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淳》




《投壼賦》


古者諸侯閒于天子之事。則相朝也。以正班爵。講禮獻功。于是乃崇其威儀。恪其容貌。繁登降之節。盛揖拜之數。机設而弗倚。酒澄而弗舉。肅肅濟濟。其惟敬焉。敬不可久。禮成于飫。乃設大射。否則投壼。植茲華壼。鳧氏所鑄。厥高二尺。盤腹修脰。飾以金銀。文以雕鏤。象物必具。距筵七尺。傑焉植駐。矢維二四。或柘或棘。豐本纖末。調勁且直。執笇奉中。司射是職。曾孫侯氏。與之乎皆得。然後觀夫投者之閑習。察妙巧之所極。駱驛聯翩。爰爰免發。翻翻集集不盈不縮。應壼順入。何其善也。每投不空。四矢退效。既入躍出。荏苒偃仰。僶俛趨下。餘勢振掉。又足樂也。擬議于此。命中于彼。動之如志。靡有違盩。譬諸為政。群職罔弛也。左右畢投。效奇數鈞。列置功笇。稱善告賢。三載考績。幽明始分也。比投不釋。增是自遂。雖往有功。義所不貴。春秋貶翬。亦猶是類也。若乃撮矢作驕。累掇聯取。一往納二。巧無與耦。斯乃絕倫之才。尤異之手也。柯列葩布。匪罕匪稠。雖就置。猶弗然。矧迥絕之所投。惟茲巧之妙麗。亦希世之寡儔。調心術于混冥。適容體于便安。紛縱奇于施舍。顯必中以微觀。悅舉坐之耳目。樂眾心而不倦。瓌瑋百變。惡可窮讚。《蓺文類聚》七十四。


《上受命述表》


臣聞雅頌作于盛德。典謨興于茂功。德盛功茂。傳序弗忘。是故竹帛以載之。金石以聲之。垂諸來世。萬載彌光。陛下以聖德應期。龍飛在位。其有天下也。恭已以受天子之籍。無為而四海順風。若乃天地顯應休徵祥瑞以表聖德者。不可勝載。鑠乎煥顯。真神明之所以祚命世之令主也。凡自能言之類。莫不謳歎于野。執筆之徒。咸竭文思。獻詩上頌。臣抱疾伏蓐。作書一篇。欲謂之頌。則不能雍容盛懿。列伸玄妙。欲謂之賦。又不能敷演洪烈。光揚緝熙。故思竭愚。稱受命述。《蓺文類聚》十。


《受命述》


伊上天闡載。自民主肇建。歷聽風聲。陶唐為盛。虞夏受終。殷周革命。有禪而帝。有代而王。禪代雖殊。大小繇同。于是以漢歷在魏。赤運歸黃也。是故大魏之業。皇耀震霆。肅清宇內。萬邦有截。師義翼漢。奉禮不越。飾躬戮力。茂亮弘烈。樹深根以厚基。播醇澤以釀味。含光而弗耀。戢翼而弗發。將俟聖嗣。是遂是達。聖嗣承統。爰宣重光。陳錫裕下。民悅無疆。三神宜釐。四靈順方。元龜介玉。應龍粹黃。若云魏德。據茲以昌。爾乃鳴玉陟壇。三搢以俟。既受休命。龍旋鳳峙。煌煌厥暉。穆穆容止。臨下有赫。允也天子。既踐帝位。納璽要紱。太常司燎升炮。告類珪璋。峨峨髦士。棣棣蹌蹌。聖躬御策以莅。巍巍乎崇功。顯顯乎德容。信帝者之壯業。天休之所鍾也。于時天地咸和。日月光精。氛祲不作。風塵弭清。凡在壇場之位。舉目平廣庭。莫不君臣和德。咸玉色而金聲。屢省萬機。訪謀老成。治詠儒墨。納策公卿。昧旦孜孜。夕惕乾乾。務在諧萬國。敘彝倫。而折不若懷遠人。混六合之風。納于仁壽之門。刑錯靡試。偃伯靡軍。然後乃勤功岱嶽。升中上玄。斯因我皇之大摹。思心之所存也。《蓺文類聚》十。


