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卷上〉



1.1勸學
學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厭,所以治人也。夫繭,舍而不治,則腐蠹而棄。使女工繅之,以為美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繭也,舍而不治則知行腐蠹。使賢者教之,以為世士,則天下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貢,衛之賈人;顏涿聚,盜也;顓孫師,駔也。孔子教之,皆為顯士。夫學,譬之猶礪也。昆吾之金,而銖父之(錫)〔鐵〕,使干越之工鑄之以為劍,而弗加砥礪,則以刺不入,以擊不斷。磨之以礱礪,加之以黃砥,則其刺也無前,其擊也無下。自是觀之,礪之與弗礪,其相去遠矣。今人皆知礪其劍,而弗知礪其身。夫學,身之礪砥也。
夫子曰:「車,唯恐地之不堅也;舟,唯恐水之不深也。有其器,則以人之難為易。夫道,以人之難為易也。」是故曾子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無咎。」然則愛與惡,其於成孝無擇也。史鰌曰:「君親而近之,至敬以遜;貌而疏之,敬無怨。」然則親與疏,其於成忠無擇也。孔子曰:「自娛於櫽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以善廢而不邑邑。蘧伯玉之行也。」然則興與廢,其於成善無擇也。屈侯附曰:「賢者易知也。觀其富之所分,達之所進,窮之所不取。」然則窮與達,其於成賢無擇也。是故愛惡、親疏、廢興、窮達,皆可以成義,有其器也。
桓公之舉管仲,穆公之舉百里,比其德也。此所以國甚僻小,身至穢污,而為政於天下也。今非比志意也,而比容貌;非比德行也,而論爵列。亦可以卻敵服遠矣。農夫比粟,商賈比財,烈士比義。是故監門、逆旅、農夫、陶人皆得與焉。爵列,私貴也;德行,公貴也。奚以知其然也?司城子罕遇乘封人而下。其僕曰:「乘封人也,奚為下之?」子罕曰:「古之所謂良人者,良其行也;貴人者,貴其心也。今天爵而人,良其行而貴其心,吾敢弗敬乎!」以是觀之,古之所謂貴,非爵列也;所謂良,非先故也。人君貴於一國,而不達於天下;天子貴於一世,而不達於後世。惟德行與天地相弊也。爵列者,德行之舍也,其所息也。《詩》曰:「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仁者之所息,人不敢敗也。天子諸侯,人之所以貴也,桀紂處之則賤矣。是故曰:爵列,非貴也。今天下貴爵列而賤德行,是貴甘棠而賤召伯也,亦反矣。夫德義也者,視之弗見,聽之弗聞,天地以正,萬物以徧,無爵而貴,不祿而尊也。
《群書治要》卷三十六。
鹿馳走無顧,六馬不能望其塵,所以及者,顧也。
《意林》、《太平御覽》九百六。
土積成嶽,則楩枏豫章生焉。水積成川,則吞舟之魚生焉。夫學之積也,亦有所生也。
《文選‧子虛賦注》、《勵志詩注》。
未有不因學而鑒道,不假學而光身者也。
《北堂書鈔》八十三、《太平御覽》六百七。
1.2貴言
范獻子遊於河,大夫皆在。君〔顧問〕曰:「孰知欒氏之子?」大夫莫答。舟人清涓舍楫而答曰:「君奚問欒氏之子為?」君曰:「自吾亡欒氏也,其老者未死,而少者壯矣,吾是以問之。」清涓曰:「君善修晉國之政,內得大夫而外不失百姓,雖欒氏之子其若君何?君若不修晉國之政,內不得大夫而外失百姓,則舟中之人皆欒氏之子也。」君曰:「善哉言!」明日朝,令賜舟人清涓田萬畝,清涓辭。君曰:「以此田也,易彼言也,子尚喪,寡人猶得也。」古之貴言也若此。
