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勳》




《諫文帝游獵疏》


臣聞五帝三王。靡不明本立教。以孝治天下。陛下仁聖惻隱。有同古烈。臣冀當繼蹤萬代。令萬世可則也。如何在諒闇之中。修馳騁之事乎。臣冒死以聞。陛下察焉。《魏志‧鮑勛傳》。


《田孤議》


或有為四孤論者曰。遇兵饑饉。有賣子者。有棄溝壑者。有生而父母亡。無緦親其死必也。有俗人五月生子。妨忌之不舉者。有家無兒。收養教訓成人。或語汝非此家兒。禮異姓不為後。于是便欲還本姓。為可然不。博士田瓊議曰。雖異姓不相為後禮也。家語曰。絕嗣而後他人。于理為非。今此四孤。非故廢其家祀。既是必死之人。他人收以養活。且襃姒長養于襃。便稱曰襃。姓無常也。其家若絕嗣。可四時祀之于門戶外。有子可以為後。所謂神不歆非類也。《通典》六十九。


《荅劉德問》


劉德問曰。君弔大夫迎于門外。又拜送于門外。大夫弔不迎于門外。今時縣令長來弔。主人待之。當依國君來弔禮歟。依大夫來弔也。又當去杖其至皆如故。無可捨邪。又今時丞尉來弔。待之當云何。田瓊荅曰。今之君。與禮所云君輕重不同。若必欲依之。令長宜依國君。丞尉宜依大夫。君于禮但見去杖戢杖。其餘不見也。今于君弔以首絰貫臂。遣人則不釋之而已。《通典》八十三。
劉德問田瓊曰。乳母緦。注云。養子者有他故。賤者代之慈已。今時婢生口使為乳母。得無甚賤。不應服也。瓊荅曰。婢生口故不服也。《通典》九十二。
劉德問。以為人後者支子可也。長子不以為後。同宗無支子。唯有長子。長子不後人。則大宗絕。後則違禮。如之何。田瓊荅曰。以長子後大宗則成宗子。禮諸父無後于宗家。復以其庶子還承其父。《通典》九十六。
劉德問于田瓊曰。失君父終身不得者。其臣子當得婚否。瓊荅曰。昔許叔重作五經異義已設此疑。鄭玄駮云。若終身不除。是絕祖嗣也。除而成婚。違禮適權也。《通典》九十八。
問曰。小記云。朋友虞祔而已。此為主幼而為虞祔也。若都無主族。神不歆非類。當為虞祔否。田瓊荅曰。虞安神也。祔以死者祔于祖也。既朋友恩舊歡愛。固當安之祔之。然後義備也。但後日不常祭之耳。《通典》一百一。
又問。朋友無所歸于我殯。若此者。當迎彼還已館。皆當停柩于何所。荅曰。朋友無所歸。故呼而殯之。不謂已殯迎之也。于已館而殯之者。殯之而已。不于西階也。《通典》一百一。


《皇后降服》


諸侯女嫁為天王后。降其旁親一等。與出降為二等為外親尊不同。則降天子后為眾子無服。何以明之。據大夫于庶子大功。其妻亦服大功。今天諸侯于眾子無服。后何緣獨服之邪。《通典》八十一。


《公子降服》


公子以厭降。公子厭于君。為其母妻昆弟練冠麻縗。謂君所不服。子亦不敢服也。父卒猶有先君。餘尊所厭。不得過大功也。《通典》九十三。


《大夫子降服》


喪服經。不見大夫嫡子為庶昆弟服者。與大夫為庶子為士者。同父之所降。子亦不敢不降也。《通典》九十三。


《諸侯大夫妻及大夫士女降服》


大夫女嫁于諸侯。降其家旁親一等。與出嫁降并二等。為外親尊不同。則降。諸侯夫人為眾子無服。何以明之。據大夫于庶子大功。其妻亦服大功。今天子諸侯于眾子無服。夫人何緣獨得服之。又大夫妻為大夫之親。亦隨大夫而降一等。大夫之女嫁于大夫。還為其族親。尊不同者亦降之。唯父母昆弟為父後者。宗子亦不降也。士之女嫁于大夫者。亦降其族親。不同尊者。如大夫也。又大夫之妻為庶子女子在室大功。女適于士小功。此為大夫之妻尊與大夫同。大夫為伯叔父母子昆弟昆弟為士者。以尊降一等。為之大功。其妻亦服大功。《通典》九十三。


《貴不降服》


大夫之妻為長子三年。女子子嫁大夫大功。《通典》九十三。


《四孤議》


此四孤者。非其父母不生。非遇公嫗不濟。既生既育。由于二家。棄生背恩。實未之可。子者父母之遺體。乳哺成人。公嫗之厚恩也。棄絕天性之道。而戴他族。不為逆乎。鄭伯惡姜氏。誓而絕之。君子以為不孝。及其復為母子。傳以為善。今宜為子竭其筋力。服于公嫗。育養之澤。若終為報。父在為母之服。別立宮宇而祭之。畢已之年也。詩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今四子服報如母。不亦宜乎。愛敬哀戚。報惠備矣。《通典》六十九。


