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彝》




《上疏乞宣城郡》


內外之任。竝非所堪。但以墳柏在此郡。欲暫結名義。《晉書‧桓彝傳》。


《請追錄王濬後表》


臣聞崇德賞功。為政之所先。興滅繼絕。百王之所務。故德參時雍。則奕世承祀。功烈一代。則永錫祚胤。案故撫軍王濬。歷職內外。任兼文武。料敵制勝。明勇獨斷。義存社稷之利。不顧專輒之罪。荷戈長鶩。席卷萬里。僭號之吳。面縛象魏。令皇澤被于九州玄風洽于區外。襄陽之封。廢之而莫續。恩寵之號。墜于近嗣。遐邇酸懷。臣竊悼之。濬今有二孫。年出六十。室如懸罄。餬口江濱。四節蒸嘗。菜羹不給。昔漢高定業。求樂毅之嗣。世祖旌賢。建葛亮之胤。夫效忠異代。立功異國。尚通天下之善。使不泯棄。況濬建元勳于當年。著嘉慶于身後。靈基託根于南垂。皇祚中興于江左。舊物克彰。神器重耀。豈不由伊人之功力也哉。誠宜加恩。少垂矜憫。追錄舊勳。纂錫茅土。則聖朝之恩宣畼于上。忠臣之志不墜于地矣。《晉書‧王濬傳》。濬有二孫過江不見齒錄安西將軍桓溫鎮江陵表言。


《薦譙元彥表》


臣聞太朴既虧。則高尚之標顯。道喪時昏。則忠貞之義彰。故有洗耳投淵。以振邈之風。亦有秉比矯迹。以敦在三之節。是故上代之君。莫不崇重斯軌。所以篤俗訓民。靜一流競。伏惟大晉應符御世。運無常通。時有屯蹇。神州丘墟。三方圮裂。兔罝絕響于中林。白駒無聞于空谷。斯有識之所悼心。大雅之所歎息者也。陛下聖德嗣興。方恢天緒。臣昔奉役。有事西土。鯨鯢既懸。思宣大化。訪諸故老。搜揚潛逸。庶羅于羿浞之墟。想王蠋于亡齊之境。竊聞巴西譙秀。植操貞固。拘德肥遯。揚清渭波。于時皇極遘道消之會。群黎蹈顛沛之艱。中華有顧瞻之哀。幽谷無遷喬之望。凶命屢招。姦威仍逼。身寄虎吻。危同朝露。而能抗節玉立。誓不降辱。杜門絕迹。不面偽庭。進免龔勝亡身之禍。退無辥方詭對之譏。雖園綺之棲商洛。管寍之默遼海。方之于秀。殆無以過。于今西土。以為美談。夫旌德禮賢。化道之所先。崇表殊節。聖哲之上務。方今六合未康。豺豕當路。遺黎偷薄。義聲弗聞。益宜振起道義之徒。以敦流遯之獘。若秀蒙蒲帛之徵。足以鎮靜頹風。軌訓囂俗。幽遐仰流。九服知化矣。《蜀志‧譙周傳》注。引《晉陽秋》又見《文選》。


《賀白兔表》


臣聞至德通玄。則禎祥降。靈和所感。則異物生。今白兔見于春穀縣。皓質純素。皦然殊觀。《蓺文類聚》九十五。


《表》


高安戍。是孫權每征還。遣上方諸軍餉賜處也。權又常大積米穀于此。以備須濡者也。


《平洛表薦謝尚》


今中州既平。宜時綏定。鎮西將軍豫州刺史尚神懷挺率。少致人譽。足以入贊百揆。出蕃方司。宜進據洛陽。撫寍黎庶。謂可本官都督司州諸軍事。《世說‧賞譽篇》注引《溫集》。


《表免武陵王晞》


晞體自皇極。故寵靈光世。不能率由王度。修己慎行。而聚納輕剽。苞藏亡命。又息綜矜忍。虐加于人。袁真叛逆。事相連染。頃日猜懼。將成亂階。請免晞官。以王歸藩。免其世子綜官。解子㻱散騎常侍。《晉書‧武陵王晞傳》。


