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爰




藉田賦


衍參途之廣闢。眇道路之悠遠。增華畢之未驚。渺同方其已反。《初學記》十四。
隱千軫以風行。闐萬轡而霧轉。白日麗晷乎桑野。大駕稅幸乎疆甽。同上。


議國史限斷表


臣聞虞史炳圖。原光被之美。夏載昭策。先隨山之勤。天飛雖王德所至。終陟固有資田。躍神宗始於俾乂。上日兆於納揆。其在殷頌。長發玄王。受命作周。寔唯雝伯。考行之盛則振。古之弘軌。降逮二漢。亦同茲義。基帝刱乎豐郊。紹祚本於昆邑。魏以武命國志。晉以宣啟陽秋。明黃初非更姓之本。太始為造物之末。又近代之令準。式遠之鴻規。典謀緬邈。紀傳成準。善惡具書。成敗畢記。然餘分紫色。滔天泯夏。親所芟夷。而不序於始傳。涉聖卓紹。煙起雲騰。非所誅滅。而顯冠乎首述。豈不以事先歸之前錄。功偕著之後撰。伏惟皇宋承金行之澆季。鍾經綸之屯極。擁玄光以鳳翔。秉神符而龍舉。劋定鯨鯢。天人佇屬。晉祿數終。上帝臨宋。便應奄膺紘寓。對越神工。而恭服勤於三分。讓德邁於不嗣。其為巍巍蕩蕩。赫赫明明。歷觀逖聞。莫或斯等。宜依銜書改文。登舟變號。起元義熙。為王業之始。載序宣力。為功臣之斷。其偽玄篡竊。同於新莽。雖靈武克殄。自詳之晉錄。及犯命干紀。受戮霸朝。雖揖禪之前。皆著之宋策。國典體大。方垂不朽。請外詳議。伏須遵承。《宋書‧徐爰傳》先是元嘉中何承天草創國史世祖初又使山謙之蘇實生踵成之六年以爰終其業因上表於是內外同爰議。


皇子出後告廟議


國之大事。必告祖禰。皇子出嗣。不得謂小。昔第五皇子承統廬陵。備告七廟。《宋書‧禮志》四。孝建三年五月兼右丞殿中郎徐爰議。


鑄四銖錢議


貴貨利民。載自五政。開鑄流圜。法成九府。民富國實。教立化光。及時移俗易。則通變適用。是以周漢俶遷。隨世輕重。降及後代。財豐用足。因條前寶。無復改刱。年歷既遠。喪亂屢經。堙焚翦毀。日月銷減。貨薄民貧。公私俱困。不有革造。將至大乏。謂應式遵古典。收銅繕鑄。納贖刊刑。箸在往策。今宜以銅贖刑。隨罰為品。《宋書‧頻竣傳》孝建三年。


防禦索虜議


詔旨虜犯邊塞。水陸遼遠。孤城危棘。復不可置。臣以戎虜猖狂。狡焉滋廣。列卒擬侯。伺覘閒隙。不勞大舉。終莫永寍。然連於千里。費固巨萬。而中興造創。資儲未積。是以齊斧徘徊。朔氣稽埽。今皇運洪休。靈威遐懾。蠢爾遺燼。懼在誅翦。思肆蜂蠆。以表有餘。雖不敢深入濟沛。或能草竊邊塞。羽林鞭長。太倉遙阻。救援之日。勢不相及。且當使緣諸戍。練卒嚴城。凡諸督統。聚糧蓄田。籌計資力。足相抗擬。小鎮告警。大督電赴。塢壁邀斷。州郡犄角。儻有自送。可使匹馬不反。詔旨胡騎倏忽。抄暴無漸。出耕見虜。野粒資寇。比及少年。軍實無擬。江東根本。不可俱竭。宜立何方。可以相贍。臣以為方鎮所資。實宜且田且守。若使堅壁而春墾輟耕。清野而秋登莫擬私無生業。公成虛罄。遠引根本。二三非宜。救之之術。唯在盡力防衛。來必拒戰。去則邀躡。據險保隘。易為首尾。胡馬既退。則民豐廩實。比及三載。可以長驅。詔旨賊之所向。本無前謀。兵之所進。亦無定所。比歲戎戍。倉庫多虛。先事聚眾。則消費糧粟。敵至倉卒。又無以相應。臣以為推鋒前討。大須資力。據本應末。不俟多眾。今寇無傾國。豕突列城。勢足脣齒。養卒得勇。所任得才。臨事而懼。應機無失。豈煩空聚兵眾。以待未然。詔旨什狄貪婪。唯利是規。不挫凶圖。姦志歲結。臣以為不擊則必侵掠。侵掠不已。則民失農桑。農桑不收。則不戍不立。為立之方擊之為要。詔旨若令邊地歲驚。公私失業。經費困於遙輸。遠圖決無遂事。寢獘贊略。逆應有方。臣以為威虜之方。在於積粟塞下。若使邊民失業。列鎮寡儲。非唯無以遠圖。亦不能制其侵抄。今當使小戍制其始寇。大鎮赴其入境。一被毒手。便自吹齏鳥逝矣。《宋書‧徐爰傳》孝建三年。