《報蘭臺》


蘭臺為外臺。祕書為內閣。臺閣一也。何不相移之有。《魏志‧王肅傳》注引《魏略》。


《上書請受禪》


伏讀令書。深執克讓。聖意懇惻。至誠外昭。臣等有所不安。何者。石戶北人。匹夫狂狷。行不合義。事不經見者。是以史遷謂之不然。誠非聖明所當希慕。且有虞不逆放勳之禪。夏禹亦無辭位之語。故傳曰。舜陟帝位。若固有之。斯誠聖人知天命不可逆。厤數弗可辭也。伏惟陛下應乾符運。至德發聞。升昭于天。是以三靈降瑞。人神以和。休徵雜沓。萬國響應。雖欲勿用。將焉避之。而固執謙虛。違天逆眾。慕匹夫之微分。背上聖之所蹈。違經讖之明文。信百氏之穿鑿。非所以奉荅天命。光慰眾望也。臣等昧死以請。輒整頓壇場。至吉日受命。如前奏分別寫令宣下。《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奏請受禪》


臣聞符命不虛見。眾心不可違。故孔子曰。周公其為不聖乎。以天下讓。是天地日月輕去萬物也。是以舜嚮天下。不拜而受命。今火德氣盡。炎上數終。帝遷明德。祚隆大魏。符瑞昭晢。受命既固。光天之下。神人同應。雖有虞儀鳳。成周躍魚。方今之事。未足以喻。而陛下違天命以飾小行。逆人心以守私志。上忤皇穹眷命之旨。中忘聖人達節之數。下孤人臣翹首之望。非所以揚聖道之高衢。乘無窮之懿勳也。臣等聞事君有獻可替否之道。奉上有逆鱗固爭之義。臣等敢以死請。《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勸進表》


天有十二次以為分野。王公之國各有所屬。周在鶉火。魏在大梁。歲星行歷凡十二次。所在國天子受命。諸侯以封。周文王始受命。歲星在鶉火。至武王伐紂十三年。歲星復在鶉火。故春秋傳曰。武王伐紂。歲在鶉火。又曰。歲之所在。即我有周之分野也。昔光和七年歲在大梁。武王始受命為將討黃巾。是歲改元為中平元年。建安元年歲復在大梁。始拜大將軍。十三年復在大梁。始拜丞相。今二十五年歲復在大梁。陛下受命。此魏得歲與周文王受命相應。今年青龍在庚子。詩推度災日。庚者更也。子者滋也。聖人制法天下治。又曰。王者布德于子。治成于丑。此言今年天更命聖人。制治天下。布德于民也。魏以改制天下。與時協矣。顓頊受命。歲在豕韋。衛居其地。亦在豕韋。故春秋傳曰。衛顓頊之墟也。今十月斗之所建。則顓頊受命之分也。魏以十月受禪。此同符始祖受命之驗也。魏之氏族出自顓頊。與舜同祖。見于春秋世家。舜以土德承堯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漢之火。其于行運。合干堯舜授受之次。臣聞天之去就。固有常分。聖人當之。昭然不疑。故堯捐骨肉而禪有虞。終無恡色。舜發壟畝而君天下。若固有之。其相授受閒。不稽漏刻。天下已傳矣。所以急天命。明天下。不可一日無君也。今漢期運已終。妖異絕之已審。陛下受天之命。符瑞告徵。丁寍詳悉。反覆備至。雖言語相喻。無以代此。今既發詔書。璽綬未御。固執謙讓。上逆天命。下違民望。臣謹案古之典籍。參以圖緯。魏之行運。及天道所在。即尊之驗。在于今年此月。昭晰分明。唯陛下遷思易慮。以時即位。顯告上帝。布詔天下。然後改正朔。易服色。正大號。天下幸甚。《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蘇林董巴上表又見《宋書‧符瑞志》上。


《皇后崩稱大行議》


皇后皆有諡。未葬宜稱大行。臣以為古禮無稱大行之文。案漢天子稱行在所。言不常居。崩曰大行者。不返之稱也。未葬未有諡。不言大行。則嫌與嗣天子同號。至于后崩未葬。禮未立后。宜無所嫌。故漢氏諸后不稱大行。謂未葬。宜直稱皇后。《通典》七十九。


《厤議》


聖人迹太陽于晷景。效太陰于弦望。明五星于見伏。正是非于晦朔。弦望伏見者。厤數之綱紀。檢驗之明著也。《晉書‧律厤志》中。
昔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畫以象二十四氣。黃帝因之。初作調厤。歷代十一。更年五千。凡有七厤。顓頊以今之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月朔旦立春。五星會于天厤營室也。冰凍始泮。蟄蟲始發。雞始三號。天曰作時。地曰作昌。人曰作樂。鳥獸萬物。莫不應和。故顓頊聖人為厤室也。湯作殷厤。弗復以正月朔旦立春為節也。更以十一月朔旦冬至為元首。下至周魯及漢。皆從其節。據正四時。夏為得天。以承堯舜。從顓頊故也。禮記大戴曰。虞夏之厤。建正于孟春。此之謂也。《晉書‧律厤志》中。