《上疏自陳》


臣近親率所統。欲北埽趙魏。軍次武昌。猶撫軍大將軍會稽王昱書說。風塵紛紜。妄生疑惑。辭旨危急。憂及社稷。省之惋愕。不解所由。形影相顧。隕越無地。臣以闇蔽。忝荷重任。雖才非其人。職在靜亂。寇讎不滅。國恥未雪。幸因開泰之期。遇可乘之會。匹夫有志。猶懷憤慨。臣亦何心。坐觀其獘。故荷戈驅馳。不遑寍處。前後表陳。于今歷年矣。丹誠坦然。公私所察。有何纖介。容此嫌忌。豈醜正之徒心懷怵惕。操弄虛說。以惑朝聽。昔樂毅竭誠。垂涕流奔。霍光盡忠。上言告變。讒說殄行。姦邪亂德。乃歷代之常患。存亡之所由也。今主上富于陽秋。陛下以聖淑臨朝。恭已委任。責成群下。方寄會通于群才。布德信于遐荒。況臣世蒙殊恩。服事三朝。身非羈旅之賓。跡無韓彭之釁。而反閒起于胸心。交亂過于四國。此古賢所以歎息于既往。而臣亦大懼于當年也。今寇賊冰消。大事垂定。晉之遺黎。鵠立南望。赴義之眾。慷慨即路。元凶之合。懸在漏刻。而橫議妄生。成此貝錦。使垂滅之賊。復獲蘇息。所以痛心絕氣。悲慨彌深。臣雖所存者公。所務者國。然外難未弭。而內獘交興。則臣本心陳力之志也。《晉書‧桓溫傳》。


《上疏廢殷浩》


案中軍將軍浩。過蒙朝恩。叨竊非據。寵靈超卓。再司京輦。不能恭慎所任。恪居職次。而侵官離局。高下在心。前司徒臣謨。執義履素。位居台輔。師傳先帝。朝之元老。年登七十。以禮請退。雖臨軒固辭。不順恩旨。適足以明遜讓之風。弘優賢之禮。而浩虛生狡說。疑誤朝聽。獄之有司。將致大辟。自羯胡夭亡。群凶殄滅。而百姓塗炭。企遲拯接。浩受專征之重。無雪恥之志。坐自封植。妄生風塵。遂使寇讎嵇誅。姦逆竝起。華夏鼎沸。黎元殄悴。浩懼罪將及。不容于朝。外聲進討。內求苟免。出次壽陽。頓甲彌年。傾天府之資。竭五州之力。收合無賴。以自彊衛。爵命無章。猜害罔顧。故范豐之屬。反叛于芍陂。奇德龍會。作變于肘腋。羌帥姚襄。率眾歸化。遣其母弟。入質京邑。浩不能撫而用之。陰圖殺害。再遣刺客。為襄所覺。襄遂惶懼。用致逆命。生長亂階。自浩始也。復不能以時埽滅。縱放小豎。鼓行毒害。身狼狽于山桑。軍破碎于梁國。舟車焚燒。輜重覆沒。三軍積實。反以資寇。精甲利器。更為賊用。神怒人怨。眾之所棄。傾危之憂。將及社稷。臣所以忘寢屏營。啟處無地。夫率正顯義。所以致訓。明罰敕法。所以齊眾。伏願陛下上追唐堯放命之刑。下鑒春秋無君之典。若聖上含弘。未忍誅殛。且宜遐棄。擯之荒裔。雖未足以塞山海之責。粗可以宣誡于將來矣。《晉書‧殷浩傳》。