臣天下,一天下也。一天下者,令於天下則行,禁焉則止。桀紂令天下而不行,禁焉而不止,故不得臣也。目之所美,心以為不義,弗敢視也;口之所甘,心以為不義,弗敢食也;耳之所樂,心以為不義,弗敢聽也;身之所安,心以為不義,弗敢服也。然則令於天下而行禁焉而止者,心也。故曰:心者,身之君也。天子以天下受令於心,心不當,則天下禍;諸侯以國受令於心,心不當,則國亡;匹夫以身受令於心,心不當,則身為戮矣。
禍之始也易除,其除之不可者避之。及其成也,欲除之不可,欲避之不可。治於神者,其事少而功多。干霄之木,始若蘖,足易去也。及其成達也,百人用斧斤弗能僨也。熛火始起,易息也。及其焚雲夢、孟諸,雖以天下之役,抒江漢之水,弗能救也。夫禍之始也,猶熛火、蘖足也,易止也。及其措於大事,雖孔子、墨翟之賢弗能救也。屋焚而人救之,則知德之;年老者使塗隙戒突,故終身無失火之患而不知德也。入於囹圄,解於患難者則三族德之;教之以仁義慈悌,則終身無患而莫之德。夫禍亦有突,賢者行天下而務塞之,則天下無兵患矣,而莫之知德也。故曰:聖人治於神,愚人爭於明也。
天地之道,莫見其所以長物,而物長;莫見其所以亡物,而物亡。聖人之道亦然:其興福也,人莫之見而福興矣;其除禍也,人莫之知而禍除矣。故曰神人。益天下以財為仁,勞天下以力為義,分天下以生為神。修先王之術,除禍難之本,使天下丈夫耕而食,婦人織而衣,皆得戴其首,父子相保。此其分萬物以生,益天下以財不可勝計也。神也者,萬物之始,萬事之紀也。
《群書治要》卷三十六。
1.3四儀
行有四儀:一曰志動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義,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守四儀以終其身,名功之從之也,猶形之有影、聲之有響也。是故志不忘仁,則中能寬裕;智不忘義,則行有文理;力不忘忠,則動無廢功;口不忘信,則言若符節。若中寬裕而行文理,動有功而言可信也,雖古之有厚功大名見於四海之外、知於萬世之後者,其行身也,無以加於此矣。
《群書治要》卷三十六。
1.4明堂
夫高顯尊貴,利天下之徑也,非仁者之所以輕也。何以知其然耶?日之能燭遠,勢高也。使日在井中,則不能燭十步矣。舜之方陶也,不能利其巷,(下)〔及〕南面而君天下,蠻夷戎狄皆被其福。目在足下,則不可以視矣。天高明,然後能燭臨萬物;地廣大,然後能載任群體。其本不美,則其枝葉莖心不得美矣。此古今之大徑也。是故聖王謹修其身以君天下,則天道至焉,地道稽焉,萬物度焉。
古者明王之求賢也,不避遠近,不論貴賤,卑爵以下賢,輕身以先士。故堯從舜於畎畝之中,北面而見之,不爭禮貌。此先王之所以能正天地、利萬物之故也。今諸侯之君,廣其土地之富,而奮其兵革之強以驕士;士亦務其德行,美其道術以輕上。此仁者之所非也。曾子曰:「取人者必畏,與人者必驕。」今說者懷畏,而聽者懷驕,以此行義,不亦難乎!非求賢務士而能致大名於天下者,未之嘗聞也。夫士不可妄致也。覆巢破卵,則鳳皇不至焉;刳胎焚夭,則麒麟不往焉;竭澤漉魚,則神龍不下焉。夫禽獸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況於火食之民乎!是故曰:待士不敬,舉士不信,則善士不往焉。聽言耳目不瞿,視聽不深,則善言不往焉。孔子曰:「大哉,河海乎!」下之也。夫河下天下之川故廣,人下天下之士故大。故曰:下士者得賢,下敵者得友,下眾者得譽。故度於往古,觀於先王,非求賢務士而能立功於天下、成名於後世者,未之嘗有也。夫求士不遵其道而能致士者,未之嘗見也。然則先王之道可知已,務行之而已矣。
《群書治要》卷三十六。
1.5分
天地生萬物,聖人裁之。裁物以制分,便事以立官。君臣、父子、上下、長幼、貴賤、親疏皆得其分曰治。愛得分曰仁,施得分曰義,慮得分曰智,動得分曰適,言得分曰信。皆得其分而後為成人。
