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六》



《闕名(二)》


《論江南貢舉事》


江表初附。未與華夏同貢士之宜。與中國法異。前舉孝廉不避喪。孝廉亦受行不辭。以為宜訪問餘郡。多有此比。案天水太守王孔碩。舉楊少仲為孝廉。有周之喪而行。甚致清議。今欲從舊。則中夏所禁欲不舉。則方土所闕。闇塞義淺。甚以為疑。《通典》一百一毗陵內史論江南貢事云云。


《道學論》


許邁字叔齊。清虛接真。棲遐世表。志在往而不返。故自改遠遊。與王右軍父子為世外之交王亦辭。好養生之事。每造遠遊。未嘗不彌日忘返。《御覽》四百一十。


《千金渠石人東脅下記》


太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迸瀑出常。流上三丈。蕩壞二堨。五龍泄水。南注瀉下。加歲久漱齧每澇即壞。歷載消棄大功。今故無令遏。更于西開泄。名曰代龍渠。地形正平。誠得為泄。至理千金不與水勢激爭。無綠當壞。由其卑下。水得踰上漱齧故也。今增高千金于舊一丈四尺。五龍自然必歷世無患。若五龍歲久復壞。可轉于西。更開二堨二渠。合用二十三萬五千六百九十八功。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起作。功重人少。到八年四月二十日畢。《水經‧穀水注》。


《石人西脅下記》


若溝渠久疏深。引水者。當于河南城北石磧西。更開渠北出。使首狐丘故溝東下。因故易就。磧堅便時。事業已訖。然後見之。加邊方多事。人力苦少。又渠堨新成。未患于水。是以不敢預修通之。若于後當復興功者。宜就西磧。故書之于石。以遺後賢矣。《水經‧穀水注》。


《千金渠東石梁西門之南頰記》


晉元康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改治石巷水門。除豎枋。更為圅枋。立作覆枋。屋前後辟級續石障。使南北入岸。築治漱處破石。以為殺矣。到三年三月十五日畢訖。《水經‧穀水注》。


《造戾陵遏記》


魏使持節。都督河北道諸軍事。征北將軍建城鄉侯卿侯沛國劉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觀源流。相隰水以度形勢。嘉武安之通渠。美秦民之殷富。乃使帳下督丁鴻。軍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遏于水。導高梁河。造戾陵遏。開車箱渠。其遏表云。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別源也。長岸峻固。直截中流。積石籠以為主。遏高一丈。東西長三十丈。南北廣七十餘步。依北岸立水門。門廣四丈立水十丈。山水暴發。則乘遏東下平流。守常。則自門北入灌。田歲二千頃。凡所封地百萬餘畝。至景元三年辛酉詔書。以民食轉廣。陸發不贍。遣謁者樊晨。更制水門。限田千頃。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頃。出給郡縣。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頃。水流乘車箱渠。自薊西北逕昌平東盡漁陽潞縣。凡所潤含四五百里。所灌田萬有餘頃。高下孔濟。原隰底平。疏之斯溉。決之斯散。導渠□以為濤門。灑淲池以為甘澤。施加于當時。敷被于後世。晉元康四年。君少子驍騎將軍平卿侯弘。受命使持節。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丸校尉。寍朔將軍。遏立積三十六載。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毀損四分之三。乘北岸七十餘丈上渠車箱。所在漫溢。追惟前立遏之勳。親臨山川。指授規略。命司馬關內侯逢惲。內外將士二千人。起長岸。立石渠。脩主遏治水門。門廣四丈。立水五丈。興復載利通塞之宜。準遵舊制。凡用功四萬有餘焉。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繈負而趨事者。蓋數千人。詩載經始勿亟。易稱民忘其勞。斯之謂乎。于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國思鄭渠之績。魏人置豹祀之義。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紀勳烈。并記遏制度。永為後式焉。水經鮑王水注。


《銅尺銘》


晉泰始十年。中書攷古器。揆校今尺長四分半。所校古法。有七品。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呂玉律。三曰西京銅望臬。四曰金錯望臬。五曰銅斛。六曰古錢。七曰建武銅尺。姑洗微強。西京望臬微弱。其餘與此尺同。《隋書‧律厤志》上。原注銘八十二字今但八十字未詳。


