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二》




《改正朔詔》


黃初以來。諸儒共論正朔。或以改之為宜。或以不改為是。意取駮異。于今未決。朕在東宮時聞之意。常以為夫子作春秋。通三統。為後王法。正朔各從色。不同因襲。自五帝三王以下。或父子相繼。同體異德。或納大麓。受終文祖。或尋干戈從天行誅。雖遭遇異時。步驟不同。然未有不改正朔。用服色。表明文物。以章受命之符也。由此言之。何必以不改為是邪。《宋書‧禮志》一。


《改元景初以建丑月為正月詔》


昔在庖犧。繼天而王。始據木德。為群代首。自茲以降。服物氏號。開元箸統者。既膺受命厤數之期。握皇靈遷興之運。承天改物。序其綱紀。雖炎黃少昊。顓頊高辛。唐虞夏后。世系相襲。同氣共祖。猶豫昭顯所受之運。箸明天人去就之符。無不革易制度。更定禮樂。延群后。班瑞信。使之煥炳可述于後也。至于正朔之事。當明示變改。以彰異代。曷疑其不然哉。文皇帝踐阼之初。庶事草創。遂襲漢正。不革其統。朕在東宮及臻在位。每覽書籍之林。總公卿之議。夫言三統相變者有明文。云虞夏相因者無其言也。厤志曰。天統之正在子。物萌而赤。地統之正在丑。物化而白。人統之正在寅。物成而黑。但含生氣。以微成著。故太極運三辰五星于上。元氣轉三統五行于下。登降周旋。終則又始。言天地與人所以相通也。仲尼以大聖之才。祖述堯舜。範章文武。制作春秋。論究人事。以貫百王之則。故于三微之月。每月稱王。以明三正。迭相為首。夫祖述堯舜以論三正。則其明義。豈使近在殷周而已乎。朕以眇身。繼承洪緒。既不能紹上聖之遺風。揚先帝之休德。又使王教之弛者不張。帝典之闕者未補。亹亹之德不箸。亦惡可已乎。今推三統之次。魏得地統。當以建丑之月為正月。攷之群蓺。厥義彰矣。其改青龍五年春三月。為景初元年孟夏四月。服色尚黃。犧牲用白。戎事乘黑首之白馬。建大赤之旗。朝會建大白之旗。春秋冬。孟仲季。月雖與歲不同。至于郊祀迎氣。礿祀蒸嘗。巡狩蒐田。分至啟閉。班宣時令。中氣晚早。敬授民事。諸若此者。皆以正歲斗建為節。此厤數之序。乃上與先聖合符同契。重規疊矩者也。今遵其義。庶可以顯祖考大造之基。崇有魏惟新之命。於戲王公群后。百辟卿士。靖康厥職。帥意無怠。以永天休。司徒露布。咸使聞知。稱朕意焉。《宋書‧禮志》一又略見《魏志‧明帝紀》注引《魏書》又冊府元龜四。


《議牲色詔》


以建寅之月為正者。其牲用玄。以建丑之月為正者。其牲用白。以建子之月為正者。其牲用騂。此為牲色各從其正。不隨所祀之陰陽也。祭天不嫌于用玄。則祭地不得獨疑于用白也。天地用牲。得無不宜。異邪更議。《宋書‧禮志》一。


《荅議牲色詔》


諸議所依據。各參錯。若陽祀用騂。陰祀用黝。復云祭天用玄。祭地用黃。如此用牲之義。未為通也。天地至尊。用牲當同以所尚之色。不得專以陰陽為別也。今祭皇皇天帝皇皇后地天地郊明堂宗廟。皆宜用白。其別祭五郊。各隨方色。祭日月星辰之類。用騂。社稷山川之屬。用玄。此則尊卑方色。陰陽眾義畼俟。《宋書‧禮志》一《通典》五十五。


《郊禘詔》


蓋帝王受命。莫不恭承天地。以彰神明。尊祀世統。以昭功德。故先代之典既著。則禘郊祖宗之制備也。昔漢氏之初。承秦滅學之後。采摭殘缺。以備郊祀。自甘泉后土。雍宮五畤。神祗兆位。多不見經。是以制度無常。一彼一此。四百餘年。廢無禘祀。古代之所更立者遂有闕焉。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號圜丘。曰皇皇帝天。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配地郊所祭曰皇地之祗。以武宣皇后。配宗祀。皇考高祖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魏志‧明帝紀》注引《魏書》又見《晉書‧禮志》上《宋書‧禮志》三《通典》四十二。