明王之治民也,事少而功立,身逸而國治,言寡而令行。事少而功多,守要也;身逸而國治,用賢也;言寡而令行,正名也。君人者苟能正名,愚智盡情。執一以靜,令名自正,令事自定。賞罰隨名,民莫不敬。周公之治天下也,酒肉不徹於前,鐘鼓不解於懸,聽樂而國治,勞無事焉;飲酒而賢舉,智無事焉;自為而民富,仁無事焉。知此道也者,眾賢為役,愚智盡情矣。
明王之道易行也。勞不進一步,聽獄不後皋陶;食不損一味,富民不後虞舜;樂不損一日,用兵不後湯武。書之不盈尺𥳑,南面而立,一言而國治,堯舜復生,弗能更也。身無變而治,國無變而王,湯武復生,弗能更也。執一之道,去智與巧。有虞之君天下也,使天下貢善;殷周之君天下也,使天下貢才。夫至眾賢而能用之,此有虞之盛德也。
三人之所廢,天下弗能興也。三人之所興,天下弗能廢也。親曰不孝,君曰不忠,友曰不信,天下弗能興也。親言其孝,君言其忠,友言其信,天下弗能廢也。夫符節,合之則是非自見。行亦有符,三者合,則行自見矣,此所以觀行也。諸治官臨眾者,上比度以觀其賢,案法以觀其罪,吏雖有邪僻,無所逃之,所以觀勝任也。群臣之愚智日效於前,擇其知事者而令之謀;群臣之所舉日效於前,擇其知人者而令之舉;群臣之治亂日效於前,擇其勝任者而令之治。群臣之行可得而察也,擇其賢者而舉之,則民競於行。勝任者治,則百官不亂;知人者舉,則賢者不隱;知事者謀,則大舉不失。夫弩機損若黍則不鉤,益若□則不發。言者,百事之機也,聖王(正)〔止〕言於朝而四方治矣。是故曰:正名去偽,事成若化;以實覈名,百事皆成。夫用賢使能,不勞而治;正名覆實,不罰而威;達情見素,則是非不蔽;復本原始,則言若符節。良工之馬易御也,聖王之民易治也,其此之謂乎!
《群書治要》卷三十六。
1.6發蒙
若夫名分,聖之所審也。造父之所以與交者,少操轡,馬之百節皆與。明王之所以與臣下交者,少審名分,群臣莫敢不盡力竭智矣。天下之可治,分成也;是非之可辨,名定也。無過其實,罪也;弗及,愚也。是故情盡而不偽,質素而無巧。故有道之君其無易聽,此名分之所審也。
若夫臨官治事者,案其法則民敬事;任士進賢者,保其後則民慎舉;議國親事者,盡其實則民敬言。孔子曰:「臨事而懼,希不濟。」《易》曰:「若履虎尾,終之,吉。」若群臣之眾皆戒慎恐懼若履虎尾,則何不濟之有乎!君明則臣少罪。夫使眾者詔作則遲,分地則速,是何也?無所逃其罪也。言亦有地,不可不分也。君臣同地,則臣有所逃其罪矣。故陳繩,則木之枉者有罪;措準,則地之險者有罪;審名分,則群臣之不審者有罪〔矣〕。
夫愛民,且利之也;愛而不利,則非慈母之德也。好士,且知之也;好而弗知,則眾而無用也。力於朝,且治之也;力而弗治,則勞而無功矣。三者雖異,道一也。是故曰:審一之經,百事乃成;審一之紀,百事乃理。名實判為兩,合為一。是非隨名實,賞罰隨是非,是則有賞,非則有罰,人君之所獨斷也。
明君之立也正,其貌莊,其心虛,其視不躁,其聽不淫,審分應辭以立於廷,則隱匿疏遠雖有非焉,必不多矣。明君不用長耳目,不行閒諜,不強聞見,形至而觀,聲至而聽,事至而應。近者不過則遠者治矣,明者不失則微者敬矣。家人子姪和,臣妾力,則家富,丈人雖厚衣食無傷也。子姪不和,臣妾不力,則家貧,丈人雖薄衣食無益也,而況於萬乘之君乎!國之所以不治者三:不知用賢,此其一也;雖知用賢,求不能得,此其二也;雖得賢,不能盡,此其三也。正名以御之,則堯舜之智必盡矣;明分以示之,則桀紂之暴必止矣。賢者盡,暴者止,則治民之道不可以加矣。聽朝之道,使人有分。有大善者,必問〔其〕孰進之;有大過者,必(云)〔問其〕孰任之;而行賞罰焉,且以觀賢不肖也。今有大善者不問孰進之,有大過者不問孰任之,則有分無益已。問孰任之而不行賞罰,則問之無益已。是非不得盡見謂之蔽,見而弗能知謂之虛,知而弗能賞謂之縱。三者,亂之本也。明分則不蔽,正名則不虛,賞賢罰暴則不縱。三者,治之道也。於群臣之中,賢則貴之,不肖則賤之;治則使之,不治則□之;忠則愛之,不忠則罪之。賢不肖,治不治,忠不忠,(由是)〔以道〕觀之,(猶)〔由〕白黑也。陳繩而斲之,則巧拙易知也。夫觀群臣亦有繩,以名引之,則雖堯舜不服矣。慮事而當,不若進賢;進賢而當,不若知賢。知賢又能用之,備矣!治天下之要,在於正名。正名去偽,事成若化。苟能正名,天成地平。為人臣者以進賢為功,為人君者以用賢為功。為人臣者進賢,是自為置上也。自為置上而無賞,是故不為也。進不肖者,是自為置下也。自為置下而無罪,是故為之也。使進賢者必有賞,進不肖者必有罪,無敢進也者為無能之人。若此,則必多進賢矣。