《伊闕右壁銘》


元康五年。河南府君。循大禹之軌。部督郵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監作掾。董猗襃。斬岸開石。平通伊闕。《水經‧伊水注》。


《七年粟銘》


劉殷嘗夜夢。人謂之曰。西籬下有粟。寤而掘之。得十五鍾。銘曰。七年粟百石。以賜孝子劉殷。《晉書‧孝友劉殷傳》又見《十六國春秋》九。


《建鄴城銘》


二百年後。當有癡人脩破吾城者。《南史》十陳宣帝脩飾都城為扞禦之備獲銘云云。


《左思別傳》


思字太沖。齊國臨淄人。父雍。起于筆札。多所掌練。為殿中侍御史。思蚤喪母。雍憐之。不甚教其書學。及長。博覽名文。遍閱百家。司空張華。辟為祭酒。賈謐舉為祕書郎。謐誅。歸鄉里。專思著述。齊王囧請為記室參軍。不起。時為三都賦未成也。後數年疾終。其三都賦改定。至終乃上。初作蜀都賦云。金馬電發于高口。碧雞羽而云披。鬼彈飛丸以礌礉。火井騰光以赫曦。今无鬼彈。故其賦往往不同。思為人无吏榦。而有文才。又頗以椒房自矜。齊人不重也。思造張載問崏蜀事。交接亦疏。皇甫謐西州高士。摯仲治宿儒知名。非思倫匹。劉淵林衛伯輿竝蚤終。皆火為思賦序注也。凡諸注解。皆思自為。欲重其文。故假時人名姓也。《世說‧文學篇》注。


《文明王太后哀策文》


明明先后。興我晉道。暉章淑問。以翼皇考。邁德宣猷。大業有迨。貽慶孤矇。堂構是保。庶資復顧。永享難老。奄然登遐。棄我何早。沈哀罔訴。如何穹昊。嗚呼哀哉。厥初生民。樹之惠康。帝遷明德。顧予先皇。天立厥配。我皇是光。作邦作對。德音無疆。愍予不弔。天篤降殃。日沒明夷。中年隕喪。煢煢在疚。永懷摧傷。尋惟景行。於穆不已。海岱降靈。世荷繁祉。永錫祚胤。篤生文母。誕膺純和。淑慎容止。質直不渝。體茲孝友。詩書是悅。禮籍是紀。三從無違。中饋允理。追惟先后。勞謙是尚。爰初在室。竭力致養。嬪于大邦。皇基是相。謐靜隆化。帝業以創。內敘嬪御。外叶時望。履信居順。德行洽畼。密勿無荒。劬勞克讓。崇儉抑華。沖素是放。雖享崇高。歡嘉未饗。胡寍棄之。我將曷仰。咨余不迼。大罰薦臻。皇考背世。始踰三年。仰奉慈親。冀無後艱。凶災仍集。何辜于天。鳴呼哀哉。靈輀夙駕。設祖中闈。轀輬動軫。既往不追。哀哀皇妣。永潛靈暉。進攀梓宮。顧援素旂。屏營窮痛。誰造誰依。訴情贈策。以舒傷悲。尚或有聞。顧予孤遺。嗚呼哀哉。《晉書‧列傳》一。后傳泰始四年崩。武帝手疏后德命史官為哀策。


《武元楊皇后哀策文》


天地配序。成化兩儀。王假有家。道在伉儷。姜嫄佐嚳。二妃興媯。仰希古昔。冀亦同規。今胡不然。景命夙虧。鳴呼哀哉。我應圖籙。統臨萬方。正位于內。實在嬪嬙。天作之合。駿發之祥。河嶽降靈。啟祚豐陽。奕世豐衍。朱紼斯煌。纘女惟行。受命溥將。來翼家邦。憲度是常。緝熙陰教。德聲顯揚。昔我先妣。暉曜休光。后承前訓。奉述遺芳。宜嗣徽音。繼序無荒。如何不弔。背世隕喪。望齊無主。長去烝嘗。追懷永悼。率士摧傷。嗚呼哀哉。陵兆既窆。將遷幽都。宵陳夙駕。元妃其徂。宮闈遏密。階庭空虛設祖肴紼。告駕啟塗。服翬褕狄。寄象容車。金路晻藹。裳帳示舒。千乘動軫。六驥躊躇。銘旌樹表。翣柳雲敷。祁祁同軌。岌岌烝徒。孰不云懷。哀感萬夫。寍神虞卜。安體玄廬。土房陶簋。齊制遂初。依行紀諡。聲被八區。雖背明光。亦歸皇姑。沒而不朽。世德作謨。嗚呼哀哉。《晉書‧武元楊后傳》后崩乃命史臣作哀策敘懷。


