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卷五十九



《諸葛亮(二)》


《答關羽書》


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翼)〔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三國志》卷三十六《蜀志關羽傳》。


《又與孫權書》


所送白眊薄少,重見辭謝,益以增慚。○《太平御覽》卷三百四十一。


《與兄瑾言子喬書》


喬本當還成都,今諸將子弟皆得傳運思惟,宜同榮辱。今使喬督五六百兵,與諸子弟傳於谷中。○《蜀志‧本傳》裴松之注。
兄嫌白帝兵非精練。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眊,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當復部分江州兵以廣益之。○《太平御覽》卷三百四十一。
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岸)〔崖〕以北閣道。緣谷一百餘里,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桂)〔柱〕於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彊也。○《水經注》卷二十七《沔水》注。
頃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橋閣悉壞。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緣崖與伯苗相聞而已。○同前。
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重,谿水縱橫,難用行軍。昔(𨙀)〔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人〕。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水經注》卷十七《渭水》注。
(感)〔殷〕德嗣秀才,今之僑肸者也。○《太平御覽》卷一千。
孝起忠純之性,老而益篤,及其贊述東西,歡樂和合,有可貴者。○《三國志》卷三十九《蜀志‧陳震傳》。
既受東朝厚遇,依依於子弟。又子喬良器,為之惻愴。見其所(吳)〔與〕亮器物,感用流涕。○《三國志》卷五十一《吳志‧孫翊傳》。
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蜀志》本傳。


《答司馬懿書》


使杜子緒宣意於公威也。○《三國志》卷十五《魏志溫恢傳》裴注引《魏略》。


《與陸遜書》


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令)〔今〕使典主糧穀,糧穀軍之要最,僕雖在遠,竊用不安。足下特為啟至尊〔轉〕之。○《三國志》卷六十四《吳志‧諸葛恪傳》裴注引《江表傳》。


《與杜微書》


服聞德行,饑渴歷時,清濁異流,無緣咨覯。王元泰、李伯仁、王文儀、楊季休、丁君幹、李永南兄弟、文仲寶等,每歎高志,未見如舊。猥以空虛,統領貴州,德薄任重,慘〔慘〕憂慮。朝廷主公今年始十(人)〔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漢室,欲與君因天順民,輔此明主,以隆季興之功,著勳於竹帛也。以謂賢愚不相為謀,故自割絕,守勞而已,不圖自屈也。○《三國志》卷四十二《蜀志‧杜微傳》。


《答杜微書》


曹丕纂弒,自立為帝,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欲與群賢因其邪偽,以正(其)〔道〕滅之。怪君未有相誨,便欲求還於山野。丕又大興勞役,以向吳、楚。今因丕多務,且以閉境勤農,育養民物,並治(田)〔甲〕兵,以待其挫,然後伐之,可使兵不戰民不勞而天下定也。君但當以德輔時耳,不責君軍事,何為汲汲欲求去乎!○同前。


《與孟達書》


往年南征,歲(未及)〔末乃〕還,適與李鴻會於漢陽,承知消息,嘅然永嘆,以存足下平素之志,豈徒(託空)〔空託〕名榮,貴為(華)〔乖〕離乎!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帝待士之義。又鴻道王沖造作虛語,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沖說。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三國志》卷四十一《蜀志‧費詩傳》。


《答李嚴書》


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耶!○《三國志》卷四十《蜀志‧李嚴傳》裴注引《諸葛亮集》。


《與張裔書》


君昔在(柏)〔陌〕下,營壞,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後流迸南海,相為悲(難)〔歎〕,寢不安席;及其來還,委付大任,同獎王室,(吾)自以為與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舉讎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猶不相(許)〔謝〕也,況吾但委意於元儉,而君不能忍耶?○《三國志》卷四十一《蜀志‧楊洪傳》。


《與張裔蔣琬書》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三國志》卷四十四《蜀志‧姜維傳》。


《與蔣琬董允書》


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吾以為鱗甲者〔但〕不當犯之耳,不圖復有蘇、張之事出於不意。可使孝起知之。○《三國志》卷三十九《蜀志‧陳震傳》。
《與步騭書》


《與步騭書》


僕前軍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馬(家)〔冢〕在武功東十餘里,有高勢,攻之不便,是以留耳。○《水經注》卷十八《渭水》注。