《漢鴻臚陳紀碑》


君諱紀。字元方。太丘君之元子也。始祖有虞。受禪陶唐。亦以命禹。其後媯滿。當周武王時。祚土于陳。君其世也。君生應乾坤之純質。受嵩嶽之精粹。內苞九德。外兼百行。川深淪于不測。膽智應于無方。弘裕足以容眾。矜嚴足以正已。然後研幾道蓺。涉覽文學。凡前言往行。竹帛所載。靡不悉該其善也。亹亹焉其誘人也。是以令聞廣譽塞于天淵。儀形嘉誨範乎人倫。存乎本傳。故略舉其著于人事者焉。顯考以茂行崇冠先儔。季弟亦以英才知名當世。孝靈之初。竝遭黨錮。俱處于家。號曰三君。故得奉常供養。以循子道。親執饋食。朝夕竭歡。及太丘君疾病終亡。喪過乎哀。崩傷嘔血。如此者數焉。服禮既除。戚容彌甚。聞名心矍。言及隕涕。雖大舜之終慕。曾參之自盡。無以喻也。豫州刺史嘉懿至德。命敕百城。圖畫形象。于今遺稱。越在民口。既處隱約。潛躬味道。足不踰閾。乃覃思著書三十餘萬言。言不務華。事不虛設。其所交釋合贊規聖哲。而後建旨明歸焉。今所謂陳子者也。初平之元。禁罔蠲除。四府竝辟。弓旌交至。雖崇其禮命。莫敢屈用。大將軍何進表選明儒。君為舉首。公車特徵。起家拜五官中郎將。到遷侍中。旬有八日。出相平原。會孝靈晏駕。賊臣秉政。肆其兇虐。剝亂宇內。州郡幅裂。戎輿竝戒。君冒犯鋒矢。勤恤民隱。馴之以禮教。示之以知恥。視事未朞。士女向方。會刺史敗于黃巾。幽冀二州爭利其土。君料敵知難。不忍其民為己致死。乃辭而去之。于是故老隨慕。攀轅持轂。輪不得轉。遂晨夜閒行。寓于邳郯之野。袁術恣睢。僭號江淮。圖覆社稷。結婚呂布。斯事成重。必不測救。君諗布不從。遂與成婚。送女在塗。君為國深憂。乃奮策出奇。以奪其心。卒使絕好。追女而還。離逖姦謀。使不得成。國用乂安。君之力也。唯帝念功。命作尚書令。會車駕幸許。拜大鴻臚。實掌九儀。四門穆穆。遂登補袞闕。以熙帝載。不幸寢疾。年七十有一。建安四年六月卒。惜乎。懷道處否。登庸日寡。實使大業不究。元勳靡建。茲海內所為嗟悼。凡百所以失望也。天子愍焉。使者弔祭。郡卿以下。臨喪會葬。有子曰。群追惟蓼莪罔極之恩。乃與邦彥碩老。咨所以計功稱伐銘贊之義。遂樹斯石。用監于後。其辭曰。
於穆上德。時惟我君。固天縱之。允鍾厥純。命世作則。實紹斯文。遭險龍潛。抗志浮雲。所貴在已。樂存事親。雖處畎畝。天子屢聞。乃階郎將。陪帝作鄰。平原寇深。遂辭其民。思齊古公。邠土是因。不忘諗國。惠我無垠。復命喉舌。秉國之均。爰登卿士。媚茲一人。如何穹蒼。不授遐年。鮮厥在位。每懷不申。股肱或虧。朝誰與詢。煢煢小子。號泣于旻。勒銘表德。久而彌新。《古文苑》又略見《蓺文類聚》四十九。


《孝女曹娥碑》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與周同𥛜。末冑荒沈。爰來適居。盱能撫節案歌。婆娑樂神。以漢安二年五月。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屍。時娥年十四。號慕思盱。哀吟澤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經五日抱父屍出。以漢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龍在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設祭誄之。辭曰。
伊惟孝女。曄曄之姿。偏其反而。令色孔儀。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家室。在洽之陽。待禮未施。嗟喪慈父。彼蒼伊何。無父孰怙。訴神告哀。赴江永號。視死如歸。是以眇然輕絕。投入沙泥。翩翩孝女。乍沈乍浮。或泊洲嶼。或在中流。或趨湍瀨。或還波濤。千夫失聲。悼痛萬餘。觀者填道。雲集路衢。流淚掩涕。驚慟國都。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剋面引鏡。剺耳用力。坐臺待水。抱樹而燒。於戲孝女。德茂此儔。何者大國。防禮自修。豈況庶賤。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鏤而雕。越梁過宋。比之有殊。哀此真厲。千載不渝。烏呼哀哉。亂曰。名勒金石。質之乾坤。歲數歷祀。丘墓起墳。光于后土。顯照天人。生賊死貴。利之義門。何悵華落。雕零早分。葩豔窈窕。永世配神。若堯二女。為湘夫人。時效彷彿。以昭後昆。《古文苑》。