《成帝哀策文》


宸極寥廓。聖靈遐之。哀備物之虛在。痛永往之無期。乃命史官。述德寄辭。其辭曰。
五德代興。素靈啟曜。離光疊曜。三辰重照。明明我皇。含貞挺妙。玄秀夙達。履德罔違。鳳棲遐邈。神宇凝夷。文明外潤。仁𥳑內綏。舉無遺中。鑒無幽微。韻隆汾陽。道作垂拱。靜恭清穆。冥功日用。亹亹神軌。固天攸縱爰在陽九。皇綱中替。姦豎肆逆。牢羅失衛。升降艱難協應神契。靈祚既保。顯揚天命。雰霧朝晞。兩儀開鏡。訓諮阿衡。虛己納正。九功潛流。七德將表。方振宏羅。稜威電埽。芟蕩神衢。一我王道。昊天不弔。降茲大悔。天傾其儀。地覆其載。大業未究。神爽遷背。哀貫三靈。痛流萬代。爰初不豫。大漸在躬。啟手歸全。神氣夷沖。凝迨達識。體正履終。袞龍既襲。玉容斯幽。登醪虛設。觴爵靡酬。墳牘莫啟。聖迹誰修。冥冥我皇。神焉何遊。撫膺遐叫。迸涕交流。三筮告期。將歸陵墟。陛殞羽翼。庭納龍輿。玉輪動運。鍚鸞鳴衢。錫旆徘徊。六驥踟躕。輕雲蔭軌。流風翼車。哀哀同軌。唯唯輓夫。長號永慕。泣涕漣洳。大塊獨運。終歸其始。我后永往。寍神千祀。悠悠上天。煢煢惟己。眇然靡憑。廓焉無持。目範令儀。徽音在耳。《蓺文類聚》十三。


《康帝哀策文》


感廣廈之空寂。悲俎奠之虛陳。痛皇神之邈遠。哀靈景之長泯。仰瞻宸極。俯憑鸞軒。五情摧裂。號慟煩冤。遂命國史。述德銘勳。事以言顯。功以名存。其辭曰。
招拒降靈。篤生我皇。岐嶷妙哲。幼有珪璋。含貞發曜。蘭載芳。厥初肇建。宗國是胤。祗承師友。執心淑慎。徽猷愷悌。金質玉潤。固天所啟。應茲靈運。入繼皇祚。龍騰鳳迅。因假任物。仕精委順。穆穆我皇。風流凝廣。聰鑒遐照。思心內朗。應變無方。從善如響。矩儀可慮。法物可象。覆燾群生。靡物不養。如何一旦。神遊露爽。仰攀擗踴。觸物咸想。卜吉有期。將即玄冥太常既建。千乘列庭。皓皓輿服。翩翩素旌。笳簫瘳咧。輓夫齊聲。六驥躊躇。蕭蕭悲鳴。是用增哀。雨泣霑纓。痛貫五內。哀切三情。道隆名貴。德享彌光。灼灼皇猷。終焉允臧。垂美兆祀芳風休揚。《蓺文類聚》十三。


《穆帝哀策文》


欲明文思。允恭克讓。忽若布衣。忘其矜尚。體有示無。德克神王。冕旒兩楹。委政元輔。內倚公旦。外仗尚父。郁哉惟文。赫斯惟武。西廓岷河。北清伊渚。園陵聿修。舊京式敘。方振長慧。風埽天宇。休牛歸馬。卷旗臥鼓。俾我蒸民。擊壤容與。昊天不弔。奄背率土。哀同遏密。痛方割鉅。日月不居。神道之幽。辰吉良。五謀同休。祖載華庭。晏駕崇丘。俯執饋奠。仰攀龍輈。岌岌黼翣。飄飄素斿。感想平昔。人懷崩抽。號聲如震。灑涕成流。《蓺文類聚》十三。