皇子出後告廟臨軒議


營陽繼體皇基。身亡封絕。恩詔追封。錫以一城。既始啟建茅土。故宜臨軒告廟。今歆繼後南豐。彼此俱為列國。長沙南豐。自應各告其祖。豈關太廟。事非始封。不合臨軒。《宋書‧禮志》四大明元年六月詔以前太子步兵校尉祗男歆紹南豐王朗有司奏繼體不告廟臨軒殿中郎徐爰議。


郊祀遇雨議


郊禮用辛。有礙遷日。禮官祠曹。攷詳已備。何偃據禮不應重告。愚情所同。尋告郊剋辰。於今宜改告事而已。次辛十日。居然展齋。養牲在滌。無緣三月。謂毛血告牷之後。雖有事礙。便應有司行事。不容遷郊。《宋書‧禮志》三。大明二年正月右丞徐爰議。又見《通典》四十二。


郊兆議


郊祀之位。遠古蔑聞。禮記燔柴於太壇。祭天也。兆於南郊。就陽位也。漢初甘泉河東。禋埋易位。終亦徙於長安南北。光武紹祚。定二郊洛陽南北。晉氏過江。悉在北。及郊兆之議。紛然不一。又南出道狹。未議開闡。遂於東南已地。創立丘壇。皇宋受命。因而弗改。且居民之中。非邑外之謂。今聖圖重造。舊章畢新。南驛開塗。陽路脩遠。謂宜移郊正午。以定天位。《宋書‧禮志》一。《通典》四十二大明三年九月。


安陸國廟祭議


案禮慈母妾母不代祭。鄭玄注。以其非正。故傳曰。子祭孫止。又云為慈母後者。為祖庶母可也。注稱緣為慈母後之義。父妾無子。亦可命己庶子為之後也。考尋斯義。父母妾之祭。不必唯子。江夏宣王太子。體自元宰。道戚之胤。遭時不幸。聖上矜悼。降出皇愛。嗣承徽緒。光啟大蕃。屬國為祖。始王夫人載育明懿。則一國之正。上無所厭。哀敬得申。既未獲祔享江夏。又不從祭安陸。即事求情。愚以為宜依祖母有為後之義。謂合列祀於廟。《宋書‧禮志》四。大明四年有司奏安陸國土雖建而奠酹之所未及營立四時薦饗故祔江夏之廟宣王所生夫人當應祠不右丞徐爰議。


陳留國立世子議


禮厚大宗。以其不可乏祀。諸侯代及。春秋成義。處嗣承家傳爵。身為國王。雖薨沒無子。猶列昭穆。立後之日。便應即纂國統。於時既無承繼。處秀以次襲紹。處嗣既列廟饗。故自與代數而遷。豈容蒸嘗無闕。橫取他子為嗣。為人胤嗣。又應恭祀先父。案禮公子不得禰諸侯。處嗣無緣降廟就寢。銑亦不得援祭先王。徵禮攷事。處嗣不應立後。銑本長息。宜還為處秀代子。《通典》九十三。大明四年九月有司奏陳留王曹處嗣薨以弟處秀襲後秀又薨今依例應拜代子未詳應以秀長子銑為代子為應立次子鍇大學博士王溫之江長議竝謂應以銑為王嗣太常丞陸澄議為立鍇右丞徐爰謂云云詔如爰議。《宋書‧禮志》二有刪節諸處字皆作虔秀作季。


為太子妃服議


宮人從服者若二。御器臨。應著縗。時從服者悉著縗。非其日。如常儀。太子既有妃朞服。召見之日。還著公服。若至尊非器臨日。幸東宮。太子見亦如之。宮臣見至尊。皆著朱衣。《宋書‧禮志》二。《通典》八十二。大明五年有司奏右丞徐爰參議。