《議告瑞祀天詔》


每祀天輒以地配。今不地配耶。《通典》五十五。


《告瑞祀天以地配詔》


祀天以地配。此既正義。今告瑞祭于五精之帝。則地不得闕也。《通典》五十五。


《議告瑞冊文詔》


告皇天及五精。今冊文中都不見五精之帝。意何以耶。《通典》五十五。


《詔亭侯以上稱甍》


夫爵命等級。貴賤之序。非得偏制。蓋禮關存亡。諸侯大夫既終之稱。以薨卒為別。今縣鄉亭侯。不幸稱卒非也。禮。大夫雖食菜不加爵。即縣亭侯。既受符策茅土。名曰列侯。非徒食菜之比也。于通存亡之制。豈得同稱卒邪。其亭侯以上。當改卒稱薨。《通典》八十三。


《遷盧毓吏尚書詔》


官人秩才。聖帝所難。必須良佐。進可替否。侍中毓。稟性貞固。心平體正。可謂明試有功。不懈于位者也。其以毓為吏部尚書。《魏志‧盧毓傳》又見《蓺文類聚》四十八。


《科郎吏從高堂隆等受經詔》


昔先聖既沒。而其遺言餘教。著于六蓺。六蓺之文。禮又為急。弗可斯須離者也。末俗背本。所由來久。故閔子譏原伯之不學。荀卿醜秦世之坑儒。儒學既廢。則風化曷由興哉。方今宿生巨儒。並各年高教訓之道。孰為其繼。昔伏生將老。漢文帝嗣以鼂錯。穀梁寡疇宣帝承以士郎。其科郎吏。高才解經義者。三十人。從光祿勳隆散騎常侍林博士靜。分受四經三禮。主者具為設課試之法。夏侯勝有言。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今學者有能究極經道。則爵祿榮寵不期而至。可不勉哉。《魏志‧高堂隆傳》。


《報高堂隆疾篤上疏詔》


生廉侔伯夷。直過史魚。執心堅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昔邴吉以陰德。疾除而延壽。貢禹以守節。疾篤而濟愈。生其彊飯專精以自持。《魏志‧高堂隆傳》。


《高祖光武陵不得耕牧樵採詔》


昔漢高祖創業。光武中興。謀除殘暴。功昭四海。而墳陵崩頹。童兒牧豎踐蹈其上。非大魏尊崇所承代之意也。其表高祖光武陵。四面百步。不得使民耕牧樵採。《魏志‧明帝紀》注引《魏書》。


《賜田滿寵詔》


君典兵在外。專心憂公。有行父祭遵之風。賜田十頃。穀五百斛。錢二十萬。以明清忠儉約之節焉。《魏志‧滿寵傳》。


《舉中書郎詔》


得其人與否在盧生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魏志‧盧毓傳》又見後漢盧植傳注《御覽》八百六十。案《通典》十六作魏文帝詔當誤。


《以韓暨為司徒詔》


太中大夫韓暨。澡身浴德。志節高絜。年踰八十。守通彌固。可謂純篤老而益劭者也。其以暨為司徒。《魏志‧韓暨傳》。


《得韓暨遺表詔》


故司徒韓暨。積德履行。忠以立朝。至于黃髮。直亮不虧。既登三事。望獲毗輔之助。如何奄忽。天命不永。曾參臨沒。易簀以禮。晏嬰尚儉。遣車降制。今司徒知命。遺言卹民。必欲崇約。可謂善始令終者也。其喪禮所設。皆如故事。勿有所闕。特賜溫明祕器。衣一稱。五時朝服。玉具劍佩。《魏志‧韓暨傳》注引《楚國先賢傳》。


《荅蔣濟詔》


微護軍。吾弗聞斯言也。《魏志‧蔣濟傳》。


《追錄陳思王遺文詔》


陳思王。昔雖有過失。既克已慎行。以補前闕。且自少至終。篇籍不離于手。誠難能也。其收黃初中。諸奏植罪狀。公卿已下。議尚書中書祕書三府大鴻臚者。皆削除之。撰錄植前後所著賦頌詩銘雜論。凡百餘篇。副藏內外。《魏志‧陳思王植傳》。