《明帝莅政上疏》


詩稱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又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道自近始。而化洽于天下。自喪亂已來。干戈未戢。百姓不識王教之本。懼其陵遲已甚。陛下當盛魏之隆。荷二祖之業。天下想望至治。唯有以崇德布化。惠恤黎庶。則兆民幸甚。夫臣下雷同。是非相蔽。國之大患也。若不和睦。則有讎黨。有讎黨則毀譽無端。毀譽無端則真偽失實。不可不深防備。有以絕其源流。《魏志‧陳群傳》。


《諫諡皇女淑平原公主疏》


長短有命。存亡有分。故聖人制禮。或抑或致。以求厥中。防墓有不修之儉。嬴博有不歸之魂。夫大人動合天地。垂之無窮。又大德不踰閑。動為師表故也。八歲下殤。禮所不備。況未朞月。而以成人禮送之。加為制服。舉朝素衣。朝夕哭臨。自古以來。未有此比。而乃復自往視陵。親臨祖載。願陛下抑割無益有損之事。但悉聽群臣送葬。乞車駕不行。此萬國之至望也。聞車駕欲幸摩陂。實到許昌二宮。上下皆悉俱東。舉朝大小莫不驚怪。或言欲以避衰。或言欲于便處移殿舍。或不知何故。臣以為吉凶有命。禍福由人。移徙求安則亦無益。若必當移避。繕治金墉城西宮。及孟津別宮。皆可權時分止。可無舉宮暴露野次。廢損盛節。蠶農之要。又賊地聞之。以為大衰。加所煩費。不可計量。且由吉士賢人。當盛衰。處安危。秉道信命。非徙其家以寍鄉邑。從其風化。無恐懼之心。況乃帝王萬國之主。靜則天下安。動則天下擾。行止動靜。豈可輕脫哉。《魏志‧陳群傳》。


《諫營治宮室疏》


禹承唐虞之盛。猶卑宮室而惡衣服。況今喪亂之後。人民至少。比漢文景之時。不過一大郡。加邊境有事。將士勞苦。若有水旱之患。國家之深憂也。且吳蜀未滅。社稷不安。宜及其未動。講武勸農。有以待之。今舍此急而先宮室。臣懼百姓遂困。將何以應敵。昔劉備自成都至白水。多作傳舍。興費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今中國勞力。亦吳蜀之所願。此安危之機也。惟陛下慮之。《魏志‧陳群傳》。


《又疏諫營治宮室》


昔漢祖唯與項羽爭天下。羽已滅。宮室燒焚。是以蕭何建武庫太倉。皆是要急。然猶非其壯麗。今二虜未平。誠不宜與古同也。夫人之所欲。莫不有辭。況乃天王莫之敢違。前欲壞武庫。謂不可不壞也。後欲置之。謂不可不置也。若必作之。固非臣下辭言所屈。若少留神。卓然回意。亦非臣下之所及也。漢明帝欲起德陽殿。鍾離意諫。即用其言。後乃復作之。殿成。謂群臣曰。鍾離尚書在。不得成此殿也。夫王者豈憚一臣。蓋為百姓也。今臣曾不能少凝聖聽。不及意遠矣。《魏志‧陳群傳》。


《諫追封太后父母》


陛下以聖德。應運受命。創業革制。當永為後式。案典籍之文。無婦人分土命爵之制。在禮典。婦因夫爵。秦違古法。漢氏因之。非先王之令典也。《魏志‧下后傳》。


《薦管寍》


臣聞王者顯善以消惡。故湯舉伊尹。不仁者遠。伏見徵士北海管寍。行為世表。學任人師。清儉足以激濁。貞正足以矯時。前雖徵命。禮未優備。昔司空荀爽。家拜光祿。先儒鄭玄。即授司農。若加備禮。庶必可致。至延西序。坐而論道。必能昭明古今。有益大化。《魏志‧管寍傳》注引傅子。


