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叢



16.1王者知所以臨下而治眾,則群臣畏服矣;知所以聽言受事,則不蔽欺矣;知所以安利萬民,則海內必定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則臣子之行備矣。凡所以劫殺者,不知道術以御其臣下也。
16.2凡吏勝其職則事治,事治則利生;不勝其職則事亂,事亂則害成也。
16.3百方之事,萬變鋒出。或欲持虛,或欲持實。或好浮遊,或好誠必。或行安舒,或為飄疾。從此觀之,天下不可一,聖王臨天下而能一之。
16.4意不並銳,事不兩隆。盛於彼者,必衰於此;長於左者,必短於右;喜夜臥者,不能蚤起也。
16.5鸞設於鑣,和設於軾。馬動而鸞鳴,鸞鳴而和應,行之節也。
16.6不富無以為大,不予無以合親,親䟽則害,失眾則敗。不教而誅謂之虐,不戒責成謂之暴也。
16.7夫水出於山而入於海,稼生於田而藏於廩,聖人見所生,則知所歸矣。
16.8天道布順,人事取予,多藏不用,是謂怨府,故物不可聚也。
16.9一圍之木,〔能〕持千鈞之屋;五寸之鍵,而制開闔。豈材足任哉,蓋所居要也。
16.10夫小快害義,小慧害道,小辨害治,苟心傷德。大政不險。
16.11蛟龍雖神,不能以白日去其倫;飄風雖疾,不能以陰雨揚其塵。
16.12邑名勝母,曾子不入;水名盜泉,孔子不飲。醜其聲也。
16.13婦人之口,可以出走;婦人之喙,可以死敗。
16.14不脩其身,求之於人,是謂失倫;不治其內,而脩其外,是謂大廢。
16.15重載而危之,操策而隨之,非所以為全也。
16.16士橫道而偃,四支不掩,非士之過,有土〔者〕之羞也。
16.17邦君將昌,天遺其道;大夫將昌,天遺之士;庶人將昌,必有良子。
16.18賢師良友在其側,詩書禮樂陳於前,棄而為不善者鮮矣。
16.19義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
16.20謀泄則無功,計不設則事不成。
16.21賢士不事所非,不非所事。
16.22愚者行間而益固,鄙人飾詐而益野。
16.23聲無細而不聞,行無隱而不明。
16.24至神無不化也,至賢無不移也。
16.25上不信,下不忠,上下不和,雖安必危。
16.26求以其道則無不得,為以其時則無不成。
16.27時不至,不可強生也;事不究,不可強成也。
16.28貞良而亡,先人餘殃;猖蹶而活,先人餘烈。
16.29權取重,澤取長。
16.30才賢任輕,則有名,不肖任大,身死名廢。
16.31士不以利移,不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雖死而不悔。
16.32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偽不如拙誠。
16.33學問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誨不厭,所以治人也,所以貴虛無者,得以應變而合時也。
16.34冠雖故,必加於首;履雖新,必關於足。上下有分,不可相倍。
16.35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故曰:正而心又少而言。
16.36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歸之;德之所在,天下貴之;仁之所在,天下愛之;義之所在,天下畏之。屋漏者民去之,水淺者魚逃之,樹高者鳥宿之,德厚者士趨之,有禮者民畏之,忠信者士死之。
16.37衣雖弊,行必脩;頭雖亂,言必治。
16.38時在應之,為在因之。
16.39所伐而當,其福五之;所伐不當,其禍十之。
16.40必貴以賤為本,必高以下為〔基〕。天將與之,必先苦之,天將毀之,必先累之。
16.41孝於父母,信於交友。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16.42草木秋死,松柏獨在;水浮萬物,玉石留止。
16.43飢渴得食,誰能不喜?賑窮救急,何患無有?