《報倭女王詔》


制詔親魏倭王。卑彌呼帶方。太守劉夏遣使送汝大夫難升米。次使都市牛利。奉汝所獻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汝所在踰遠。乃遣使貢獻。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今以汝為親魏倭王。假金印紫綬裝封付帶方。太守假授。汝其綏撫種人。勉為孝順。汝來使難升米。牛利。涉遠。道路勤勞。今以難升米為率善中郎將。牛利為率善校尉。假銀印青綬。引見勞賜遣還。今以絳地交龍錦五匹。絳地縐粟罽十張。蒨絳五十匹。紺青五十匹。荅汝所獻貢直。又特賜汝紺地句文錦三匹。細班華罽五張。白絹五十匹。金八兩。五尺刀二口。銅鏡百枚。真珠鉛丹各五十斤。皆裝封付難升米牛利。還到錄受。悉可以示汝國中人。使知國家哀汝。故鄭重賜汝好物也。《魏志‧倭人傳》。


《欲得親人為射聲校尉問孫資詔》


吾年稍長。又歷觀書傳中。皆歎息無所不念。圖萬年後計。莫過使親人。廣據職勢。兵任又重。今射聲校尉缺。久欲得親人。誰可用者。《魏志‧劉放傳》注引《資別傳》。
然如卿言。當為遠慮所圖。今日可參平勃。侔金霍雙玉章者。其誰哉。同上。


《與司馬懿手詔》


閒側息望到。到便直排閣入視吾面。《晉書‧宣帝紀》。


《削中山王縣戶璽書》


制詔中山王。有司奏王。乃者來朝。犯交通京師之禁。朕惟親親之恩。用寢吏議。然法者所與天下共也。不可得廢。今削王縣二戶七百五十夫。克己復禮。聖人稱仁。朝過夕改。君子與之。王其誡諸。無貳咎悔也。《魏志‧中山恭王袞傳》引《魏書‧載璽書》。


《誡誨趙王幹璽書》


易稱開國承家。小人勿用。詩著大車惟塵之誡。自太祖受命創業深覩治亂之源。鑒存亡之機。初封諸侯。訓以恭慎之至言。輔以天下之端士。常稱馬援之遺誡。重諸侯賓客交通之禁。乃使與犯妖惡同夫。豈以此薄骨肉哉。徒欲使子弟無過失之愆。士民無傷害之悔耳。高祖踐阼。祗慎萬機。申著諸侯不朝之令。朕感詩人棠棣之作。嘉采菽之義。亦緣詔文曰。若有詔得詣京都。故命諸王以朝聘之禮。而楚中山竝犯交通之禁。趙宗載捷。咸伏其辜。近東平王復使屬官。歐壽張吏。有司舉奏。朕裁削縣令。有司以曹纂王喬等。因九族時節。集會王家。或非其時。皆違禁防。朕惟王幼少。有恭順之素。加受先帝顧命。欲崇恩禮。延乎後嗣。況近在王之身乎。且自非聖人。孰能無過。己詔有司。宥王之失。古人有言。戒慎乎其不覩。恐懼乎其所弗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焉。叔父茲率先聖之典以纂。乃先帝之遺命。戰戰兢兢。靖恭厥位。稱朕意焉。《魏志‧趙王幹傳》。


《與彭城王璽書》


制詔彭城王。有司奏王。遣司馬董和。齎珠玉來到京師中。尚方多作禁物。交通工官。出入近署。踰侈非度。慢令違制。繩王以法。朕用憮然。不寍于心。王以懿親之重。處藩輔之位。典籍日陳于前。勤誦不輟于側。加雅素奉脩。恭肅敬慎。務在蹈道。孜孜不衰。豈忘率意正身。考終厥行哉。若然小疵。或謬于細人。忽不覺悟。以斯為失耳。書云。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古人垂誥。乃至于此。故君子思心。無斯須遠道焉。常慮以累德者而去之。則德明矣。開心所以為塞者而通之。則心夷矣。慎行所以為尤者而修之。則行全矣。三者王之所能備也。今詔有司。宥王。削縣二千戶。以彰八柄與奪之法。昔羲文作易。著休復之語。仲尼論行。既過能改。王其改行。茂昭斯義。率意無怠。《魏志‧彭城王據傳》注引《魏書‧載璽書》。


