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陽王子房




與吳喜書


知統戎旅。已次近路。卿所在著名。今日何為立忠於彼邪。想便倒戈。共受河山之賞。《宋書‧吳喜傳》。


請建國學表


臣聞風化興於哲王。教訓表於至世。至說莫先講習。甚樂必寄朋來。古人成童入學。易子而教。尋師無遠。負糧忘艱。安親光國。莫不由此。若能出不由戶。則斯道莫從。是以明詔爰發。已成渙汗。學制既下。遠近遵承。臣之愚懷。少有未達。今惟新告始。盛業初基。天下改觀。有志景慕。而置生之制。取少停多。開不來之端。非一塗而已。臣以家推國。則知所聚不多。恐不足以宣大宋之風。弘濟濟之美。臣謂合選之家。雖制所未達。父兄欲其入學。理合開通。雖小違晨昏。所以大弘孝道。不知春秋。則所陷或大。故趙盾忠而書弒。許子孝而得辠。以斯為戒。可不懼哉。十五志學。誠有其文。若年降無幾。而深有志尚者。何必限以一格。而不許其進邪。楊烏豫玄。實在弱歲。五十學易。乃無大過。昔中朝助教。亦用二品。潁川陳載。已辟太保掾。而國子取為助教。即大尉準之弟。所貴在於得才。無繫於定品。教學不明。獎厲不著。今有職閑而學優者。可以本官領之。門地二品。宜以朝請。領助教既可以甄其名品。斯亦敦學之一隅。其二品才堪自依舊從事會。今生到有期。而學校未立。覆簣實望其速。回轍已淹其遲。事有似賖而宜急者。殆此之謂。古人重寸陰而賤尺璧。其道然也。《宋書‧苑泰傳》。


諫改錢法


流聞將禁私銅。以充官銅。民雖失器。終於獲直。國用不足。其利實多。臣愚意異。不寍寢默。臣聞治國若烹小鮮。拯敝莫若務本。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未有民貧而國富。本不足而未有餘者也。故囊漏貯中。識者不吝。反裘負薪。存毛實難。王者不言有無。諸侯不言多少。食祿之家。不與百姓爭利。故拔葵所以明治。織蒲謂之不仁。是以貴賤有章。職分無爽。今之所憂。在農民尚寡。倉廩未充。轉運無已。資食者眾。家無私積。難以禦荒耳。夫貨存貿易。不在少多。昔日之貴。今者之賤。彼此共之。其揆一也。但令官民均通。則無患不足。若使必資貨廣。以收國用者。則龜貝之屬。自古所行。尋銅之為器。在用也博矣。鍾律所通者遠。機衡所揆者大。夏鼎負圖。實冠眾瑞。晉鐸呈象。亦啟休徵。器有要用。則貴賤同資。物有適宜。則家國共急。今毀必資之器。而為無施之錢。於貨則功不補勞。在用則君民俱困。校之以實。損多益少。陛下勞謙終日。無倦庶務。以身率物。勤素成風。而頌聲不作。板渭不至者。良由基根未固。意在遠略。伏願思可久之道。除欲速之情。弘山海之納。擇芻牧之說。則嘉謀日陳。聖慮可廣。其亡存心。然後苞桑可繫。愚誠一至。用忘寢食。《宋書‧范泰傳》《南史》三十三。


表賀元正並陳旱災


元正改律。品物惟新。陛下藉日新以蓄德。仰乾元以履祚。吉祥集室。百福來庭。頃旱魃為虐。亢陽愆度。通川燥流。異井同蹋。老弱不堪遠汲。貧寡單於負水。租輸既重。賦稅無降。百姓怨咨。臣年過七十。未見此旱。陰陽并隔。則和氣不交。豈惟凶荒必生疾疫。其為憂虞不可備序。雩榮之典。以誠會事。巫祝常祈。罕能有感。上天之譴。不可不察。漢東海枉殺孝婦。亢旱三年。及祭其墓。澍雨立降。歲以有年。是以衛人伐邢。師興而雨。伏願陛下式遵遠猷。思隆高構。推忠恕之愛。矜冤枉之獄。遊心下民之瘼。厝思幽冥之紀。令謗木豎闕。諫鼓鳴朝。察芻牧之言。總統御之要。如此。則苞桑可繫。危幾無兆。斯而災害不消。未之有也。故夏禹引百姓之罪。殷湯甘萬方之過。太戊資桑穀以進德。宋景藉熒惑以脩善。斯皆因敗以轉成。往事之昭晰也。循未俗者難為風。就正路者易為雅。臣疾患日篤。夕不謀朝。會及歲慶。得一聞達。微誠少亮。無恨泉壤。永違聖顏。拜表悲咽。《宋書‧范泰傳》。