皇太子妃喪議


皇太子妃雖未山塋。臨軒拜官。舊不為礙。梓棺在殯。應懸而不作。祔後三御樂。宜使學官擬禮上。《宋書‧禮志》二。《通典》八十二。大明五年閏月。


又議


皇太子期服內。不合作樂及鼓吹。《宋書‧禮志》二。


太子妃喪不舉祭議


禮緦不祭。蓋惟通議。大夫以尊貴降絕。及其有服。不容復異。祭統云。君有故使人可者。謂於禮應祭。君不得齊。祭不可闕。故使臣下攝奉。不謂君不應祭。有司行事也。晉咸寍四年。景獻皇后崩。晉武帝伯母。宗廟廢一時之祀。雖名號尊崇。粗可依準。今太子妃。至尊正服大功。非有故之比。既未山塋。謂烝祠宜廢。尋蔚之等議。指歸不殊。闕烝為允。過卒哭祔廟。一依常典。《宋書‧禮志》四。大明五年十月右丞徐爰議。


宣貴妃立廟議


宣貴妃既加殊命。禮絕五宮。攷之古典。顯有成據。廟堂克構。宜選將作大匠。《宋書‧禮志》四。大明七年正月左丞徐爰議。又朏《宋書‧始平王鸞傳》大匠下有卿字。


宣貴妃祭議


禮有損益。古今異儀。春秋傳雖云卒哭而祔。祔而作主。時之諸侯皆禫終入廟。且麻衣縓緣。革服於元嘉。苫絰變除。申情於皇宋。況宣貴妃誕育叡蕃。葬加殊禮。靈筵廬位。皆主之哲聖。考宮刱祀。不復關之朝廷。謂禫除之後。宜親執奠爵之禮。若有故。三卿行事。貴妃上厭祖姑。下絕列國。無所應祔。《宋書‧禮志》四。《通典》四十七。大明七年三月左丞徐爰議。


晉陵王無後廟祭議


嗣王未立。將來承胤。未知疏近。豈宜空計服屬。以虧祭敬。《宋書‧禮志》四。《通典》五十二。大明七年十一月左丞徐爰議詔可。


齊敬王子羽廟祭議


國無後。於制除罷始封之君。寔存承嗣。皇子追贈。則為始祖。臣不殤君。事著前準。豈容虛關烝嘗。以俟有後。謂宜立廟作主。三卿主祭依舊。《宋書‧禮志》四。大明八年正月游擊將軍徐爰議。又見《通典》五十二。


駮陸澄皇后班諱稱姓議


案司馬孚議皇后。春秋逆王后於齊。竝不言姓。《南史》四十八。《陸澄傳》泰始初澄為尚書殿中郎議皇后諱班下應依舊稱姓左丞徐爰案。


郊祀議


虞稱肆類。殷述昭告。蓋以創世成功。德盛業遠。開統肇基。必享上帝。漢魏以來。聿遵斯典。高祖武皇帝。克伐偽楚。晉安帝尚在江陵。即於京師告義。恭於郊兆。伏惟泰始應符。神武英斷。王赫出討。戎戒淹時。雖司奉弗虧。親謁尚闕。謹尋晉武郊以二月。晉元禋以三月。有非常之慶。必有非常之典。不得拘以常祀。限以正月上辛。愚謂宜下史官。攷擇十一月嘉吉。車駕親郊。奉謁昊天上帝。高祖武皇帝配饗。其餘祔食。不關今祭。《宋書‧禮志》三。泰始二年十一月黃門侍郎徐爰議。


渾儀論


渾儀之制。未詳厥始。王蕃言虞書。稱在琁璣玉衡。以齊七政。則今渾天儀日月五星是也。鄭玄說動運為機。持正為衡。皆以玉為之。視其行度。觀受禪是非也。渾儀羲和氏之舊器。歷代相傳。謂之璣衡。其所由來。有原統矣。而斯器設在侯臺。史官禁密。學者寡得聞見。穿鑿之徒。不解機衡之意。見有七政之言。因以為北斗七星。搆造虛文。託之讖緯。史遷班固。猶尚惑之。鄭玄有贍雅高遠之才。沈靜精妙之思。超然獨見。改正其說。聖人復出。不易斯言矣。蕃之所云如此。夫侯審七曜。當以運行為體。設器擬象。焉得定其盈縮。推斯而言。未為通論。設使唐虞之世。已有渾儀。涉歷三代。以為定準。後世聿遵。孰敢非革。而三天之儀。紛然莫辯。至揚雄方難蓋通渾。張衡為太史令。乃鑄銅制範。衡傳云。其作渾天儀。考步陰陽。最為詳密。故知自衡以前。未有斯儀矣。蕃又云。渾天遭秦之亂。師徒喪絕。而失其文。惟渾天儀尚在侯臺。案既非舜之璇玉。又不載今儀所造。以緯書為穿鑿。鄭玄為博實。偏信無據。未可承用。夫璇玉貴美之名。璣衡細之目。所以先儒以為北斗七星。天綱運轉。聖人仰觀俯察。以審時變焉。《宋書‧天文志》一。