《報王朗》


夫忠至者辭篤。愛重者言深。君既勞思慮。又手筆將順。三復德音。欣然無量。朕繼嗣未立。以為君憂。欽納至言。思聞良規。《魏志‧王朗傳》。


《報華歆》


君深慮國計。朕甚嘉之。賊憑山川。二祖勞于前世。猶不克平。朕豈敢自多。謂必滅之哉。諸將以為不一探取。無由自弊。是以觀兵以闚其釁。若天時未至。周武還師。乃前事之鑒。朕敬不忘所戒。《魏志‧華歆傳》。


《報辛毗》


二虜未滅而治宮室。直諫者立名之時也。夫王者之都。當及民勞兼辦。使後世無所復增。是蕭何為漢規摹之略也。今卿為魏重臣。亦宜解其大歸。《魏志‧辛毗傳》。


《報高柔》


知卿忠允。乃心王室。輒克昌言。他復以聞。《魏志‧高柔傳》。
《荅陳群諫治宮室》


《荅陳群諫治宮室》


王者宮室。亦宜竝立。滅賊之後。但當罷守耳。豈可復興役邪。是故君之職。蕭何之大略也。《魏志‧陳群傳》。


《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


劉備背恩。自竄巴蜀。諸葛亮棄父母之國。阿殘賊之黨。神人被毒。惡積身滅。亮外務立孤之名。而內貪專擅之實。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已。亮又侮易益土。虐用其民。是以利狼。宕渠高定青羗。莫不瓦解。為亮仇敵。而亮反裘負薪。裏盡毛殫。刖趾適屨。刻肌傷骨。反更稱說。自以為能。行兵于并底。游步于牛蹄。自朕即位。三邊無事。猶哀憐天下數遭兵革。且欲養四海之耆老。長後生之孤幼。先移風于禮樂。次講武于農隙。置亮畫外。未以為虞。而亮懷李熊愚勇之智。不思荊邯度德之戒。驅略吏民。盜利祁山。王師方振。膽破氣奪。馬謖高祥。望旗奔敗。虎臣逐北。蹈尸涉血。亮也小子。震驚朕師。猛銳踊躍。咸思長驅。朕惟率土莫非王臣。師之所處。荊棘生焉。不欲使千室之邑。忠信貞良。與夫淫昏之黨。共受塗炭。故先開示。以昭國誠。勉思變化。無滯亂邦。巴蜀將吏士民。諸為亮所劫迫。公卿以下。皆聽束手。《魏志‧明帝紀》注引《魏略》。


《赦遼東吏民公文》


告遼東玄菟。將校吏民。逆賊孫權。遭遇亂階。因其先人。劫略州郡。遂成群凶。自擅江表。含垢藏疾。冀其可化。故割地王權。使南面稱孤。位以上將。禮以九命。權親叉手。北向稽顙。假人臣之寵。受人臣之榮。未有如權者也。狼子野心。告令難移。卒歸反覆。背恩叛主。滔天逆神。乃敢僭號。恃江湖之險阻。王誅未加。比年已來。復遠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貨物。誑誘邊民。邊民無知。與之交關。長吏以下。莫肯禁止。至使周賀浮舟百艘。沈滯津岸。貿遷有無。既不疑拒。齎以名馬。又使宿舒。隨賀通好。十室之邑。猶有忠信。陷君于惡。春秋所書也。今遼東玄菟。奉事國朝。紆青拖紫。以千百為數。戴纚垂纓。咸佩印綬。曾無匡正納善之言。龜玉毀于匱。虎兕出于匣。是誰之過歟。國朝為子大夫羞之。昔狐突有言。父教子貳。何以事君。策名委質。貳乃辟也。今乃阿順邪謀。脅從姦惑。豈獨父兄之教不詳。子弟之舉習非而已哉。若苗穢害田。隨風烈火。芝艾俱焚。安能白別乎。且又此事固然易見。不及鑒古成敗。書傳所載也。江南海北。有萬里之限。遼東君臣。無怵惕之患。利則義所不利。貴則義所不貴。此為厭安樂之居。求危亡之禍。賤忠貞之節。重背叛之名。蠻貊之長。猶知愛禮。以此示人。亦難為顏。且又宿舒無罪。擠使入吳。奉不義之使。始與家訣。涕泣而行。及至賀死之日。覆眾成山。舒雖脫死。魂魄離身。何所逼迫。乃至于此。今忠臣烈將。咸忿遼東。反覆攜貳。皆欲乘桴浮海。期于肆意。朕為天下父母。加念天下新定。既不欲勞動干戈。遠涉大川。費役如彼。又悼邊陲遺餘黎民。迷誤如此。故遣郎中衛。慎邵瑁等。且先奉詔示意。若股肱忠良。能效節立信。以輔時君。反邪就正。以建大功。福莫大焉。儻恐自嫌。已為惡逆。所見染污。不敢倡言。永懷伊戚。其諸與賊使交通。皆赦除之。與之更始。《魏志‧公孫度傳》注引《吳書》。