《請還都洛陽疏》


巴蜀既平。逆胡消滅。時來之會既至。休泰之慶顯著。而人事乖違。屢喪王略。復使二賊雙起。海內崩裂。河洛蕭條。山陵危逼。所以遐邇悲惶。痛心于既往者也。伏惟陛下稟乾自然之姿。擬羲皇玄朗之德。鳳棲外藩。龍飛皇極。時務陵替。備徹天聽。人之情偽盡知之矣。是以九域宅心。幽遐企踵。思貯雲羅。混網四裔。誠宜遠圖廟算。大存經略。光復舊京。疆理華夏。使惠風陽澤。洽被八表。霜威寒飆。陵振無外。豈不允應靈休。天人齊契。今江河悠闊。風馬殊邈。故向義之徒。覆亡相尋。而建節之士。猶繼踵無悔。況辰極既迴。眾星斯仰。本源既運。支派自遷。則晉之餘黎。欣皇德之攸憑。群凶妖逆。知滅亡之無日。騁思順之心。鼓雷霆之勢。則二豎之命。不誅而自絕矣。故員通貴于無滯。明哲尚于應機。砎如石焉。所以成務。若乃海運既徙。而鵬翼不舉。永結根于南垂。廢神州于龍漠。令五尺之童。掩口而歎息。夫先王經始。玄聖宅心。畫為九州。制為九服。貴中區而內諸夏。誠以晷度自中。霜露惟均。冠冕萬國。朝宗四海故也。自彊胡陵暴。中華蕩覆。狼狽失據。權幸楊越。蠖屈以待龍申之會。潛蟠以俟風雲之期。蓋屯圯所鍾。非理勝而然也。而喪亂緬邈五十餘載。先舊徂沒。後來童幼。班荊輟音。積習成俗。遂望絕于本邦。宴安于所託。眷言悼之。不覺悲歎。臣雖庸劣。才不周務。然攝官承乏。屬當重任。願竭筋骨。宣力先鋒。翦除荊棘。驅諸豺狼。自永嘉之亂。播流江表者。請一切北徙。以實河南。資其舊業。反其土宇。勤農桑之務。盡三時之利。道之以義。齊之以禮。使文武兼宣。信順交畼。井邑既脩。綱維粗舉。然後陛下建三辰之章。振旂旗之旌。冕旒鍚鑾。朝服濟江。則宇宙之內。誰不幸甚。夫人情昧安。難與圖始。非常之事。眾人所疑。伏願下決玄照之明。斷常均之外。責臣以興復之效。委臣以終濟之功。此事既就。此功既成。則陛下盛勳。比隆前代。周宣之詠。復興當年。如其不效。臣之罪也。褰裳赴鑊。其甘如薺。《晉書‧桓溫傳》。


《上疏陳便宜七事》


其一。朋黨雷同。私議沸騰。宜抑杜浮。競使莫能。其二。今天下分崩。喪亂殄瘁。雖道隆中興。而戶口彫寡。近方漢時。不當一郡之民。民戶既少。則勢不多。而當必同古制。百官備職。寔非大義隨時之宜。且設官以理務。務寡則官省。官省以國治。則職顯而人清。故光武初興。多所併省。諸葛亮相蜀。𥳑才併官。此皆達治之成規。今日之所先也。宜從權制。併官省職。今久于其事。愚謂門下三省祕書。著作通可減半。古以九卿綜事。不專尚書。故重九棘也。今事歸內臺。則九卿為虛設之位。唯太常廷尉。職不可闕。其諸員外散官。及軍府參佐。職無所掌者。皆併于尚書。若車駕郊廟藉田之屬。凡諸大事。于禮宜置者。臨事權兼。事訖則罷。職既併。則官少而才精。職理則無害民。而治道康矣。其三。機務不可停廢。常行文案。宜為限日。其四。宜明長幼之禮。獎忠公之吏。其五。襃貶賞罰。宜允其實。其六。宜述遒前典。敦明學業。其七。宜選建史官。以成晉書。《晉書‧桓溫傳》。又《御覽》二百三引《桓溫集略表》。