乞加贈廬陵王義真表


伏承廬陵王已復封爵。猶未加贈。陛下孝慈天至。友于過隆。伏揆聖心。已自有在。但司契以不唱為高。冕旒以因寄成用。臣雖言不足採。誠不亮時。但猥蒙先朝忘醜之眷。復沾廬陵矜顧之末。息晏委質。有兼常款。契闊戎陣。顛狽艱危。厚德無報。授令路絕。此老臣兼不能自已者也。杇謝越局。無所逃刑。《宋書‧范泰傳》元嘉二年徐羨之等猶秉重權復上表云云泰諸子禁之表竟不奏三年羨之等伏誅。


因旱蝗上表


陛下昧旦丕顯。求民之瘼。明斷庶獄。無倦政事。理出群心。澤謠民口。百姓翕然。皆自以為遇其時也。災變雖小。要有以致之。守宰之失。臣所不能究。上天之譴。臣所不敢誣。有蝗之處。縣官多課民捕之。無益於枯苗。有傷於殺害。臣聞桑穀時亡。無假斤斧。楚昭仁愛。不禜自瘳。卓茂去無知之蟲。宗均囚有異之處。蝗生有由。非所宜殺。石不能言。星不自隕。春秋之有。所宜詳察。禮。婦人有三從之義。而無自專之道。周書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女人被宥。由來上矣。謝晦婦女。猶在尚方。始貴後賤。物情之所甚苦。匹婦一室。亦能有所感激。臣於謝氏。不容有情。蒙國重恩。寢處思報。伏度聖心。已當有在。禮春夏教詩。無一而闕也。臣近侍坐。聞立學當在入年。陛下經略粗建。意存民食。入年則農功興。農功興則田里闢。入秋治庠序。入冬集遠生。二塗竝行。事不相害。夫事多以淹稽為戒。不遠為患。任臣學官竟無微績。徒墜天施。無情自處。臣之區區。不望目覩盛化。竊慕子囊城郢之心。庶免荀偃不瞑之恨。臣比陳愚見。便是都無可採。徒煩天聽。愧怍反側。《宋書‧范泰傳》元嘉三年秋旱蝗又上表。


旱災未已加以疾疫又上表


頃亢旱歷時。疾疫未已。方之常災。實為過差。古以為王澤不流之徵。陛下昧旦臨朝。無懈治道。躬自菲薄。勞心民庶。以理而言。不應致此。意以為上天之於賢君。正自殷懃無已。陛下同規禹湯。引百姓之過。言動於心。道敷自遠。桑穀生朝而殞。熒惑犯心而退。非唯消災弭患。乃所以大啟聖明。靈雨立降。百姓改瞻。應感之來。有同影響。陛下近當仰推天意。俯察人謀。升平之化。尚存舊典。顧思與不思。行與不行耳。大宋雖揖讓受終。未積有虞之道。先帝登遐之日。便是道消之初。至乃嗣主被殺。哲藩嬰禍。九服徘徊。有心喪氣。佐命託孤之臣。俄為戎首。天下蕩蕩。王道已淪。自非神英撥亂反正。則宗社非復宋有。革命之與隨時。其義尤大。是以古今異用。循方必壅。大道隱於小成。欲速成或未必達。深根固蔕之術。未洽於愚心。是用猖狂妄作。而不能緘默者也。臣既頑且鄙。不達治宜。加之以篤疾。重之以惛耄。言或非言。而復不能無言。陛下錄其一毫之誠。則臣不知厝身之所。《宋書‧范泰傳》。