《簡文帝哀策文》


同軌畢至。內外成列。素旗宿懸。轀輬首轍。執祖行于前殿。奉靈輿而遷逝。悲神宇之長違。痛聖儀之幽翳。攀龍輴以號慕。撫素膺以泣血。爰命史臣。敘述聖德。揚徽音于飛旌。寫哀心于翰墨。乃作策曰。
淳曜發暉。皇厤攸膺。聖祖啟運。哲王遐承。蒸哉元后。光我中興。天基徙搆。朝陽再升。皇矣聖考。合一履中。道心玄玄。文明內融。湛湛神儀。穆穆靈風。望之凝秀。即之深沖。爰在初齡。至性自然。水鏡一世。堂室重玄愔愔素庭。翳若丘園。遂阿王室。婉迹經綸。時有汙隆。道無屈伸。如彼平流。泯矣其津。大過之時。皇德不競。天人革心。謳歌徙詠。時惟伊霍。輔運以政。欽若昊天。祗此明命。龍飛九五。饗茲萬國。居宗舉。契允恭玄默。綢繆哲。虛已使德。天明方曜。離暉翳朗。玄化誰陶。蒼生曷仰。四運忽其遙邁。日月飄以飛沈。將寍神于玄宇。遷玉輅于中林。背華殿之昭晰。即幽隧之重深。奉神櫬以永訣。邈終天而莫尋。神恍惚其若寄。泣橫墜以流襟。《蓺文類聚》十三。


《征東軍司劉韜墓志》


晉故使持節都督表徐諸軍事。征東將軍軍司關中侯劉府君之墓。君諱韜。字泰伯。叔孝處士君之元子也。夫人沛國蔡氏。拓本。


《王戎墓銘》


晉司徒尚書令安豐侯王君。《封氏聞見記》六:東都殖業坊十字街有王戎墓,隋代釀家穿傍作穴,得銘有數百字。


《古塚銘》


青州世子。東海女郎。《封氏聞見記》六:齊時有發古塚,得銘云云。河東賈昊以為司馬越女,嫁為苟晞子婦。檢之果然。


《慕志》


惟晉元康二年。太歲在子。承開造斯。窀宨丙戶。口出西左。參師啚令。宮商是位。龜筮易口。咸口同吾。爵除殞。邪惡奔走。干祥百福永施後焉。《古刻叢鈔》。


《榆次令荀藐碑》


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愛之如父母。樂之如時雨。《御覽》二百六十八引荀氏家傳。


《任城太守夫人孫氏碑》


夫人濟南孫氏之中女也。實曰口。姬其口與口同姓別閭族。遂以為氏。父列卿光祿大夫建德亭侯。以儒雅稱。世濟其休。夫人少有淑質。純靜不口。寬仁足以容眾。明敏足以辨物。九歲喪母。少為父所見慈撫。終喪哀毀。坐不易位。雖有隱括傅母之訓。冈以加父時未口繼室。長沙人。桓伯序有寡妻伏氏。魏文帝以用妻之。伏氏柔少有國色。口非所好而顧違尊命。莫之能定。夫人謂父曰。何不以嘗同寮辭之。父意乃寤。文帝詔報之曰。生敬其人。死辭其室。追遠敬終。違而得道者也。父悅。入謂之曰。昔臧武仲先犯齊壯。不令與己邑。今我不犯尊。而蒙優詔。同歸殊塗。尒□□代伯序為侍中父為侍郎此為同寮故夫人□□父為勃海太守十餘年。政化大行。孤宣□□□□□意時夫人見口在家止父令留而謂之□□感而退。雖天之遺。然事君不懟。□能□□聞□□□為吏部尚書。多用老成。先帝舊臣。舉之□□□必不忘君□而□舉君為侍中夫人。□而□過窮理盡情。為父所異。皆此類也。夫人在羊氏□□有□度。承上接下。眾皆悅之。任城北□□□□生夫人由此相帥孝□。加之謙勤。戰戰臨深。惟恐不逮。是以舅姑嘉其淑娣姒宗其德音。□夫人為婦𠦜餘載。言無□過。□無怨惡故也。□□且感慈□□□□□下惟詩人刑于之言。瞻前□後。率由弗違。以御于家邦。終始以孝聞。□□夫人之□□□□□□□二□小子□明弘哲□□□不幸早亡。子孫皆仁厚振振有麟止□化皆是義形□□□□□□□□□□□八年□月庚寅□十二月甲申□嗣子迅哀懷永絕□□冈極追惟□□□□□□□□□力不肅之訓□□歎曰古者鐘鼎□□。所以章君父之令德也。又有號諡□□□□□□□□□我先妣立□□德同之不朽。可沒而無稱哉。于是乃追而□□。為之辭曰。
奐乎文母。于我夫人。潛神內識。冈不彌綸。和樂色養。□□□□□□□□□□是勤。昧旦□□□問日新。喪難弘多。仍羅□□。翼翼□心。惟□用老。□□□□□□□□□□□惟□□□□忉忉遺孤辟踊靡及曰古□□□□□何以告哀。碑拓本。