《群書治要》卷三十六。
1.7恕
恕者,以身為度者也。己所不欲,毋加諸人。惡諸人,則去諸己;欲諸人,則求諸己,此恕也。
農夫之耨,去害苗者也。賢者之(治)〔法〕,去害義者也。慮之無益於義而慮之,此心之穢也;道之無益於義而道之,此言之穢也;為之無益於義而為之,此行之穢也。慮中義則智為上,言中義則言為師,事中義則行為法。射不善而欲教人,人不學也;行不修而欲談人,人不聽也。夫驥,惟伯樂獨知之,不害其為良馬也。行亦然,惟賢者獨知之,不害其為善士也。
《群書治要》卷三十六。
1.8治天下
治天下有四術:一曰忠愛,二曰無私,三曰用賢,四曰度量。度量通,則財足矣;用賢,則多功矣;無私,百智之宗也;忠愛,父母之行也。奚以知其然?父母之所畜子者,非賢強也,非聰明也,非俊智也。愛之憂之,欲其賢己也,人利之與我利之無擇也,此父母所以畜子也。然則愛天下欲其賢己也,人利之與我利之無擇也,則天下之畜亦然矣,此堯之所以畜天下也。
有虞氏盛德,見人有善,如己有善;見人有過,如己有過。天無私於物,地無私於物,襲此行者謂之天子。誠愛天下者得賢。奚以知其然也?弱子有疾,慈母之見秦醫也,不爭禮貌;在(𡇞)〔囹〕圄,其走大吏也,不愛資財。視天下若子,是故其見醫者,不爭禮貌;其奉養也,不愛資財。故文王之見太公望也,一日五反;桓公之奉管仲也,列城有數。此所以國甚僻小,身至穢污,而為正於天下也。鄭𥳑公謂子產曰:「飲酒之不樂,鐘鼓之不鳴,寡人之任也;國家之不乂,朝廷之不治,與諸侯交之不得志,子之任也。〔子無入寡人之樂〕,〔寡人無入子之朝〕。」〔自是已來〕,子產治鄭,〔城門不閉〕,國無盜賊,道無餓人。孔子曰:「若鄭𥳑公之好樂,雖抱鐘而朝可也。」夫用賢,身樂而名附,事少而功多,國治而能逸。
凡治之道,莫如因智,智之道莫如因賢。譬之猶相馬而借伯樂也,相玉而借猗頓也,亦必不過矣。今有人於此,盡力以為舟,濟大水而不用也;盡力以為車,行遠而不乘也,則人必以為無慧。今人盡力以學,謀事則不借智,處行則不因賢,舍其學不用也。此其無慧也,有甚於舍舟而涉、舍車而走者矣。
《群書治要》卷三十六。
1.9仁意
治水潦者禹也,播五種者后稷也,聽獄折衷者皋陶也。舜無為也,而天下以為父母,愛天下莫甚焉。天下之善者,惟仁也。夫喪其子者,苟可以得之,無擇人也。仁者之於善也亦然。是故堯舉舜於畎畝,湯舉伊尹於雍人。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讎。仁者之於善也,無擇也,無惡也,惟善之所在。堯問於舜曰:「何事?」舜曰:「事天。」〔問〕:「〔何任〕?」〔曰〕:「〔任地〕。」〔問〕:「〔何務〕?」〔曰〕:「〔務人〕。」平地而注水,水流溼;均薪而施火,火從燥,召之類也。是故堯為善而眾美至焉,桀為非而眾惡至焉。
《群書治要》卷三十六。
燭於玉燭,飲於醴泉,暢於永風。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英。四時和,正光照,此之謂玉燭。甘雨時降,萬物以嘉,高者不少,下者不多,此之謂醴泉。(其風)〔祥風〕,〔瑞風也〕,〔一名景風〕,〔一名惠風〕。春為發生,夏為長嬴,秋為方盛,冬為安靜。四氣和為通正,此之謂永風。
《爾雅‧釋天》疏。
舜南面而治天下,天下太平。燭於玉燭,息於永風,食於膏火,飲於醴泉。舜之行其猶河海乎!千仞之溪亦滿焉,螻蟻之穴亦滿焉。由此觀之,禹湯之功不足言也。
1.10廣〔澤〕
