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略說上》


古者帝王躬率有司百執事,而以正月朝迎日於東郊,以為萬物先而尊事天也。祀上帝於南郊,所以報天德。迎日之辭曰:「維某年月上日,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維予一人。某敬拜。」迎日東郊,《堯典》曰:「寅賓出日。」此之謂也。
諸侯有德者,一命以車服弓矢,再命以虎賁三百人,三命秬鬯。諸侯三命者,皆受天子之樂,以祀其宗廟。
《傳》曰:己有三牲,必田狩者。孝子之意,以為己之所養,不如天地自然之性。逸豫肥美,禽獸多,則傷五穀。因事兵事,又不空設,故因以捕禽獸,所以共承宗廟,示不忘武備,又因以為田,除害鮮者何也?
秋取嘗也。秋取嘗,何以也?習鬥也者、男子之事。戰鬥不可不習,故於搜狩以閑之也。閑之者、貫之也,貫之者、習之也。凡祭、取所餘,獲陳於澤,然後卿大夫相與射。命中者,雖不中也取。命不中者,雖中者不取,何以也?所以貴揖讓之取,而賤勇力之取也。鄉之取也於囿中,勇力之取也;今之取也於澤宮,揖讓之取也。
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就川而為之築(官)〔宮〕,有三雉。棘牆而外閉之大昕之朝,三公之夫人浴種于川,世婦卒蠶,獻繭于夫人。繅三盆手。
烟氛郊社不修,山川不祝,風雨不時,霜雷不降,責於天公。臣多弒主,孼多殺宗,五品不訓,責於人公。城郭不繕,溝池不修,水泉不隆,水為民害,責於地公。
天子太子年十八曰孟侯,孟侯者,于四方諸侯來朝,迎于郊者,問其所不知也,問之人民之所好惡,土地所生美珍怪異,山川之所有無,及父在時,皆知之。
大夫士、七十而致仕,老於鄉里。大夫為父師,士為少師。櫌鉏已藏,祈樂已入,歲事已畢,餘子皆入學。十五始入小學,見小節,踐小義;十八入大學,見大節,踐大義。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學傅農事,上老平明坐于右塾,庶老坐于左塾。餘子畢出,然後皆歸,夕亦如之。餘子皆入,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鴈行,朋友不相踰。輕任并,重任分。頒白不提挈,出入皆如之。此之謂造士。
子夏曰:「昔者三王愨然欲錯刑遂罰,平心而應之,和,然後行之。然且曰:『吾意者以不平慮之乎?吾意者以不平平之乎?』如此者三,然後行之。此之謂慎罰。」
祭之為言察也。察者、至也,至者、人事也。人事至,然後祭。祭者、薦也,薦之為言在也,在者、在其道也。
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學、小學。使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十有三年,始入小學,見小節焉,踐小義焉。年二十,入大學,見大節焉,踐大義焉。故入小學,知父子之道、長幼之敘;入大學,知君臣之儀、上下之位。故為君則君,為臣則臣,為父則父,為子則子。小師取小學之賢者登之大學,大師取大學之賢者登之天子,天子以為左右。