《西河繆王司馬子政廟碑》


西河舊處山林。漢末擾攘。百姓失所。魏興更開疆宇。分割太原四縣。以為邦邑。其郡帶山側塞矣。王以咸寍三年。改命爵土。明年十二月喪。國臣太農閻崇離石今宗群等。二百三十四人。刊石立碑。以述勳德。《水經.原公水注》:晉徙封陳王斌于西河,故縣有西河繆王司馬子政廟。碑文云云。碑北廟基尚存也。


《晉右軍將軍鄭烈碑》


君諱烈。字休林。滎陽開封人也。其先出自宗周。建國于鄭。因胙命氏。君其後也。遠祖以亢節著。德揚光漢氏之初。近葉以儒術博古顯名。中興之後。遝至。曾祖先生皇祖徵君。蹈明哲之高尚。嘉肥𨔵而丕悶。顯考將作大匠。實有茂德。載在國策。君應中和之醇靈。總文武之弘略。清識妙于研機。聰叡贍于燭物。踐逸軌之遠迹。秉礭然之大節。故雖夙罹丕造。而能全老成之德。居無檐石。而能厲冰霜之絜。是以英材邈于群萃。至行侔于在昔。初上計。掾辟司隸車騎將軍。府轉參寍朔將軍軍事。除魏今。其為政也。仁以施化。則靈恩衍于春陽。壯以發令。則神威肅于秋霜。末俗變而歸本。偽萌反于忠良。玄澤洽于朔都。芳風勃而南翔。文皇帝為相國。親覽萬機。詶咨俾乂。君以盛德。宜登王佐遂。典喉舌。賦政于外。百揆時序。庶事無廢。皇尊顯融。光皮遐裔。五等初建。封平莞男。聖上踐祚。拜騎都尉。賜子一人。爵關中侯。遷馮翊太守。于時獫狁孔熾。西土丕靜。鄗方有戎馬之塵。邊邑覩燋烽之警。君震以神武。柔以仁惠。威懷允著。寬猛相濟。遷北軍中候典司禁戎。董導群師。明鑒審于官材。清風激于在位。義正形于聲色。眾望儼而祗畏。故六軍之正咸當。而請謁之言莫至。遷兗州刺史。加輕車將軍。流化河濟。馳風區外。翰音振于天末。遺嚮畼于吳會。遐邇肅齊。萬里是賴。寢疾彌留气還京輦。徵拜議郎。亨年六十。太康二年秋八月丁巳薨,悠悠縉紳。莫丕傷心。慍天道之無誠。哀邦家之喪鎮。天子乃命使者奉策。追贈右軍將軍印綬。諡曰僖侯。于是故吏殿中監申揚等。相與永思盛德。言時計功。昔父鏤烝夷之鼎。魯人著泮宮之頌。乃伐石建碑。刊表茂庸。俾清風舊于百世。遺光流乎無窮。其辭曰。峨峨嵩嶽。中夏之鎮。於鑠僖侯。含德之純。英齊宣朗。窮理入神。龍蟠道淵。振曜景雲。北臨魏邦。百族時雝。登讚聖皇。五典克從。西守舊京。威風折衝。還司六軍。肅清天。出牧萬里。玄化潛通。委辭名位。帝嘉厥庸。追贈寵服。以顯高縱。勒銘金石。日月是同。太康四年。七月十日辛未造。隸續四。