《正朔論》


五帝三王。雖同氣共祖。禮不相襲。正朔自宜改變。以明受命之運。《魏志‧明帝紀》景初元年注引《魏書》。


《甄皇后哀策文》


維青龍二年三月壬申。皇太后梓宮啟殯。將葬于首陽之西陵。哀子皇帝叡。親奉冊祖載。遂親遣奠。叩心擗踊。號咷仰訢。痛靈魂之遷幸。悲容車之向路。背三光以潛翳。就黃壚而安厝。嗚呼哀哉。昔二女妃虞。帝道以彰。三母嬪周。聖善彌光。既多受祉。享國延長。哀哀慈妣。興化閨房。龍飛紫極。作合聖皇。不虞中年。暴離災殃。愍予小子。煢煢摧傷。魂雖永逝。定省曷望。嗚呼哀哉。《魏志‧文德郭皇后傳》注引《魏書》。


《孝獻皇帝贈冊文》


嗚呼。昔皇天降戾于漢。俾逆臣董卓。播厥凶虐。焚滅京都。劫遷大駕。于時六合雲擾。姦雄熛起。帝自西京。徂唯求定。臻茲洛邑。疇咨聖賢。聿改乘轅。又遷許昌。武皇帝是依。歲在元𢪶。皇師肇征。迄于鶉尾。十有八載。群寇殲殄。九域咸乂。惟帝念功。祚茲魏國。大啟土宇。爰及文皇帝。齊聖廣淵。仁聲旁流。柔遠能邇。殊俗向義。乾精承祚。坤靈吐曜。稽極玉衡。允膺厤數。度于軌儀。克厭帝心。乃仰欽七政。俯察五典。弗采四嶽之謀。不俟師錫之舉。幽贊神明。承天禪位。祚建朕躬。統承洪業。蓋聞昔帝堯。元愷既舉。凶族未流。登舜百揆。然後百揆時序。內平外成。授位明堂。退終天祿。故能冠德百王。表功高嶽。自往迄今。彌歷七代。歲暨三千。而大運來復。庸命底績。纂我民主。作建皇極。念重光紹咸。池繼韶夏。超群后之遐蹤。邈商周之慚德。可謂高朗令終。昭明洪烈之懿盛者矣。非夫漢魏與天地令德。與四時合信。動和民神。格于上下。其孰能至于此乎。朕惟孝獻。享年不永。欽若顧命。攷之典謨。恭述皇考。先靈遺意。闡崇弘諡。奉成聖美。以章希世同符之隆。以傳億載不朽之榮。魂而有靈。嘉茲弘休。嗚呼哀哉。《魏志‧明帝紀》注引《獻帝傳》。


《告祠文帝廟》


叡聞。夫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厥初。是以先代之君。尊尊親親。咸有尚焉。今山陽公寢疾棄國。有司建言。喪紀之禮。視諸侯王。叡惟山陽公。昔知天命。永終于己。深觀厤數。允在聖躬。傳祚禪位。尊我民主。斯乃陶唐懿德之事也。黃初受終。命公于國。行漢正朔。郊天祀祖。禮樂制度。率乃漢舊。斯亦舜禹明堂之義也。上考遂初。皇極攸建。允熙克讓。莫朗于茲。蓋子以繼志嗣訓為孝。臣以配命欽述為忠。故詩稱匪棘其猶。聿追來孝。書曰。前人受命。茲不忘大功。叡敢不奉承徽典。以昭皇考之神靈。今追諡山陽公。曰孝獻皇帝。冊贈璽綬。命司徒司空。持節弔祭護喪。光祿大鴻臚為副將。作大匠復土將軍。營成陵墓。及置百官群吏。車旗服章。喪葬禮儀。一如漢氏故事。喪葬所供。群官之費。皆仰大司農。立其後嗣為山陽公。以通三統。永為魏賓。《魏志‧明帝紀》注引《獻帝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