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七》




《大誓》


《書》曰:「唯四月,太子發上祭于畢,下至于盟津之上。乃告司徒、司馬、司空,諸節允才,予無知,以先祖先父之有德之臣,左右小子,予受先公,必力賞罰,以定厥功于先祖之遺。」
《傳》曰:「天子三公,司徒公、司馬公、司空公。每壹公,三卿佐之;每一卿,三大夫佐之;每壹大夫,三元士佐之。故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所與為天下者,若此而已。」
太子發升于舟。
鼓鐘惡,觀臺惡,將舟惡,宗廟惡。中流,有白魚入于舟中,跪取出涘以燎。群公咸曰:「休哉!有火流于王屋,化為赤烏,三足。」武王喜,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天之見此,以勸之也。」
武王伐紂,至于商郊,停止宿郊,夜,士卒皆歡樂歌舞以待旦。
惟丙午,王逮師前,師乃鼓,䵾躁,師乃慆,前歌後舞,假于上下,咸曰「孜孜無怠」。
正稽古立功立事,可以永年,丕天之大律。
《武成》


《武成》


武王與紂戰于牧之野,紂之卒輻分,紂之車瓦裂,紂之甲魚鱗,下賀乎武王「紂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問曰:「入殷柰何?」太公曰:「臣聞之也,愛〔其〕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其〕人者、及其𦙃餘。何如?」武王曰:「不可。」召公趨而進曰:「臣聞之也,有罪者殺,無罪者活。咸劉厥敵,毋使有餘烈。何如?」武王曰:「不可。」周公趨而進曰:「臣聞之也,〔使〕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親。惟仁之親,何如?」武王曠乎若天下之已定,遂入殷,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財,歸傾宮之女,而民知方。曰:「王之于仁人也;死者封其墓,況于生者乎!王之于賢人也;亡者表其閭,況于在者乎!王之于財也;聚者散之,況于復籍乎!王之于色也;在者歸其父母,況于復徵乎。」
太公曰:「罵女毋歎,涶女毋乾;毋歎毋乾,是謂艱難。」


《鴻笵》


武王勝殷,繼公子祿父,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為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無臣禮,故于十三祀來朝,周武王因其朝而問鴻笵。
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
八政何以先食,《傳》曰:「食者、萬物之始、人事之本也,故八政先食。」聖人者、民之父母也,母能生之,能食之;父能教之,能誨之,聖王曲備之者也。能生之,能食之,能教之,能誨之也。為之城郭以居之,為之宮室以處之,為之庠序學校以教誨之,為之列地制畝以飲食之,故《書》曰:「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此之謂也。
皃屬木,言屬金,視屬火,聽屬水,思屬土。火發于密,水洩于深。
汩、亂也。
不叶于極,不麗于咎,毋侮鰥寡,而畏高明。


《大誥》


周公先謀于同姓。同姓從,謀于朋友;朋友從,然後謀于天下;天下從,然後加之蓍龜。是以君子、聖人謀義,不謀不義,故謀必成。卜義,不卜不義,故卜必吉。以義擊不義,故戰必勝。是以君子、聖人、謀則吉,戰則勝。
《書》曰:「民儀有十夫。」


《金縢》


武王殺紂,立武庚,而繼公子祿父,使管叔、蔡叔監祿父。武王死,成王幼,周公盛養成王,使召公奭為傅,周公身居位,聽天下為政。管叔、蔡叔疑周公,流言于國,曰:「公將不利于王。」奄君蒲姑謂祿父曰:「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周公見疑矣。此百世之時也,請舉事。」然後祿父及三監叛也,周公以成王之命殺祿父。
三年之後,周公老于豐,心不敢遠成王,而欲事文武之廟。然後周公疾曰:「吾死,必葬于成周,示天下臣于成王。」成王曰:「周公生欲事宗廟,死欲聚骨于畢。」畢者、文王之墓也,故周公薨,成王不葬于成周而葬之于畢,示天下不敢臣也,所以明有功、尊有德,故忠孝之道盛在成王、周公之閒。故魯郊,成王所以禮周公也。
成王幼在襁褓。


《微子之命》


微子將往朝周,過殷之故墟,見麥秀之蔪蔪兮,禾黍之𣋋𣋋也,曰:「此父母之國,宗廟、社稷之所立也。」志動心悲,欲哭則為朝周,俯泣則近婦人,推而廣之,作雅聲,歌曰:「麥秀蔪蔪兮,禾黍𣋋𣋋;彼狡童兮,不我好兮。」


《嘉禾》


成王之時,有三苗貫桑葉而生,同為一穗,其大盈車,長幾充箱。民得而上諸成王,王召周公而問之,公曰:「三苗為一穗,抑天下共和為一乎!」果有越常氏重譯而來。
交阯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九譯而獻白雉。曰:「道路悠遠,山川岨深,恐使之不通,故重九譯而朝。」成王以歸周公。公曰:「德澤不加焉,則君子不饗其質;政令不施焉,則君子不臣其人。吾何以獲此賜也?」其使請曰:「吾受命吾國之黃耇,曰:『久矣、天之無別風淮雨,意者中國有聖人乎?有則盍往朝之?』」周公乃歸之于王,稱先王之神,致以薦于宗廟。周既衰,于是稍絕。