《晉梁王妃王氏陵碑》


妃諱粲。字女儀。東萊曲城人也。齊北海府君之孫司空東武景侯之季女。咸熙元年。嬪于司馬氏。泰始二年。妃于國。太康五年薨。營陵于新蒙之下有脫太康九年立碑。《水經‧睢水注》。


《晉護羌校尉彭祈碑》


君諱祈。字子玄。隴西襄武人也。其先出自顓頊。有陸絳之裔子大彭。實主夏盟。君則其後也。
歷郡右職州別駕從事。于時庸蜀未殄。侵擾王路。洮西之戰。因敗運奇。元帥獲安。剋厭彊虜。列上功狀。除舍人。還參本軍事。除涼州護軍。河右未清。戎寇鼎沸。諶諶神略。𥳑在帝心。遷西郡太守。至官未久。復臨酒泉。遠夷望風。繈負歸命。白山丁令。率服賓貢。敦煌令孤豐距違王度淵泉之陣。兵不血刃。母老弟亡。辭職去官。聖上仁慈。聽君所求。轉略陽太守。近家祿養。遂罹大艱。侍喪還家服紀終。始有詔以軍州始分。河右未清。豺狼肆虐。授君節蓋。除護羌校尉。統攝涼□上前後軍功。應封七侯。勞謙退讓。陰德不伐。年未知命。以太康十年三月癸酉薨。天子愍悼。遣使者監護喪事。策曰。君秉心公亮。所莅有方。不幸殞歿。朕甚痛惜。故孝廉參護羌軍事酒泉馬朔。改吏部郎中綦毋番。主簿郭曉。良吏夏侯俊等。追思洪烈。感想口嗟。乃刊石勒銘焉。


《晉平西將軍周處碑》


君諱處。字子隱義興陽羨人也。氏冑曩興。煥乎墳典。華宗往茂。鬱其簡書。啟三十之洪基。源流定鼎。運八百之遠祚。枝葉封桐。軒蓋列于漢庭。蟬冕播于陽羨。二南之價。傳不朽而紛敷。大頀之音。聲無微而必顯。山高海闊。其在斯焉。祖賓少。折節早亡。吳初。召諮議參軍。舉郡上計。轉為州辟。從事別駕。步兵校尉。光祿大夫。廣乎太守。父魴。少好學。舉孝廉。吳寍國長。奮威長史。懷安錢塘縣侯。丹陽西部屬國都尉。立節校尉。拜裨將軍。三部都督。太中大夫。臨川豫章鄱陽太守。君晉故散騎常侍。新乎廣漢二郡太守。封關內侯簪紱揚名。臺閣摽著。風化之美。奏諫為能。應往路謳。□□□□亭亭孤美。灼灼橫劭。徇高位于生前。思垂名于身後。遂以卒意不違。應期出輔。洋洋之風。俯冠來葉。巍巍之盛。仰繼前賢。君乃早孤。不弘禮制。膂力絕于天下。妙氣挺于人閒。騎獵無疇。時英式慕。縱情寡偶。俗獘不欣。鄉曲誣其害名。改節播其聲譽。方勵志而淫詩書。便好學而尋子史。文章綺合。藻思羅開。吳朝州縣交辟。太子洗馬。東觀左丞。中書右丞。五官郎中。左右國史。靖恭夙夜恪居官次。遷尚書僕射。東觀令。太常卿。無難督。匡熙庶績。朝廷謐寍。使持節大塗中京下諸軍事。封浦亭侯。國猶多士。君實得賢。汪洋庭闕之傍。昂藏寮寀之上。射獸功猶見顯。刺名乃遠揚。忠烈道自克修。義節還永布。琳琅梓杞。珪璧棟梁。仕晉稍遷。總統初入。拜諮議郎。除討虜護軍。新平太守。正繩宜筆。庶僚振肅。英情天逸。遠性霞騫。陝北留棠。遂有二天之詠。荊南渡虎。猶標十部之書。尋轉散騎常侍。輕車將軍。迴輪出于新平。士女揮淚。褰帷望于廣漢。雞犬靡喧。振茲威略。宣其惠和。晉京遙仰。部從迎欽。是時氐賊作逆。朝廷推賢。以君才兼文武。詔授建威將軍。以五千兵奉辭西討。忠概盡節。不顧身命。韓信背水之軍。未遑得喻。工輸縈帶之勢。早擬連蹤。莫不梯山架壑。繈負來歸。戎士杆其封疆。農人展其耕織。秋風才起。追戰勇于雷霆。春水方生。揮鍤同于雲雨。立功立事。名將名臣者乎。以太興二年。歲在己卯。正月十日。葬于義興舊原。南瞻荊岳。崇峻極之巍峨。北睇蛟川。濬清流之澄澈。娶同郡盛氏。有四子。靖。玘。札。碩。竝皆志性純孝。過禮喪親。墳前之樹。染淚先枯。庭際之禽。聞悲乃下。遂作銘曰。
周南著美。岐山表靈。葉繁漢室。枝茂晉庭。皎皎夫子。奇特播名。幼有異行。世存風烈。早馳問望。晚懷耿節。頗尚豪雄。昇名禁闥捨爵策勳。允歸明哲。輝赫大晉。封豕多故。式揚廟略。克清天步。海濱既折。江淮亦泝。漢水作藩。條章斯布。俗哥揆日。人謠何暮。忠貞作相。追蹤終侯。將亭嘉茂。據掩芳猷。潛光陽甸。返斾吳丘。舊闕雖入。鄉路冥浮。從榮制墓。終非晝遊。春墟以綠。清淮自流。深沈素幰。繚繞朱旒。玄堂寂寂。黃泉悠悠。書方易折。家揭難留。鐫茲幽石。萬代千秋。碑拓本。