《略說下》


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遂人以火紀,火、大陽也。陽尊,故託遂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紀,故託戲皇于人。蓋王非人不固,人非天不成也。神農以地紀,悉地力,種穀疏,故託農皇于地。天地人之道備,而三五之運興矣。
堯八眉,舜四瞳子,禹其跳,湯扁,文王四乳。
八眉者、如八字者也,其跳者、踦也,扁者、枯也。言皆不善也。
伏羲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伏羲氏作八卦。
天立五帝以為相,四時施生,法度明察,春夏慶賞,秋冬刑罰。
多聞而齊給。
命五史以書五帝之蠱事。
大庭氏王天下,五風竝異。
夏后逆於廟庭,殷人逆於堂,周人逆於戶。衣錦尚。
夏后氏主教以忠,周人之教以文,上教以文君子。其失也小人薄。
伊尹母方孕,行汲,化為枯桑。其夫尋至水濱,見桑穴中有兒,乃收養之。
伊尹相湯,伐桀,戰於鳴條。
狄人將攻大王亶甫,大王亶甫召耆老而問焉。曰:「狄人何欲?」耆老對曰:「欲得叔粟財貨。」大王亶甫曰:「與之。」每與而攻不免。大王亶甫贅其耆老而問之曰:「狄人又何欲乎?」耆老對曰:「欲君之土地。」大王亶甫曰:「與之。」耆老曰:「君不為社稷乎?」大王亶甫曰:「社稷、所以為民也,不可以所為民、亡民也。」耆老曰:「君縱不為社稷,不為宗廟乎?」大王亶甫曰:「宗廟、吾私也,不可以吾私害民也。」遂杖策而去,過梁山,邑岐山。國人束修奔走而從之者三千乘,一止而成三千戶之邑。
周文王至磻谿,見呂望釣。文王拜之,尚父曰:「望釣得魚,腹中有玉璜,刻曰周受命。」呂左檢,德合于今昌來提。
公、爵。劉、名也。
文王施政而物皆聽。
帝命周公踐阼,朱草畼生。
周公輔幼主,不矜功,則蓂莢生。
成王削桐葉為珪,以封唐叔。
周公思兼三王之道,以施於春秋冬夏。
子夏讀《書》畢,見夫子。夫子問焉:「子何為於《書》?」子夏曰:「《書》之論事也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若星辰之錯行;上有堯、舜之道,下有三王之義。商所受于夫子,志之于心,弗敢忘也。雖退而巖居河泲之閒、深山之中,作壤室,編蓬戶,尚彈琴其中,以歌先王之風,則亦可以發憤忼慨,忘己貧賤。有人亦樂之,無人亦樂之,而忽不知憂患與死也。」夫子造然變色曰:「嘻!子殆可與言《書》矣。雖然,見其表,未見其裏也。」顏回曰:「何謂也?」子曰:「闚其門,而不入其中,觀其奧藏之所在乎?然藏又非難也。丘嘗悉心盡志以入其閒,前有高岸,後有大谿,填填正立而已。是故《堯典》可以觀美。《禹貢》可以觀事,《咎繇》可以觀治,《鴻笵》可以觀度,六《誓》可以觀義,五《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通斯七觀,《書》之大義舉矣。」
宣王問於子春曰:「寡人欲行孝弟之義,為之有道乎?」子春曰:「昔者衛聞之樂正子曰:『文王之治岐也,五十者杖於家,六十者杖於鄉,七十者杖於朝,見君揖杖。八十者杖於朝,見君揖杖,君曰:「趣見客,毋俟朝。」已朝,乘車輲輪。御為僕,送至於家,而孝弟之義達於諸侯。九十杖而朝,見君建杖,君曰:「趣見,毋俟朝。」已朝,車送之舍。天子重鄉養,卜、筮、巫醫御於前,祝饐祝梗以食,乘車輲輪,胥與就膳徹,送至於家。君如有欲問焉,明日,就其室,以珍從,而孝弟之義達於四海。』此文王之治岐也。君如欲行孝弟之大義。盍反文王之治岐?」
子曰:「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不飾無(兒)〔皃〕,無(兒)〔皃〕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夫遠而〔有〕光者、飾也,近而逾明者、學也。譬之圩邪,水潦集焉,菅蒲生焉,從上觀之,誰知非源水也。」
子張曰:「仁者何樂於山也?」孔子曰:「夫山者、然高。」「然高,則何樂焉?」「夫山、草木生焉,鳥獸蕃焉,財用殖焉。生財用而無私,為四方皆伐焉,每無私予焉。出雲雨以通乎天地之閒,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饗。此仁〔者〕之樂于山者也。」
子貢曰:「葉公問政於夫子。子曰:『政在附近而來遠。』魯哀公問政。子曰:『政在於論臣。』齊景公問政。子曰:『政在於節用。』三君問政,夫子應之不同,然則政有異乎?」子曰:「荊之地廣而都狹,民有離志焉,故曰在於附近而來遠。哀公有臣三人,內比周以惑其君,外障距諸侯賓客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論臣。齊景公奢於臺榭,淫於苑囿,五官之樂不解,一旦而賜人百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節用。」
晉平公問師曠曰:「吾〔行〕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臣聞〔之〕老而學者,如執燭之明,執燭之明,孰與昧行。」公曰:「善。」
東郭子思問於子貢曰:「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曰:「夫櫽括之旁多枉木,良醫之門多疾人,砥礪之旁多頑鈍。」夫子聞之曰:「修道以俟,天下來者不止,是以雜也。」
孔子如衛,衛人謂曰:「公甫不能聽訟。」子曰:「非公甫之不能聽訟也,公甫之聽獄也,有罪者懼,無罪者恥。民近禮矣。」
民擊壤而歌,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
王者躬耕,所以共粢盛。
凡宗廟,有先王之主,曰都;無曰邑。
大夫有污豬之宮、殺君之地,雖有美菜,有義之士弗食。
王者德及皇天,則祥風起。王者德下究地之厚,則朱草生。
《詩》云:「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夏不數浴,非愛水也;冬不數煬,非愛火也。
剴切。
魏文侯問子夏,子夏葉拱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