旄頭說


晉武常問侍臣。旄頭何義。彭推對曰。秦國有奇怪。觸山截水。無不崩潰。唯畏旄頭。故虎士服之。則秦制也。張華曰。有是言而事不經。臣謂壯士之怒。髮踊衡冠。義取於此。摯虞決疑。無所是非也。徐爰曰。彭張之說。各言意義。無所承據。案天文畢昴之中。謂之天街。故車駕以罼罕前引。畢方昴圓。因其象星經。昴一名旄頭。故使執之者。冠皮毛之冠也。《宋書‧禮志》五。


食箴


悠悠遂古。民之初生。有生自食。有實□□。資生順性。甘是黍稷。炎皇俶載。后棄茂植。一食三飽。聖賢通執。三穀既翳。五味亦宜。潔爨豐盛。滋芬美肥。奉君養親。靡不加精。充虜潤氣。調神暢情。《北堂書鈔》一百四十二、一百四十三。


家儀


蜡本施祭。故不賀。其明日為小歲。賀稱初歲福始。慶無不宜。正旦賀。稱元正首慶。百物惟新。小歲之賀。既非大慶。禮止門內。《御覽》三十三。
婚迎。車用銅香爐二枚。《御覽》七百三。


奏陳天文符讖


去義熙元年。至元熙元年十月。太白星晝見。經天凡七。占曰。天下革民更主。異姓興。義熙元年。至元熙元年十一月朔。日有蝕之。凡四。皆蝕從上始。臣民失君之象也。義熙十一年。五月三日。慧星出天市。其芒埽帝坐。天市在房心之北。宋之分野。得彗柄者興。此除舊布新之徵。義熙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五虹見於東方。占曰。五虹見。天子黜。聖人出。義熙七年八月十一日。新天子氣見東南。十二年北定中原。崇進宋公。歲星裴回。房心之間。大火。宋之分野。與武王克殷。同得歲星之分者。應王也。十一年以來。至元熙元年。月行失道。恆北入太微中。占月入太微。廷王入為主。十三年十月。鎮星入太微。積留七十餘日。到十四年八月十日。又入太微不去。到元熙元年。積二百餘日。占曰。鎮星守太微。亡君之戒。有立王。有徙王。十四年五月十七日。茀星出北斗魁中。占曰。星茀北斗中。聖人受命。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慧星出太微中。彗柄起上相星下。芒尾漸長至十餘丈。進埽北斗。及紫微中。占曰。慧星出太微。社稷亡。天下易政。入北帝宮室。一占。天下得召人。召人聖主也。一曰慧孛紫微。天下易主。十四年十月一日。熒惑從入太微鉤已。至元年四月二十七日。從端門出積屍。留二百六日。繞鎮星。熒惑與鎮星。鉤已天庭。天下更紀。十四年十二月。歲太白辰裴回居斗牛之閒。經旬。斗牛厤數之起。占曰。三星合。是謂改立。元熙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四黑龍登天。易傳曰。冬龍見。天子亡社稷。大人應天命之符。金雌詩云。大火有心水抱之。悠悠百年。是其時。火宋之分野。水宋之德也。金雌詩又曰。云山而兩漸欲舉短。如之何乃相岨。交哉亂也當何所。唯有隱巖殖禾黍。西南之朋困桓父。兩云玄字也。短者云胙短也。巖隱不見。唯應見谷。殖禾谷邊。則聖諱炳明也。易曰西南得朋。故能困桓父也。劉向讖曰。上五盡寄致太平。草付合成集群英。前句。則陛下小諱。後句。則太子諱也。十一年五月。西明門地陷。水涌出毀門扉閾。西者金鄉之門。為水所毀。此金德將衰。水德方興之象也。太興中。民於井中得棧鐘。上有古文十八字。晉自宣帝至今。數滿十八年。義熙八年。太社生桑明。尤著者也。夫六亢位也。漢建武至建安二十五年。一百九十六年而禪魏。魏自黃初至咸熙二年。四十六年而禪晉。晉自泰。始至今元熙二年。一百五十六年。三代數窮。咸以六年。《宋書‧符瑞志》上。《南史‧宋本紀》一。《南史》未有漢光武社於南陽漢末而其樹死劉備有蜀迺應之而興及晉季年舊根始萌至是而盛矣若此者有數十條。