《九山廟碑》


九顯靈府君者。太華之元子。陽九列名。號曰九山府君也。南據嵩嶽。北帶洛澨。晉元康二年九月。太歲戍。帝遣殿中中郎將關內侯樊廣緱氏令王。與主簿傳演。奉宣詔命。興立廟焉。《水經‧洛水注》。


《百蠱將軍顯靈碑》


將軍姓伊氏。諱益字隤敳。帝高陽之第二子。伯益者也。晉元康五年七月七日。順人吳義等。建立堂廟。永康元年二月二十日。刻石立頌。贊示後賢。《水經‧洛水注》。


《張蒼梧碑》


君諱鎮。字義遠。吳國吳人。忠恕寬明。簡正貞粹。泰安中。除蒼梧太守。討王含有功。封興道縣侯。《世說‧排調篇》注張蒼梧是張憑之。


《陸邁碑》


邁字功高。吳郡人。器識清敏。風檢澄峻。累遷振威太守。尚書吏部郎。


《周闡墓磚文》


晉升平四年三月四日。太學博士陳留邦。雍丘縣周墟里周闡字道舒。妻活。晉潯陽太守。譙國龍堈縣。柏逸字茂長小女。父晉。安成太守鷹揚男。諱蟠字永時。《澗泉日記》下:法華人發古冢得磚,皆有刻字。又《巖下放言》:法華山發古冢,得一碑刻。


《太社祝文》


地德普施。惠存無疆。乃建太社。保佑萬邦。悠悠四海。咸賴嘉祥。《宋書‧禮志》四。元帝建武元年又依洛京作二社其太社之祝云云。


《帝社祝文》


坤德厚載。王畿是保。乃建帝社。以神地道。明祝惟辰。景福來造。同上其帝社之祝云云。


《帝冠祝文》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皇帝穆穆。思弘袞職。欽若昊天。六合是式。率遵祖考。永永無極。眉壽惟祺。介茲景福。《晉書‧禮志》下。《宋書‧禮志》一。《通典》五十六。


《兩足虎文》


武形有虧。金獸失儀。聖主應天。斯異何為。《晉書‧五行志》中。太康六年,南陽獻兩足虎,此毛蟲之孼,識者為其文言兆亂也。


《題鄴城門》


大事解散。暫欲遽請。且歸赴時務。昔以義來。今以義去。若復有急。更相語。《晉書‧成都王穎傳》留義募將士既咸怨曠思歸或有輒去者乃題鄴城門云云穎知不可留乃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