論沙門踞食表


臣言。陛下體達佛理。將究其致。遠必遐期。研精入微。但恨起予非昔。對揚未易。臣少信大法。積習善性。頗聞餘論。髣髴玄宗。往者侍坐。過蒙眷誘。意猥詞訥。不能有所運通。此之為恨。畢世無已。臣近難慧義踞食。蓋區區樂同之意。不敢求長於人。側餐下風。已達天聽。臣請此事自一國偏法。非經通永制。外國風俗不同。言論亦異。聖人不變其言。何獨苦改其用。言宣意。意達言忘。儀以存敬。敬立形廢。是以聖人因事制誡。隨俗變法。達道乃可無律。思夫其防彌繁。用捨有時。通塞惟理。膠柱守株。不以疏乎。今之沙門。匠乏善誘。道無長壹。各信所見。尟能虛受。乃至競異於一堂之間。不和於時雍之世。臣竊恥之。況於異臣者乎。司徒弘達。悟有理中。不以臣言為非。今之令望。信道未篤。意無前定。以兩順為美。不斷為大。俟此而制。河可清矣。慧嚴道生。本自不企。慧觀似悔始位。伏度聖心。已當有在。今不望明詔孤發。但令聖旨粗達宰相。則下觀而化孰曰不允。皇風方當遠畼。文軌將就大同。小異雖微。漸不可長。青青不伐。將尋斧柯。故宜自邇及遠。令無思不服。江左中興。高座來遊。愛樂華夏。不言此制。釋公信道最篤。不苦其節。思而不改。容有其旨。羅什卓犖不羈。不可測。落髮而不偏踞。如復可尋。禪師初至。詣闕求通。欲以故床入踞。理不可開。故不許其進。後東安眾集。果不偏食。此即先朝舊事。臣所親見者也。謹啟。《弘明集》十二。
臣言。陛下近遊祗洹。臣固請碑讚。如憶髣髴有許。法駕既遊。臣輒仰刊碑上曰。皇帝讚。止此三字而已。專輒之罪。思臣所甘。至於記福冥中。未知攸濟。若賜臣筆數字。臣且不朽。以之弘獎風尚。有益而無損。萬機脫有未暇。聖旨自可笑授之。左史侍衛之臣。寍無自效之心。裨諶世叔。何遠之有。可不勞聖慮。亦冕旒之意也。臣事久謝。生塗已盡。區區在心。唯來世而已。臣受恩深重。祿賜有餘。自度終無報於聖世已矣。蓋首竝結草之誠。願陛下哀而弗責。臣言。同上。
臣言。奉被明詔。悚懼屏營。管穴偏見。不足陳聞。直以事已上達。不寍寢默。今敕又令更求其中。是用猖狂。復申本懷。臣謂理之所在。幸可不以文害意。五帝不相襲禮。三王不沿其樂。革命隨時。其義竝大。莊周以古今譬舟車。孟軻以專信書不如無書。是故證羊非直。聞斯兩用。大道之行。天下為家。臣之區區。一堂之同。而況異俗偏制本非中庸之教。生義觀得蒙弘接。聖旨脫有下問。望其依理上酬。不敢以多自助。取長於人。慧觀荅臣。都無理據。唯褎臣。以過言。貶臣以干非。推此疑其必悔。未便有反善怙辭。臣弘亦謂為然。慧義弘陣已崩。走伏路絕。恃此為救。難乎自免。況復司契在上。遁辭知窮。臣近難慧觀。輒復上呈如左。臣以愚鄙。將智而耄。豈惟言之不中。深懼不覺其惛。侍衛之臣。實時之望。既不能矜臣此意。又不能誨臣不逮。此皆臣自招之自咎而已。伏願陛下錄其一往之至。不以知。拙為罪。復敦冒昧干穢。竊時古典。不加刑之耳。同上。