《奏請魏王受禪》


漢自安席已來。政去公室。國統數絕。至于今者。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期運久已盡。厤數久已終。非適今日也。是以桓靈之閒。諸明圖緯者。皆言漢行氣盡。黃家當興。殿下應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漢。群生注望。遐邇怨歎。是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臣愚以為虞夏不以謙辭。殷周不吝誅放。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魏志‧武帝紀》注引魏略侍中陳群尚書桓階奏。


《奏定厤》


厤數難明。前代通儒。多共紛爭。黃初之元。以四分厤久遠疏闊。大魏受命。宜正厤明時。韓翊首建黃初。猶恐不審。故以乾象互相參校。其所校日月行度。弦望朔晦。校厤三年。更相是非。合本即末。爭長短而疑尺丈。竟無時而決。案三公議。皆綜盡典理。殊塗同歸。欲使效之璿璣。各盡其法。一年之閒。得失足定。合于事宜。《晉書‧律厤志》中。《宋書‧厤志》上。


《復肉刑議》


臣父紀以為漢除肉刑而增加笞。本興仁惻。而死者更眾。所謂名輕而實重者也。名輕則易犯。實重則傷民。書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易著劓刖滅趾之法。所以輔政助教。懲惡息殺也。且殺人償死。合于古制。至于傷人。或殘毀其體。而裁翦毛髮。非其理也。若用古刑。使淫者下蠶室。盜者刖其足。則永無淫放穿窬之姦矣。夫三千之屬。雖未可悉復。若斯數者。時之所患。宜先施用。漢律所殺殊死之罪。仁所不及也。其餘逮死者可以刑殺。如此則所刑之與所生。足以相貿矣。今以笞死之法。易不殺之刑。是重人支體。而輕人軀命也。《魏志‧陳群傳》。


《追尊始祖太王為高皇議》


周武追尊太王王季文王皆為王。是時周天子以王為號。追尊即同。故謂不以卑臨尊也。魏以皇帝為號。令追號皇曾祖中常侍大長秋特進君為王。乃以卑臨尊也。故漢祖尊其父為上皇。自是以後。諸侯為帝者。皆尊其父為皇也。大長秋特進君。宜號高皇。載主宜以金根車。可遣大鴻臚持節。乘大使車。從騶騎奉印綬。即鄴廟。以太牢告祠。《通典》七十二。


《諸王國相不應為國王服斬縗議》


諸王相國不應為國王服斬縗。古今異制。損益不同。古者諸侯專國子人。至漢初。患諸王子強暴。奪之權。食租而已。乃選賢能。代王居國。相王為善。否則彈糾。國家置王以下之吏。非陪臣之謂也。禮記雖有與諸侯為親服斬者。蓋謂異于國。臣與有親于王斬耳。雖陪臣不親。猶不為服。豈專帝臣而為蕃王服斬。未有實不為臣而名稱臣。若欲假虛名優王者。欲崇君臣而服糾其罪。名實既借。君臣義乖。遺禮失教。難以為典。近防輔小吏尚不稱臣。況剖符帝臣。而稱臣妾于藩王。若使正名為王臣。則尚書當稱陪臣。則王正臣不可不服。則不宜還糾王罪。若不稱陪臣。俱言臣者。此為王與天子同臣也。《通典》八十八。


《與諸葛亮書問劉巴消息》


劉君子初。蜀志劉巴傳。


《汝穎人物論》


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今竝無對。《魏志‧荀彧傳》注引《荀氏家傳》。


《荅司馬宣王書》


年過八十而以居位。譬猶鍾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魏志‧田豫傳》。


《荅或問》


或問長吏遷在傳舍而死。彼迎吏未至。此二國吏服誰當輕重。孫叔然荅曰。古者諸侯以國為家。衛出其君于襄牛。不書出奔。以未出境也。衛侯奔死烏。傳曰猶境內。則衛君也。雖出傳舍。固當以君服之。彼迎吏依娶女有吉日。夫死斬衰弔。既葬除之。《通典》九十九。