因井中視星,所(視)〔見〕不過數星;自邱上以(視)〔望〕,則見其始出〔也〕,又見其入,非明益也,勢使然也。夫私心,井中也;公心,邱上也。故智載於私則所知少,載於公則所知多矣。何以知其然?夫吳越之國以臣妾為殉,中國聞而非之;怒,則以親戚殉一言。夫智在公,則愛吳越之臣妾;在私,則忘其親戚。非智損也,怒弇之也。好亦然〔矣〕。語曰:「莫知其子之惡也。」非智損也,愛弇之也。是故夫論貴賤、辨是非者,必且自公心言之,自公心聽之,而後可知也。匹夫愛其宅,不愛其鄰;諸侯愛其國,不愛其敵。天子兼天下而愛之,大也。
《群書治要》卷三十六。
墨子貴兼,孔子貴公,皇子貴衷,田子貴均,列子貴虛,料子貴別囿。其學之相非也,數世矣而已,皆弇於私也。天、帝、皇、后、辟、公,弘、廓、宏、溥、介、純、夏、幠、冢、晊、昄,皆大也。十有餘名而實一也。若使兼、公、虛、均、衷、平易、別囿,一實也,則無相非也。
《爾雅‧釋詁》疏。
贖人。
1.11綽子
堯養無告,禹愛辜人,湯武及禽獸,此先王之所以安危而懷遠也。聖人於大私之中也為無私,其於大好惡之中也為無好惡。舜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舜不歌禽獸而歌民。湯曰:「朕身有罪,無及萬方;萬方有罪,朕身受之。」湯不私其身而私萬方。文王曰:「苟有仁人,何必周親。」〔文王〕不私其親而私萬國。先王非無私也,所私者與人不同也。
《群書治要》卷三十六。
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樅。
《爾雅‧釋山》注、〈釋木〉注、又疏、《藝文類聚‧木部》。
1.12處道
孔子曰:「欲知則問,欲能則學,欲給則豫,欲善則肄。國亂,則擇其邪人而去之,則國治矣;胸中亂,則擇其邪欲而去之,則德正矣。天下非無盲者也,美人之貴,明目者眾也;天下非無聾者也,辨士之貴,聰耳者眾也;天下非無亂人也,堯舜之貴,可教者眾也。」孔子曰:「君者盂也,民者水也,盂方則水方,盂圓則水圓。」上何好而民不從!昔者,句踐好勇而民輕死,靈王好細腰而民多餓。夫死與餓,民之所惡也,君誠好之,百姓自然,而況仁義乎!桀紂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內皆亂,而關龍逢、王子比干不與焉;而謂之皆亂,其亂者眾也。堯舜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內皆治,而丹朱、商均不與焉;而謂之皆治,其治者眾也。故曰:君誠服之,百姓自然;卿大夫服之,百姓若逸;官長服之,百姓若流。夫民之可教者眾,故曰猶水也。
德者,天地萬物得也;義者,天地萬物宜也;禮者,天地萬物體也。使天地萬物皆得其宜、當其體者謂之大仁。食,所以為肥也。壹飯而問人曰:「奚若?」則皆笑之。夫治天下,大事也。〔譬〕今人皆〔以〕壹飯而問「奚若」者也。善人以治天地則可矣。我奚為而人善?仲尼曰:「得之身者得之民,失之身者失之民。不出於戶而知天下,不下其堂而治四方,知反之於己者也。」以是觀之,治己則人治矣。
《群書治要》卷三十六。
1.13神明
仁義聖智參天地。天若不覆,民將何恃何望?地若不載,民將安居安行?聖人若弗治,民將安率安將?是故天覆之,地載之,聖人治之。聖人之身猶日也。夫日圓尺,光盈天地。聖人之身小,其所燭遠。聖人正己而四方治矣。上綱苟直,百目皆開;德行苟直,群物皆正。政也者,正人者也。身不正,則人不從。是故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不施而仁,有諸心而彼正,謂之至政。今人曰:「天下亂矣,難以為善。」此不然也。夫飢者易食,寒者易衣,此亂而後易為德也。
《群書治要》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