《師徒遠涉帖》


師徒遠涉,道里甚艱,自及褒、斜,幸皆無恙,使還,馳此,不復旦。○《太平御覽》。
《稱姚冑教》


《稱姚冑教》


忠益者莫大於進人,進人者各務其所尚;今姚掾並存剛柔,以廣文武之用,可謂博雅矣,願諸掾各希此事,以屬其望。○《三國志》卷四十五《蜀志‧楊戲傳》注引。


《誡外生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忽田仲)〔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不)〔若〕志不彊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太平御覽》卷四百五十九。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欲)〔須〕靜也,才(欲)〔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太平御覽》卷四百五十九。
夫酒之設,合禮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殫,賓有餘(豪)〔倦〕,可以至醉,無致於亂。○《太平御覽》卷四百九十七。


《論交》


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葉,能貫四時而不衰,歷險夷而益固。○《太平御覽》卷四百六引《要覽》。


《正議》


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魏不審(戒)〔鑒〕,今次之矣;免身為幸,刑在子孫。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齒,承偽指而進書,有若崇、竦稱莽之功,亦將偪於元禍苟免者耶!昔世祖之創跡舊基,奮羸卒數千,摧莽彊旅四十餘萬於昆陽之郊。夫據道討淫,不在眾寡。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方)〔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繼之以纂。縱使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說,奉進驩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又《軍誡》曰:「萬人必死,橫行天下。」昔軒轅氏整卒數萬,制四方,定(四海)〔海內〕,況以數十萬之師,據正道而臨有罪,有可得而(千)〔干〕擬者哉!○《蜀志》本傳裴注引《諸葛亮集》。


《算計》


〔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游戶者,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通典》一百四十八。《御覽》二百九十九。
今上縣之戰,更在賊門,戰地平如案。○《書鈔》一百五十七。


《兵要》


枝葉強大,比居同勢,各結朋黨,競進憸人,有此不去,是謂敗徵。○同前。
人之忠也,猶魚之有淵,魚失水則死,人失忠則凶。故良將守之,志立而名揚。○《太平御覽》卷二百七十三。
不愛尺璧而愛寸陰者,時難遭而易失也。故良將之趨時也,衣不解帶,足不躡地。○同前。
責之而不驕,委之而不專,扶之而不隱,免之而不懼,故良將之動也,猶璧之不朽。○同前。
良將之為政也,使人擇之,不自舉;使法量功,不自度。故能者不可蔽,〔不能者〕不可飾,妄譽者不能進也。○同前。
軍已近敵,羅落常平明以先發,絕軍前十里內,各案左右下道,亦十里之內。數里之外,五人為部,人持一白幡,登高外向,明看隱蔽之處。軍至,轉尋高而前。第一見賊,轉語後第二,第一詣主者,白之。凡候見賊百人以下,但舉幡指;百人以上,便舉幡大呼。主者遣疾馬往視察之。○《太平御覽》卷三百三十一。
凡軍行營壘,先使腹心及鄉導前覘審知,各令候吏先行,定得營(也)〔地〕,壁立軍分數,立四表候視,然後移營。又先使候騎前行,持五色旂,見溝坑揭黃,衢路揭白,水澗揭黑,林藪揭青,野火揭赤,以本鼓應之。立旗鼓,令相聞見。若渡水踰山,深邃林藪,精(饒)〔驍〕勇騎投搜數里無聲,四周絕跡。高山樹頂,令人遠視,精兵四向要處防禦。然後分兵前後,以為鎮拓,乃令輜重老小,次步後馬,切在整肅,防敵至,人馬無聲,不失行列。險地邪徑,亦以部曲鱗次,或須環(過)〔迴〕旋轉,以後為前,以左為右,行則魚貫,立則雁行。到前止處,游騎精銳,四向散列而立,各依本方下營。一人一步,隨師多少,咸表十二辰,豎立旗,長二丈八尺,(密)〔審〕子午卯酉地,勿令邪僻,以朱雀旂豎午地,白虎旂豎酉地,玄武旂豎子地,青龍旂登卯地,招搖旂豎中央。其樵牧飲食,不得出表外也。○《太平御覽》卷三百三十一。