《康誥》


周公將作禮樂,優游之三年,不能作。君子恥其言而不見從,恥其行而不見隨,將大作,恐天下莫我知也;將小作,恐不能揚父祖功業德澤。然後營雒以觀天下之心,于是四方諸侯率其群黨,各攻位于其庭。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猶至,況導之以禮樂乎!」然後敢作禮樂,《書》曰:「作新邑于東國雒,四方民大和會。」此之謂也。
《書》曰:「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俊德。」周人以仁接民,而天下莫不仁。故曰大矣。天之命文王,非啍啍然有聲音也。文王在位而天下大服,施政而物皆聽,令則行,禁則止,動搖而不逆天之道。故曰「天乃大命文王」。文王受命一年,斷虞芮之質,二年伐于,三年伐密須,四年伐畎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


《酒誥》


天子有事,諸侯皆侍;宗室有事,族人皆侍。尊卑之義也。終日,大宗已侍于賓,奠,然後燕私。燕私者何也?祭已而與族人飲也。
宗子燕族人于堂,宗婦燕族人于房,序之以昭穆。不醉而出,是不親也;醉而不出,是渫宗也;出而不止,是不忠也。親而甚敬,忠而不倦。若是,則兄弟之道備。備者、成也,成者、成于宗室也。故曰飲而醉者,宗室之意也。德將無醉,族人之志也。是故祀禮有讓,德施有復,義之至也。
古者聖帝之治天下也,五十以下,非蒸社、不敢游飲,唯六十以上游飲也。
王曰:封。唯曰若圭璧。
圻者、天子之境也。諸侯曰境。天子游不出封圻,不告祖廟。諸侯非朝聘不出境。


《杍材》


老而無妻謂之矜,老而無夫謂之寡,幼而無父謂之孤,老而無子謂之獨。行而無資謂之乏,居而無食謂之困。此皆天下之至悲,哀而無告者。故聖人在上,君子在位,能者任職,必先施此,使無失職。
伯禽與康叔見周公,三見而三笞。康叔有駭色,謂伯禽曰:「有商子者、賢人也,與子見之。」乃見商子而問焉。商子曰:「南山之陽有木焉,名曰喬。二三子往觀之。」見橋實高高然而上,反以告商子。商子曰:「喬者、父道也。南山之陰有木焉,名曰杍。二三子復往觀焉。」見杍實晉晉然而俯,反以告商子。商子曰:「杍者、子道也。二三子明日復見周公。」入門而趨,登堂而跪。周公迎拂其首而勞之,曰:「爾安見君子乎?」二子以實對,公曰:「君子哉、商子也。」


《召誥》


成王在豐,欲宅雒邑,使召公先相宅。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則至于豐,惟大保先周公相宅。


《雒誥》


《書》曰:「乃女其悉自學功。」學、效也。《傳》曰:「當其效功也,於卜雒邑,營成周。改正朔,立宗廟,序祭祀,易羲牲。制禮作樂,一統天下,合和四海而致諸侯,皆莫不依紳端冕以奉祭祀者,其下莫不自悉以奉其上者,莫不自悉以奉其祭祀者。」此之謂也。盡其天下諸侯之志,而效天下諸侯之功也。
廟者、皃也,以其皃言之也。宮室中度,衣服中制,犧牲中辟,殺者中死,割者中理,搙弁者為文。爨竈者有容,椓杙者有數。大廟之中,繽乎其猶模繡也。天下諸侯之悉來,進受命于周而退見文武之尸者,千七百七十三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金聲玉色。然後周公與升歌而弦文武,諸侯在廟中者,伋然淵其志,和其情,愀然若復見文武之身。然後曰:「嗟!子乎!此蓋吾先君文武之風也夫。」及執俎抗鼎,執刀執匕者負廧而歌,憤于其情,發于中而樂節文,故周人追祖文王而宗武王也。是故《周書》自《大誓》,就《召誥》而盛于《雒誥》。故其《書》曰:「揚文武之德烈,奉對天命,和恆萬邦四方民。」是以見之也。孔子曰:「吾于《雒誥》也,見周公之德,光明于上下,勤施四方。旁作穆穆,至于海表,莫敢不來服,莫敢不來享,以勤文王之鮮光,以揚武王之大訓,而天下大洽。」故曰聖之與聖也,猶規之相周、矩之相襲也。
伯禽封于魯。周公曰:「於乎!吾與女族倫,吾文王之為子,武王之為弟也,成王之為叔父也,吾於天下豈卑賤也?豈乏士也?所執質而見者十,委質而相見者三十。其來執質之士百,我欲盡智得情者千人,而吾僅得三人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是以敬其見者,則隱者出矣,謹諸,乃以魯而驕人,可哉?尸祿之士,猶可驕也;正身之士,去貴而為賤,去富而為貧,面目𩧋黑而不失其所是,以文不滅而章不敗也,慎諸,乃以魯國而驕,豈可哉?」
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
周公封以魯,身未嘗居魯也。
伯禽將歸于魯,周公謂伯禽之傅曰:「汝將行,盍志而子美德乎?」對曰:「其為人寬,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也已。」周公曰:「嗚乎!以人惡為美德乎?君子好以道德,故其民歸道,彼其寬也,出無辨矣!是其好自用也,是以斂益之也。」