上封事極諫少帝


伏聞陛下時在後園。頗習武備。鼓鞞在宮。聲聞於外。黷武掖庭之內。諠譁省闥之閒。不聞將帥之臣。統御之主。非徒不足以威四夷。秪生遠近之怪。近者東寇紛擾。皆欲伺國瑕隙。今之吳會。寍過二關河。根本既搖。於何不有。如水旱成災。役夫不息。無寇而戒。為貴漸多。河南非復國有。羯虜難以理期。此臣所以用忘寢食。而干非其位者也。陛下踐祚。委政宰臣。實同高宗諒闇之美。而更親狎小人。不免近習。懼非社稷至計。經世之道。王言如絲。其出如綸。下觀而化。疾於影響。伏願下思弘古道。式遵遺訓。從理無滯。任賢勿疑。如此。則天下歸德。宗社惟永。詩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天高聽卑。無幽不察。興衰在人。成敗易曉。未有政治在於上。而人亂於下者也。臣蒙先朝過遇。陛下殊私。實欲盡心竭誠。少報萬分。而惛耄已及。百疾互生。便為永違聖顏。無復自盡之路。貪及視息。陳其狂瞽。陛下若能哀其所請。留心覽察。則臣夕殞於地。無恨九泉。《宋書‧范泰傳》。


殷祭議


今雖既祔之後得以烝嘗。而無殷祭之禮。有喪薦廢。吉祭。祭新生於寢。今不設別寢。既祔遂祭於廟。故四時烝嘗。以奇追遠之思。三年一禘。以習昭穆之序。義本各異。三年喪畢。則合食太祖。過時而殷。無取於限三十月也。降安之祕。以喪而廢矣。《通典》四十九義熙三年。


臨川王道規嗣議


公之友愛。即心過厚。禮無二嗣。宜還本屬。《宋書‧范泰傳》初司徒道規無子養太祖及薨以兄道憐次子義慶為嗣高祖以道規素愛太祖又令居重道規追封南郡公應以先華容縣公賜太祖泰議從之。


與謝侍中書


卿常言如何。歷觀高士。類多有情。吾亦許卿以同。何緬邈之過。便是未孤了幽關也。吾猶存舊情。東望慨然。便是有不馳處也。見熾公阡陌。如卿問。栖僧於山。誠是美事。屢改驟遷。未為快也。杖策之郡。斯則善也。祗洹中轉有奇趣。福業深緣。森兮滿目。見形者。所不能傳。聞言而悟。亦難其人。辭煩而已。於此絕筆。范泰敬謂祗洹塔內讚。因熾公相示。可少留意省之。并同子與人歌而善。《廣弘明集》十六。


與司徒王弘諸公書論道人踞食


范泰敬白公卿諸賢。今之沙門。坐有二法。昔之祗洹。似當不然。據今外國。言語不同。用舍亦異。聖人隨俗制法。因方弘教。尚不變其言。何必苦同其制。但一國不宜有二。一堂寍可不同。而今各信偏見。自是非彼。不尋制作之意。惟此雷同為美。鎮之無主。遂至於此。無虛於受人。有同於必執。不求魚兔之實。競攻筌蹏之末。此風不革。難乎取道。樹王六年。以致正覺。始明玄宗。自敷高座。皆結跌趺坐。不偏踞也。坐禪取定。義不夷俟。據之食美。在乎食不求鮑。此皆一國偏法。非天下通制。亦由寒鄉無絺綌之禮。日南絕氈裘之律。不可見大禹解裳之初。便謂無復章甫。請各一兩捨。以付折衷君子。范泰區區。正望今集一食之同。過此已往。未之或知。禮以知貴。僧法尚同。今升齋堂。對聖像。堂如神在像中。四雙八輩。義無云異。自矜之情。寍可試暫不我釋。公往在襄陽。偏法已來。思而不變。當有其旨。是以投錫乘車。義存同眾。近禪道場天會。亦方其坐。豈非存大略小。禮不兼舉故邪。方坐無時。而偏踞有時。自方以恆適異為難。嘗變取同為異。且主人降已敬賓。有自來矣。更諮義公。了不見酬。是以敬白同異。以求厥中。願惠咳嚏之餘。以蔽怯弱之情。《弘明集》。


荅釋慧義書


前論已包此通。上人意強氣猛。弗之尋耳。戒以防非。無非何戒。故愚惑之夫。其戒隨俗變律。華夏本不偏企。則聚骨交脛之律。故可得而略。手食之戒。無用匙筯之文。何重偏坐而輕手食。律不得手近女人。尋復許親溺可援。是為凡夫之疑。果足以改聖人之律。益知二百五十。非自然定法。如此。則固守不為全得。師心未足多怪。夏五闕文。固守不為疑。明慎所見苟了。何得顧眾而動。企之為義意在宜進。欲速則事不得行。端坐則不安其居。時有踞慠之夫。故非禮法所許。一堂兩志。上人之同。泯焉莫逆。弟子之和。孑然單獨。何敢當五十大陣。是用畏敵而默。庶乎上善之救。《弘明集》。