蜀葵賦


惟茲珍草。懷芬吐榮。挻河渭之膏壤。吸昴井之玄精。繞銅爵而疏植。映昆明而羅生。作妙觀於神州。扇令名於東京。馳驛命而遠致。攢華林而麗庭。申脩翹之冉冉。播圓葉之青青。《蓺文類聚》八十一。《御覽》九百九十四。


遠法師銘


沙門釋惠遠。雁門樓煩人。本姓賈氏。世為冠族。年十二。隋舅令狐氏。遊學許洛。年二十一。欲南渡就范宣子學。道阻不通。遇釋道安以為師。抽簪落髮。研求法藏。釋曇翼每資以燈燭之費。誦鑒淹遠。高悟冥賾。安常歎曰。道流東國。其在遠乎。襄陽既沒。振錫南遊。結宇靈嶽。自年六十。不復出山。名被流沙。彼國僧眾。皆稱漢地有大乘沙門。每至然香禮拜。輒東向致敬。年八十三而終。《世說‧文學篇》注。


園桃賦


嗟王母之奇果。特華實兮兼副。既陶煦之夏成。又淩寒而冬就。嗟異殖兮難拔。亦晚枯兮先茂。農黃品其味。漢帝驚其珍。林休反耕之牛。宅樹同惡之神。景斃勇於不足。彌增罪於甘分。雖無言兮成蹊。叵充肴於魏君。時令載始。周南申章。瞻擇有制。藥齊惟良。魯拂樞以悔荊。楚供弧以事王。《蓺文類聚》八十六。《初學記》二十八。


柳花賦


步江皋兮騁望。感春柳之依依。垂柯葉而雲布。颺零華而雪飛。或風迴而遊薄。或霧亂而飆零。野淨穢而同降。物均色而齊明。《蓺文類聚》八十九。《初學記》二十八。


籍田賦


瞻望圭景。咫尺三州。緬彼帝籍。百有餘年。映至德於盛位。儷列晷於微辰。紆紛陽以昧旦。信堯心而禹勤。史奉載耜之禮。民奏舉趾之歌。膏壤千畝。與式既同。區勢平易。畝陌脩通。提攜丘澤。眺嶺面松。《蓺文類聚》三十九。《御覽》五百三十七。


大暑賦


惟祝融之司運。赫溽暑之方隆。日貞躍於鶉首。律遷度於林鍾。溫風翕以晨至。星火爛以昏中。氣滔滔而方盛。晷永路而難終。流水兮莫繼。朱煙兮四纏。鬱邑兮中房。展轉兮長筵。體沸灼兮如燎。汗流爛兮珠連。《蓺文類聚》五。《御覽》三十四。


菊賦


佇寒丘以彌望。覿中霜之軟菊。肇三春而懷芬。淩九秋以愈馥。不履苦淪操。不在同而表淑。傷眾花之飄落。嘉茲卉之能靈。振勁朔以揚淥。含凝露而吐英。《蓺文類聚》八十一。


薺賦


終風埽於暮節。霜露交於杪秋。有萋妻之綠薺。方滋繁於中丘。《蓺文類聚》八十二。


祭孫叔敖文


謹以醴羞。祭楚令尹孫君之靈。眇眇千載。悠悠舒荊。理無不通。事隔者形。尚想清塵。承風效誠。超超夫子。淡矣道情。自心伊貴。人爵靡嬰。芳風如蕭。清響如塤。景矣行役。言戾豫方。側聞夫子。記憤睢陽。靈封穨墓。丘塋榛荒幽幽幽神道。為有為亡。徘徊永念。悽矣其傷。《蓺文類聚》三十八。《御覽》五百二十六。


七誨


攜同好。命爪牙。攝烏虎。杖雄戈。緣山結網。參雲張羅。《御覽》三百五十一。


美人賦


居瑤光之巖奧。御象席之瓊珍。《文選‧謝希逸宣貴妃誄》注。


與江夏王義恭牋


承復須古物。今奉秦李斯狗枷。漢相如犢鼻。□□□□□□。引謝綽宋拾遺錄義恭性愛古物常遍就朝士求之侍中何勖已有所送而王徵索不已何甚不平出行於道遇狗枷敗犢鼻乃命左右取之還以箱擎送之牋曰。


寄宗人何勖書以韻語序義慶州府僚佐


陸展染鬚髮。欲以媚側室。青青不解久。星星行復出。《宋書》□□□□□□。又引見《御覽》三百七十三。


徵翟法賜表止


奉詔書徵郡民新除著作佐郎南陽翟法賜補員外散騎侍郎。法賜隱迹廬山。於今四世。栖身幽巖。人罕見者。如當逼以王憲。束以嚴科。馳山獵草。以期禽獲。慮致顛殞。有傷盛化。《宋書‧翟法賜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