《多士》


古者后夫人將侍于君,前息燭,後舉燭。至于房中,釋朝服,襲燕服,然後入御于君。雞鳴,太師奏雞鳴于階下,夫人鳴佩玉于房中,告去也。然後應門擊柝,告辟也。然後少師奏質明于階下,然後夫人入庭立,君出朝。


《毋佚》


《書》曰:「厥兆天子爵。」


《成王政》


遂踐奄。踐之者,籍之也。籍之,謂殺其身,執其家,豬其宮。
《揜誥》


《多方》


古者十稅一,多于十稅一,謂之大桀、小桀。少于十稅一,謂之大貈、小貈。王者十一而稅而頌聲作矣,故《書》曰:「越維有胥賦小大多政。」


《顧命》


天子之堂廣九雉,三分其廣,以二為內,五分內,以一為高。東房、西房、北堂各三雉。公侯七雉,三分其廣,以二為內,五分內,以一為高。東房、西房、北堂各二雉。伯子男五雉,三分其廣,以二為內,五分內,以一為高。東房、西房、北堂各一雉。士三雉,三分其廣,以二為內,五分內,以一為高。有室無房堂。其桷;天子斲其材而礱之,加密石焉。大夫達棱。士首本。庶人到加。天子賁庸。諸侯疏杼。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


《康王之誥》


諸侯之宮,三門三朝,其外曰皋門,次曰應門,又次曰路門。其皋門內曰外朝,應門內曰內朝,路門內曰路寢之朝。
原闕


《鮮誓》


古者百里之國:三十里之遂,二十里之郊,九里之城,三里之宮。七十里之國:二十里之遂,九里之郊,三里之城,一里之宮。五十里之國:九里之遂,三里之郊,一里之城,以城為宮。遂郊之門,執禁以譏異服,譏異言。
周初,淮浦、徐州竝起為寇。伯禽伐之于鮮,作《鮮誓》。
𢾅乃擭,敜乃阱。
女則有逸罰。


《甫刑》


決關梁、踰城郭而略盜者,其刑臏。男女不以義交者,其刑宮。觸易君命、革輿服制度、姦宄盜攘傷人者,其刑劓。非所事而事之、出入不以道義而誦不詳之辭者,其刑墨。降畔寇賊、劫略敓攘矯虔者,其刑死。
子張曰:「堯舜之主,一人不刑而天下治,何則?教誠而愛深也。一夫而被此五刑,子龍子曰:『未可謂能為書。』」孔子曰:「不然也。五刑有此教。」
子曰:「古之聽民者:察貧窮,哀孤獨矜寡,宥老幼不肖無告。有過必赦,小罪勿增,大罪勿纍。老弱不受刑,有過不受罪。是故老而受刑謂之悖,弱而受刑謂之剋,不赦有過謂逆,率過以小謂之枳故。與其殺不辜,寧失有罪;與其增以有罪,寧失過以有赦。」
君子之于人也,有其語也,無不聽者,皇于聽獄乎?必盡其辭矣。聽獄者、或從其情,或從其辭。
聽獄之術,大略有三:治必寬;寬之術,歸於察;察之術,歸於義。是故聽而不寬,是亂也。寬而不察,是慢也。古之聽訟者,言不越情,情不越義。是故聽民之術,怒必思,思兼義,小罪勿兼。孔子曰:「古之刑者省之,今之刑者䋣之。其教,古者有禮然後有刑,是以刑省也;今也反是,無禮而齊之以刑,是以䋣也。《書》曰:『伯夷降禮,折民以刑。』謂有禮然後有刑也。又曰:『茲殷罰有倫』,今也反是,諸侯不同聽,每君異法,聽無有倫,是故法之難也。」
獄貨非可寶也,然寶之者,未能行其法者也。貪人之寶,受人之財,未有不受命以矯其上者也。親下以矯其上者,未有能成其功者也。
子曰:「聽訟雖得其指,必哀矜之。死者不可復生,絕者不可復續也。《書》曰:『哀矜哲獄。』」子曰:「今之聽民者,求所以殺之;古之聽民者,求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之之道,乃刑殺。君與臣會焉。」
子曰:「吳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其刑重而不勝,由無禮也。中國之教,內外有分,男女不同椸架、不同巾楖,其刑不重而勝,由有禮也。語曰:『夏后不殺,不刑罰有罪,而民不輕犯。』」禹之君民也,罰弗及饌而天下治,一饌六兩。
古者中刑用鑽鑿。
有虞氏上刑。
上刑挾輕,下刑挾重。
天齊乎人,假我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