《兵法》


山陵之戰,不仰其高,水上之戰,不逆其流,草上之戰,不涉其深,平地之戰,不逆其虛,此兵之利也,故戰鬭之利,唯氣其形也。
〔軍有七禁,一曰輕,二曰慢,三曰盜,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亂,七曰誤,此治軍之禁也。若朝會不到,聞鼓不行,乘寬自留,迴避務止,初近而後遠,喚名而不應,軍甲不具,兵器不備,此謂輕軍。有此者斬之受令不傳,傳之不審,以惑吏士,金鼓不聞,旌旗不覩,此謂慢軍。有此者斬之食不廩糧,軍不部兵,賦賜不均,阿私所親,取非其物,借貸不還,奪人頭首,以獲功名,此謂盜軍。有此者斬之若變易姓名,衣服不鮮,金鼓不具,兵刃不磨,器仗不堅,矢不著羽,弓弩無絃,主者吏士,法令不從,此謂欺軍。有此者斬之聞鼓不行,叩金不止,按旗不伏,舉旗不起,指麾不隨,避前在後,縱發亂行,折兵弩之勢,卻退不鬭,或左或右,扶傷舉死,因託歸還,此謂背軍。有此者斬之出軍行將,士卒爭先,紛紛擾擾,軍騎相連,咽塞道路,後不得前,呼喚諠譁,無所聽聞,失行亂次,兵刃中傷,長將不理,上下縱橫;此謂亂軍。有此者斬之屯營所止,問其鄉里,親近相隨,共食相保,呼召不得,越入他位,干誤次第,不可呵止,度營出入,不由門戶,不自啟白,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飲食,阿私所受,大言驚語,疑惑吏士,此謂誤軍。有此者斬之〕


《作木牛流馬法》


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股)〔腳〕四足,頭入頷中,舌著於(度)〔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牛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古)〔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鞦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牛不飲食)。流馬尺寸之數,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一寸。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後(細)〔軸〕孔去前杠(孔)分墨一尺五分,大小與前同。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後同)〔同。後〕杠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後載剋去後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長一尺八寸,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後杠與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從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前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長四寸,徑面四寸三分。孔徑中三腳杠,長二尺一寸,廣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蜀志‧本傳》裴注引《諸葛亮集》。
《黃陵廟(可)〔記〕》


《黃陵廟可記》


僕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勢不可卻,計事善之,於是情好日密,相拉總師。趨蜀道,履黃牛,因覩江山之勝,亂石排空,驚濤(宿)〔拍〕岸,斂巨石於江中,崔嵬巑岏,列作三峰,平治洚水,順之其道,非神扶助於禹,人力奚能致此耶?僕縱步環覽,乃見江左大山壁立,林麓峰(蠻)〔巒〕如畫,熟視於大江重復石壁間,有神像景見焉,鬢髮鬚眉,冠裳宛然,如采畫者。前豎一旌旗,右駐一黃犢,猶有董工開導之勢。古傳所載黃龍助禹開江治水,九載而功成,信不誣也。惜乎廟貌廢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開江,不事鑿斧,順濟舟航,當廟食茲土。僕復而興之,再建其廟號,目之(日)〔曰〕黃牛廟,以顯神功。


《陰符經序》


諸葛亮敘曰:所謂命者,性也。性能命通,故聖人尊之以天命,愚其人而智其聖,故曰,天機張而不死,地機弛而不生。觀乎《陰符》,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故聖人藏之於心,所以陶甄天地,聚散天下,而不見其跡者,天機也。故黃帝得之以登雲天,湯、武(男)〔得〕之以王天下,五霸得之以統諸侯。夫臣易而主難,不可以輕用。太公九十非不遇,蓋審其主焉。若使哲(上)〔士〕執而用之,立石為主,刻木為君,亦可以享天下。夫臣盡其心,而主反怖有之,不亦難乎?嗚乎!無賢君,則義士自死而不仕,莫若散志巖石,以養其命,待生於泰階。世人以夫子為不遇,以秦儀為得時。不然,志在立宇宙,安能馳心下走哉?丈夫所恥。嗚乎!後世英哲,審而用之。范蠡重而長,文種輕而亡,豈不為泄天機?天機泄者沈三劫,宜然。故聖人藏諸名山,傳之同好,隱之金匱,恐小人竊而弄之。


《司馬季主墓碑銘》


玄漠太寂,混合陰陽,天地交判,萬品滋彰。先生理著,分別柔剛,鬼神以觀,六度顯名。○《真誥》卷十四。


《南中紀功碑陰銘》


萬歲之後,勝我者過此。


《柘東城石刻》


碑即仆蠻,為漢奴,夷畏誓,常以右搘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