與竺道生釋慧觀書論踞食


外國風俗。還自不同。提婆始來。義觀之徒。莫不沐浴鑽仰。此蓋小乘法耳。便謂理之所極。謂無生方等之經皆是魔書。提婆未後說經。乃不登高座。法顯後至。泥洹始唱。便謂常住之言。眾理之最。般若宗極。皆出其下。以此推之。便是無主於內。有聞輒變。譬之於射。後破奪先。則知國之律非定法也。偏坐之家。無時而正。高座說法。亦復企踞。外國食多用手。戒無匙筯。慧義之徒。知而不改。至於偏坐。永為不慚。固自為矛盾。其誰能解。弟子意常謂與人同失。賢於自代其是。推心樂同。非敢許以求直。今之奉法白衣。決不可作外國被服。沙門何必苦守偏俗。《弘明集》。


鸞鳥詩序


昔。罽賓王結罝峻祁之山。獲一鸞鳥。王甚愛之。欲其鳴而不能致也。乃飾以金樊。饗以珍羞。對之愈戚。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懸鏡以映之。王從其言。鸞覩形感契。慨然悲鳴。哀響中宵。一奮而絕。嗟乎茲禽。何情之深。昔鍾子破琴於伯牙。匠石韜斤於郢人。蓋悲妙賞之不存。慨神質於當年耳。矧乃一舉而殞其身者哉。悲夫。《北堂書鈔》一百三十六。《蓺文類聚》九十。《御覽》九百十六。


張長公贊


長公秉心。獨逸世表。量物難同。審已彌了。情雖高邃。迹無抗矯。靡當夷惠。孰識多少。《蓺文類聚》三十六。


高鳳贊


遐哉玄古。邈矣皇羲。自茲已降。顯默參差。智為世駭。才為物奇。迹出無泯。潛躍俱馳。曖曖若人。孰測其為。戢曜幽壑。採真重崖。沖情莫亮。汗迹示疵。輕俗無際。肆志莫羈。《蓺文類聚》三十六。


吳季子札贊


延州高遠。棄國師誠。優遊大邑。觀風上京。仁懷邦壤。道畼聖明。鑒徹昔代。樂察未形。嬴博遠死。解劍在生。夫子戾止。爰詔作名。《蓺文類聚》三十六。


佛贊


精粗事阻。始未理通。捨事就理。即朗祛蒙。惟此靈覺。因心則崇。四等極物。六度在躬。明發儲寢。孰是化初。夕滅雙樹。豈還本無。渺渺遠神。遙遙安和。願言來期。免茲淪湑。《宏明集》十六。


為宋公祭嵩山文


劉裕敬薦中獄之靈。惟嶽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代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歸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甿。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抑亦冥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珪璧云乎。深誠攸託。《初學記》五。


探時旨上言


臣歷觀前史二漢故事。諸蕃王政以訞詛幸災。便正大逆之罰。況義康奸心舋迹。彰著遐邇。而至今無恙。臣竊惑焉。且大梗常存。將重階亂。骨肉之際。人所難言。臣受恩深重。故冒犯披露。《宋書‧范曄傳》。


