國。而魏以交禪比唐虞。既已著逆順。且以為鑒戒。蓋蜀包梁岷之資。吳割荊南之富。魏跨中區之衍。攷分次之多少。計殖物之眾寡。比風俗之清濁。課士人之優劣。亦不可同年而語矣。二國之士。各沐浴所聞。家自以為我土樂。人自以為我民良。皆非通方之論也。作者又因客主之辭。正之以魏都。折之以王道。其物土所出。可得披圖而校。體國經制。可得案記而驗。豈誣也哉。《文選》。


《高士傳序》


孔子稱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是以洪崖先生創高道于上皇之世。許由善卷不降節于唐虞之朝。自三代秦漢。達乎魏興受命。中賢之主。未嘗不聘岩穴之隱。追遯世之民。是以易箸束帛之義。禮有玄纁之制。詩人發白駒之歌。春秋顯子臧之節。明堂月令。以季春之月。聘名士禮賢者。然則高讓之士。王政所先。厲濁激貪之務也。史班之載。多所闕略。梁鴻頌逸民。蘇順科高士。或錄屈節。雜而不純。又近取秦漢。不及遠古。夫思其人愛其樹。況稱其德而贊其事哉。謐採古今八代之士。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于終始。自堯至魏。凡九十餘人。雖執節若夷齊。去就若兩龔。皆不錄也。《高士傳》明刊本又見《御覽》五一十。


《自序》


士安每病。母輒推燥居溼。以視易單。《御覽》七百三十七。


《闕題》


護軍武士之官。《御覽》二百四十引《皇甫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