《攷課議》


案周官攷課。其文備矣。自康王以下。遂以陵遲。此即攷課之法存乎其人也。及漢之季。其失豈在乎佐吏之職不密哉。方今軍旅。或猥或卒。備之以科條。申之以內外。增減無常。固難一矣。且萬目不張舉其綱。眾毛不整振其領。皋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者遠。五帝三王。未必如一而各以治亂。易曰。易𥳑而天下之理得矣。太祖隨宜設辟。以遺來今。不患不法古也。以為今之制度。不為疏闊。惟在守一勿失而已。若朝臣能任仲山甫之重。式是百辟。則孰敢不肅。《魏志‧崔林傳》。


《議宗聖侯祀孔子不須命祀》


宗聖侯亦以王命祀。不為未有命也。周武王封黃帝堯舜之後。及立三恪。禹湯之世。不列于時。復特命他官祭也。今周公已上達于三皇。忽焉不祀。而其禮經亦存其言。今獨祀孔子者。以世近故也。以大夫之後。特受無疆之祀。禮過古帝。義踰湯武。可謂崇明報德矣。無復重祀于非族也。《魏志‧崔林傳》。


《遺令子秀儉葬》


墓中惟置一坐。瓦器數枚。其餘一無所設。《魏志‧裴潛傳》。


《諫立郭后疏》


在昔帝王之治天下。不惟外輔。亦有內助。治亂所由。盛衰從之。故西陵配黃。英娥降媯。竝以賢明。流芳上世。桀奔南巢。禍階妹喜。紂以炮烙。怡悅妲己。是以聖哲慎立元妃。必取先代世族之家。擇其令淑以統六宮。虔奉宗廟。陰教聿脩。易曰。家道正而天下定。由內及外。先王之令典也。春秋書宗人釁夏云。無以妾為夫人之禮。齊桓誓命于葵丘。亦曰無以妾為妻。今後宮嬖寵。常亞乘輿。若因愛登后。使賤人暴貴。臣恐後世下陵上替。開張非度。亂自上起也。《魏志‧文德郭皇后傳》中郎棧潛上疏云云又《初學記》十作裴潛攷魏志裴潛傳文帝踐阼為散騎常侍出為魏郡潁川典農中郎將兩人同時為中郎未審孰是姑從魏志。


《諫明帝興眾役疏戚屬疏》


天生蒸民而樹之君。所以覆燾群生。熙育兆庶。故方制四海匪為天子。裂土分疆匪為諸侯也。始自三皇。爰暨唐虞。咸以博濟加于天下。醇德以洽。黎元賴之。三王既微。降逮于漢。治日益少。喪亂弘多。自時厥後。亦罔克乂。太祖濬哲神武。芟除暴亂。克復王綱以開帝業。文帝受天明命。廓恢皇基。踐阼七載。每事未遑。陛下聖德。纂承洪緒。宜崇晏晏。與民休息。而方隅匪寍。征夫遠戍。有事海外。縣旌萬里。六軍騷動。水陸轉運。百姓舍業。日費千金。大興殿舍。功作萬計。徂來之松。刊山窮谷。怪石珷玞。浮于河淮。都圻之內。盡為甸服。當供稾秸銍粟之調。而為苑囿擇禽之府。盛林莽之穢。豐鹿兔之藪。傷害農功。地繁茨棘。災疫流行。民物大潰。上減和氣。嘉禾不植。臣聞文王作豐。經始勿亟。百姓子來。不日而成。靈沼靈囿。與民共之。今宮觀崇侈。彫鏤極妙。忘有虞之總期。思殷辛之瓊室。禁地千里。舉足投網。麗擬阿房。役百乾谿。臣恐民力彫盡。下不堪命也。昔秦據殽函以制六合。自以德高三皇。功兼五帝。欲號諡至萬葉。而二世顛覆。願為黔首。由枝幹既杌。本實先拔也。蓋聖王之御世也。克明俊德。庸勳親親。俊乂在官則功業可隆。親親顯用則安危同憂。深根固本。竝為幹翼。雖歷盛衰。內外有輔。昔成王幼沖。未能莅政。周呂召畢。竝在左右。今既無衛侯康叔之監。分陝所任。又非旦奭。東宮未建。天下無副。願陛下留心關塞。永保無極。則海內幸甚。《魏志‧高堂隆傳》。


《諫太子田獵夜還》


王公設險以固其國。都城禁衛用戒不虞。大雅云。宗子維城。無俾城壞。又曰猶之未遠。是用大諫。若逸于遊田。晨出昏歸。以一日從禽之娛。而忘無垠之釁。愚竊惑之。《魏志‧高堂隆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