作彭城王義康與徐湛之書宣示同黨


吾凡人短才。生長富貴。任情用已。有過不聞。與物無恆。喜怒違實。致使小人多怨。士類不歸。禍敗已成。猶不覺悟。退加尋省。方知自招。刻肌刻骨。何所復補。然至盡心奉上。誠貫幽顯。拳拳謹慎。惟恐不及。乃可恃寵驕盈。實不敢故為欺罔也。豈苞藏逆心。以招灰滅。所以推誠自信。不復防護異同。率意信心。不顧萬物議論。遂致議巧潛構。眾惡歸集。甲奸險好利。負吾事深。乙凶不齒。扇長無賴。丙丁趨走小子。唯知諂進。伺求長短。共造虛說。致令禍陷骨肉誅戮無辜。凡在過釁。竟有何徵。而刑罰所加。同之元惡。傷和枉理。感徹天地。吾雖幽逼日苦。命在漏刻。義慨之士。時有音信。每知天文人事。及外閒物情。土崩瓦解。必在朝夕。是為釁起群賢。濫延國家。夙夜憤踊。心腹交戰。朝之君子。及士庶白黑。懷義秉理者。寍可不識時運之會。而坐待橫流邪。除君側之惡。非唯一代。況此等狂亂辠骫。終古所無。加之翦戮。易於摧朽邪。可以吾意宣示眾賢。若能同心奮發。族裂逆黨。豈非功均刱業。重造宋室乎。但兵凶戰危。或致侵濫。若有一豪犯順。誅及九族。處分之要。委之群賢。皆當謹奉朝廷。動止聞啟。往日嫌怨。一時豁然。然後吾當謝辠北闕。就戮有司。苟安社稷。瞑目無恨。勉之勉之。《宋書‧范曄傳》。


獄中與諸甥姪書以自序


吾狂釁覆滅。豈復可言。汝等皆當以辠人棄之。然平生行己在懷。猶應可尋。至於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吾少懶學問。晚成人。年三十許。政始有向耳。自爾以來。轉為心化。雖老將至者。亦當未已也。往往有微解言。乃不能自盡為性不。尋注書。心氣惡小。苦思便憒悶。口機又不調利。以此無談功。至於所通解處。皆自得之於胸懷耳。文章轉進。但才少思難。所以每於操筆其所成篇。殆無全稱者。常恥作文士。文患其事盡於形。情急於藻。義牽其旨。韻移其意。雖時有能者。大較多不免此累。政可類工巧圖繢。竟無得也。常謂情志所託。故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然後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此中情性旨趣。千條百品。屈曲有成理。自謂頗識其數。嘗為人言。多不能賞。意或異故也。性別宮商。識清濁。斯自然也。觀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處。縱有會此者。不必從根本中來。言之皆有實證。非為空談。年少中謝謝莊有其分。手筆差易。文不拘韻也。吾思乃無定方。特能濟難適輕重。所稟之分。猶當未盡。但多公家之言。少於事外遠致。以此為恨。亦由無意於文名故也。本未關史書政。恆覺其不可解耳。既造後漢。轉得統緒。詳觀古今箸述及評論。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無例。不可甲乙辨。後贊於理。近無所得。唯志可推耳。博贍可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雜傳論。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約其詞句。至於循吏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減過秦篇。嘗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徧作諸志前漢所有著。悉今備。雖事不必多。且使見文得盡。又欲因事就卷內發論。以正一代得失。意復未果。贊。自是吾文之傑思。殆無一字空設。奇變不窮。同含異體。乃自不知所以稱之。此書行故應有賞音者。紀傳例。為舉其大略耳。諸細意甚多。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盡之。多貴古賤今。所以稱情狂言耳。吾於音樂。聽功不及自揮。但所精非雅聲為可恨。然至於一絕處。亦復何異邪。其中體趣。言之不盡。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雖少許處。而旨態無極。亦嘗以授人。士庶中未有一豪似者。此永不傳矣。吾書雖小小有意。筆勢不快。餘竟不成就。每愧此名。《宋書‧范曄傳》又略見《御覽》五百八十五。


雙鶴詩序


客有寄余雙鶴者。其一揚翰皎潔。響逸九皋。其一翅折志衰。自視缺然。余因歎玩之。遂為之詩。《蓺文類聚》九十。


和香方序


麝本多忌。過分必害。沈實易和。盈斤無傷。零藿虛燥。詹唐黏溼。甘松蘇合。安息鬱金。柰多和羅之屬。竝被珍於外國。無取於中土。又棗膏昏鈍。甲煎淺俗。非惟無助於馨烈。乃當彌增於尤疾也。《宋書‧范曄傳》此序所言悉以比類朝士麝本多忌比庾炳之零藿虛燥比何尚之詹康黏溼比沈演之棗膏昏鈍比羊玄保甲煎淺俗比徐湛之甘松蘇合比慧林道人沈實易和以自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