《祖臘議》


土行之君。故宜以未祖以丑臘。為得盛終之節。不可以戍祖辰臘也。《初學記》四臘十三引魏名臣奏大司農董遇議云云又見《御覽》三十三。


《臨終上疏》


生有益不民。死猶不害于民。況臣備位台司。在職日淺。未能宣揚聖德。以廣益黎庶。寢疾彌留。奄即幽冥。方今百姓農務。不宜勞役。乞不令洛陽士民供設喪具。懼國典有常。使臣私願不得展從。謹冒以聞。惟蒙哀許。《魏志‧韓暨傳》注引楚國先賢傳。


《奏外祖母無服》


天子降周。為外祖母無服。《通典》八十一太和六年明帝有外祖母之喪太常韓暨奏。


《臨終遺言》


夫俗奢者。示之以儉。儉則節之以禮。歷見前代送終過制。失之甚矣。若爾曹敬聽吾言。斂以時服。葬以土藏。穿畢便葬。送以瓦器。慎勿有增益。《魏志‧韓暨傳》注引楚國先賢傳。


《攷竟曹洪乳母等事無㵎神上疏》


諸應死罪者。皆當先表須報。前制書禁絕淫祀。以正風俗。今當等所犯妖刑。辭語始定。黃門吳達詣臣。傳太皇太后令。臣不敢通。懼有救護。速聞聖聽。若不得已以垂宿留。由事不早竟。是臣之罪。是以冒犯常科。輒敕縣攷竟。擅行刑戮。伏須誅罰。《魏志‧司馬芝傳》。


《奏請崇本抑末》


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務農重穀。王制無三年之儲。國非其國也。管子區言。以積穀為急。方今二虜未滅。師旅不息。國家之要。唯在穀帛。武皇帝特開屯田之官。專以農桑為業。建安中。天下倉廩充實。百姓殷足。自黃初以來。聽諸典農治生。各為部下之計。誠非國家大體所宜也。夫王者以海內為家。故傳曰。百姓不足。君誰與足。富足之由。在于不失天時而盡地力。今商旅所求。雖有加倍之顯利。然于一統之計。已有不貲之損。不如墾田益一畝之收也。夫農民之事田。自正月耕種。耘鋤條桑。耕熯種麥。穫刈築場。十月乃畢。治廩繫橋。運輸租賦。除道理梁。墐塗室屋。以是終歲無日不為農事也。今諸典農各言留者為行者宗田計。課其力勢。不得不爾。不有所廢。則當素有餘力。臣以為不宜復以商事雜亂。專以農桑為務。于國計為便。《魏志‧司馬芝傳》。


《議盜官練事》


夫刑罪之失。失在苛暴。今贓物先得而後訊其辭。若不勝掠。或至誣服。誣服之情。不可以折獄。且𥳑而易從。大人之化也。不失有罪。庸世之治耳。今宥所疑。以隆易從之義。不亦可乎。《魏志‧司馬芝傳》遷大理正有盜官練置都廁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獄芝日云云太祖從其議。
《與群下教》


《與群下教》


蓋君能設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聞也。夫設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聞。吏之禍也。君劣于上。吏禍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魏志‧司馬芝傳》。


《門幹盜簪辭不符下教》


凡物有相似而難分者。自非離婁鮮能不惑。就其實然。循行何忍重惜一簪。輕傷同類乎。其寢勿問。《魏志‧司馬芝傳》。


《與劉節書》


君為大宗。加股肱郡。而賓客每不與役。既眾庶怨望。或流聲上聞。今條同等為兵。幸時發遣。《魏志‧司馬芝傳》。


《荅劉綽問》


河南尹丞劉綽問曰。士孫德祖以樂陵太守被書遷陳留。已受印綬發邁。仰吏雖未至。左右已達。未入境而亡。不知樂陵送故吏當持重乎。陳留迎吏當持重乎。河南尹司馬芝荅曰。德祖見陳留太守。故樂陵守耳。樂陵吏以舊君服。復何疑也。《通典》九十九。
劉綽難云。雖去樂陵。其義未絕。陳留雖迎。其恩未加。今使恩未加而服重。恩未絕而服輕乎。禮娶女有吉日而女死。壻齊衰而弔。既葬除之。謂樂陵宜三年矣。芝荅德祖已受帝命。君名已定。乃欲以成名之君。比未成之婦何邪。同上。
綽又難。陳留之吏既未相見。而使三年。是責非時之恩。禮云。仕而未有祿違。而君薨。弗為之服。明服以恩不以名也。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