《辭參朝政疏》


方攘除群凶。埽平禍亂。當竭天下智力。與眾共濟之。而朝議咸疑。聖詔彌固。事異本圖。豈敢執遂。至于入參朝政。非所敢聞。臣違離宮省。二十餘載。鞸琫戎務。役勤思苦。若得解帶逍遙。鳴玉闕廷。參贊無為之契。豫聞曲成之化。雖實不敏。豈不是願。但顧以江漢艱難。不同曩日。而益梁新平。寍州始服。懸兵漢川。戍禦彌廣。加彊蠻盤牙。勢處上流。江湖悠遠。當制命侯伯。自非望實重威。無以鎮御遐外。臣知捨此之艱危。敢背之而無怨。願奮臂投身。造事中原者。實恥帝道皇居。久陋于東南。痛神華桑梓。遂埋于戎狄。若憑宗廟之靈。則雲徹席卷。呼吸蕩清。如當假息游魂。則臣據河洛。親臨二寇。廣宣皇靈。襟帶秦趙。遠不五載。大事必定。今臣昱以親賢贊國。光輔二世。即無煩以臣疏鈍。竝閒機務。且不有行者。誰扞牧圉。表裏相濟。實深實重。伏願陛下察臣所陳。兼訪內外。乞時還屯撫寍方隅。《晉書‧桓溫傳》。


《帝不豫上疏》


聖體不和。以經積日。愚心惶恐。無所寄情。夫盛衰常理。過備無害。故漢高枕疾。呂后問相。孝武不豫。霍光啟嗣。嗚噎以問身後。蓋所存者大也。今皇子幼稚。而朝賢時譽。惟謝安王坦之才識智能。皆𥳑在聖鑒。內輔幼君。外禦彊寇。實群情之大懼。然理盡于此。陛下便宜崇授。使群下知所寄。而安等奉命陳力。公私為宜。至于臣溫。位兼將相。加陛下垂布衣之顧。但朽邁疾病。懼不支久。無所復堪。託以後事。《晉書‧桓溫傳》。


《檄胡文》


胡賊石勒。暴肆華夏。齊民塗炭。前困讎孼。至使六合殊風。九鼎乖越。每惟國難。不遑啟處。撫劍北顧。慨歎盈懷。寡人不德忝荷戎重。師次安陸。經營舊邑。瞻望華夏。暫成楚越。登丘悽覽征夫憤慨。昔叔孫絕粒。義不同惡。龔生守節。恥存莽朝。厤紀逋僭。一朝蕩定。拯撫黎民。即安本土。訓之以德禮。潤之以玄澤。信感荒外。武揚八極。先順者獲賞。後伏者前誅。德刑既明。隨才攸序。此之風範。想所聞也。《蓺文類聚》五十八。


《與撫軍牋》


此胡肆立四十餘載。傾覆社稷。毀辱陵廟。遇其可亡之會。實是君子竭誠。小人盡力之日也。江東雖為未豐。方之古人。復為未儉。少康以一旅之眾。興復祖宗。光武奮發。中興漢室。況以大晉之祚。樹德長久。兼百越沃野之資。據江漢山海之利。鹽鐵寶帛之饒。角竿羽毛之用。收英賢之略。盡兵民之力。賊之強也。猶復遵養時晦。及其斃也。不齊力埽滅。則大賊何由而自平。大恥焉得而自雪。臨紙惆悵。慨歎盈懷。《蓺文類聚》五十九。


《與慕容皝書》


自滄流以北。幽朔以東。將軍皆以羈落。而總率之矣。首尾脣齒。左右力用。鳴鏑揚鑣。動數十萬。《御覽》三百五十八。


《荅慕容皝書》


承將軍奮厲戎武。激揚士卒。鼓角長鳴。摧折姦宄。《十六國春秋》二十四。


《與弟沖書》


遣詔。使吾依武侯王公故事耳。王謝處大事之際。日憤憤少懷。《晉書‧桓溫傳》。


《書》


大事之曰。僕在都。謂無所復見慰勞。又計時事也。逐節郎來已具言意。餘所慰勞。諸相具荅。邊將粗當爾耳。僕無所使酒席意。《淳化閣帖》二。


《讓征西大將軍開府疏》


臣聞三台麗天。辰極以之增耀。論道作弼。王猷以之時邕。必將仰參神契。對揚成務。弘易簡以翼化。畼玄風于宗極。故宜明揚仄陋。登庸賢雋。使版築有沖天之舉。渭濱無垂竿之逸。用乃功濟蒼生。道光千載。是以德非時望。成典所不虛授。功微賞厚。賢達不以擬心。臣實凡人。量無遠致。階藉門寵。遂叨非據。進不能闡揚皇風。贊明其政道。退不能宣力所莅。混一華戎。尸素積載。庸績莫紀。是以敢冒成命。歸陳丹款。伏願陛下迴神玄覽。追收謬眷。則具瞻革望。臣知所免。《晉書‧桓豁傳》。


《表救涼州》


氏賊自并東胡。醜類實繁。而蜀漢寡弱。西涼無備。斯誠暴與疾顛。祗速其亡。然而天未勦絕。屢為國患。臣聞勝于無形。功立事表。伐謀之道。兵之上略。況此賊陸梁。終必越逸。北狄陵縱。常在秋冬。今日月迅邁。高風行起。臣輒較量畿甸。守衛重複。又淮泗通流。長江如海。荊楚偏遠。密邇寇讎。方城漢水。無天險之實。而過備之重。勢在西門。臣雖凡庸。識乏武略。然猥荷重任。思在投袂。請率所統。徑進南郡。與征西將軍臣豁。參同謀猷。賊若果驅犬羊。送死沔漢。庶仰憑正順。因致人利。一舉乘風。埽清氛穢。不復重勞王師。有事三秦。則先帝盛業。永隆隆于聖世。宣武遺志。無恨于在昔。如其懾憚皇威。闚𨵦計屈。則觀兵伺釁。更議進取。振旅旋旆。遲速唯宜。伏願陛下覽臣所陳。特垂聽許。《晉書‧桓沖傳》。


《表桓嗣屯夏口》


氐賊送死之日。舊郢以北壁相望。待以不戰。江州刺史桓嗣。宜進屯夏口。據上下之中。于事為便。《南齊志》七。


《表桓石民為襄城王薈為江州》


夏口江沔衝要。密邇彊寇。兄子石民。堪居此任。輒版督荊州十郡軍事。振武將軍。襄城太守。尋陽北接彊蠻。西連荊郢。亦一任之要。今州府既分。請以王薈補江州刺史。《晉書‧桓沖傳》。


《移鎮上明疏》


自中興以來。荊州所鎮。隨宜迴轉。臣亡兄溫。以石季龍死。經略中原。因江陵路便。即而鎮之。事與時遷。勢無常定。且兵者詭道。示之以弱。今宜全重江南。輕戍江北。南平孱陵縣界。地名上明。田土膏良。可以資業軍人。在吳時樂鄉城以上。四十餘里。北枕大江。西接三峽。若狂狡送死。則舊郢以北。堅壁不戰。接會濟江。路不去遠。乘其疲墮。撲翦為易。臣司存閫外。輒隨宜處分。《晉書‧桓沖傳》。


《上言吉挹忠節》


故輕車將軍魏興太守吉挹祖朗。西臺傾覆。隕身守節。挹世篤忠孝。乃心本朝。臣亡兄溫。昔伐咸陽。軍次灞水。挹攜將二弟。單馬來奔。錄其此誠。仍加擢授。自新野太守。轉在魏興。久處兵任。委以邊戍。疆埸歸懷。著稱所莅。前年狡氐縱逸。浮河而下。挹孤城獨立。眾無一旅。外摧凶銳。內固津要。虜賊舟船。俘馘千計。而賊并力攻圍。經歷時月。會襄陽失守。邊情沮喪。加眾寡勢殊。以至陷沒。挹辭氣慷慨。志在不辱。杖刃推戈。期之以隕。將吏持守。用不即斃。遂乃杜口無言。絕粒而死。挹參軍史穎。近于賊中得還。齎挹臨終手疏。并具說意狀。挹之忠志。猶在可錄。若蒙天地垂曲宥之恩。則榮加枯朽。惠隆泉壤矣。《晉書‧忠義吉挹傳》。


《奏納孝武王皇后》


臣聞天地之道。蓋相須而化成。帝后之德。必相協而政隆。然後品物流形。彝倫攸敘。靈根長固。本枝百世。天人同致。莫不由此。是以塗山作儷。而夏族以熙。妊姒配周。而姬祚以昌。今長秋將建。宜時𥳑擇。伏聞試守晉陵太守王蘊女。天性柔順。四業允備。且盛德之冑。美善先積。臣等參議。可以配德乾元。恭承宗廟。徽音六宮。母儀天下。《晉書‧孝武定王皇后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