16.44視其所以,觀其所使,斯可知已。
16.45乘輿馬〔者〕不勞致千里,乘船楫〔者〕不游絕江海。
16.46智莫大於闕疑,行莫大於無悔也。
16.47制宅名子,足以觀士。
16.48利不兼,賞不倍。
16.49忽忽之謀,不可為也;惕惕之心,不可長也。
16.50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
16.51天(地)〔道〕無親,常與善人。
16.52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16.53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16.54一噎之故,絕穀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
16.55心如天地者明,行如繩墨者章。
16.56位高道大者從,事大道小者凶。
16.57言疑者無犯,行疑者無從。
16.58蠹蝝仆柱梁,蚊䖟走牛羊。
16.59謁問析辭勿應,怪言虛說勿稱。
16.60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
16.61無以淫泆棄業,無以貧賤自輕,無以所好害身,無以嗜欲妨生,無以奢侈為名,無以貴富驕盈。
16.62喜怒不當,是謂不明;暴虐不得,反受其賊;怨生不報,禍生於福。
16.63一言而非,四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馬不能及。
16.64順風而飛,以助氣力;銜葭而翔,以備矰弋。
16.65鏡以精明,美惡自服;衡平無私,輕重自得。
16.66蓬生枲中,不扶自直;白砂入泥,與之皆黑。
16.67時乎時乎,間不及謀;至時之極,間不容息。
16.68勞而不休,亦將自息;有而不施,亦將自得。
16.69無不為者,無不能成也;無不欲者,無不能得也。
16.70眾正之積,福無不及也;眾邪之積,禍無不逮也。
16.71力勝貧,謹勝禍,慎勝害,戒勝災。
16.72為善者天報以德,為不善者天報以禍。
16.73君子得時如水,小人得時如火。
16.74謗道己者,心之罪也;尊賢己者,心之力也。
16.75心之得,萬物不足為也;心之失,獨心不能守也。
16.76子不孝,非吾子也;交不信,非吾友也。
16.77食其口而百節肥,灌其本而枝葉茂。本傷者枝槁,根深者末厚。
16.78為善者得道,為惡者失道。
16.79惡語不出口,苟言不留耳。
16.80務偽不長,喜虛不久。
16.81義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
16.82以財為草,以身為寶。慈仁少小,恭敬耆老。
16.83犬吠不驚,命曰金城;常避危殆,命曰不悔。
16.84富必念貧,壯必念老;年雖幼少,慮之必早。
16.85夫有禮者相為死,無禮者亦相為死。
16.86貴不與驕期,驕自來;驕不與亡期,亡自至。
16.87踒人日夜願一起,盲人不忘視。
16.88知者始於悟,終於諧;愚者始於樂,終於哀。
16.8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力雖不能,心必務為。
16.90慎終如始,常以為戒,戰戰慄慄,日慎其事。
16.91聖人之正,莫如安靜;賢者之治,故與眾異。
16.92好稱人惡,人亦道其惡;好憎人者,亦為人所憎。
16.93衣食足,知榮辱;倉廩實,知禮節。
16.94江河之溢,不過三日;飄風暴雨,須臾而畢。
16.95福生於微,禍生於忽,日夜恐懼,惟恐不卒。
16.96已雕已琢,還反於樸,物之相反,復歸於本。
16.97循流而下易以至,倍風而馳易以遠。
16.98兵不豫定,無以待敵,計不先慮,無以應卒。
16.99中不方,名不章;外不圜,禍之門。直而不能枉,不可與大(任)〔往〕;方而不能圜,不可與長存。
16.100慎之於身,無曰云云。
16.101狂夫之言,聖人擇焉。
16.102能忍恥者安,能忍辱者存。
16.103脣亡而齒寒。河水崩,其懷在山。
16.104毒智者莫甚於酒;留事者莫甚於樂;毀廉者莫甚於色;摧剛者反己於弱。
16.105富在知足,貴在求退。
16.106先憂事者後樂,先慠事者後憂。
16.107福在受諫,存之所由也。
16.108恭敬遜讓,精廉無謗;慈仁愛人,必受其賞。
16.109諫之不聽,後無與爭。舉事不當,為百姓謗。悔在於妄,患在於先唱。
16.110蒲且脩繳,鳧鴈悲鳴;逢蒙撫弓,虎豹晨嘷。
16.111河以委蛇故能遠,山以凌遲故能高。道以優游故能化,德以純厚故能豪。
16.112言人之善,澤於膏沐;言人之惡,痛於矛戟。
16.113為善不直,必終其曲;為醜不釋,必終其惡。
16.114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一浮一沒,交情乃出。
16.115德義在前,用兵在後。
16.116初沐者必拭冠,新浴者必振衣。
16.117敗軍之將不可言勇,亡國之臣不可言智。
16.118坎井無黿鼉者,隘也;園中無脩林者,小也。
16.119小忠,大忠之賊也;小利,大利之殘也。
16.120自請絕易,請人絕難。
16.121水激則悍,矢激則遠,人激於名,不毀為聲。
16.122下士得官以死,上士得官以生。
16.123禍福非從地中出,非從天上來,己自生之。
16.124窮鄉多曲學,小辯害大知,巧言使信廢,小惠妨大義。
16.125不困在於早慮,不窮在於早豫。
16.126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欲人勿聞,莫如勿言。
16.127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為勿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詭;非所爭勿爭,以避其聲。
16.128明者視於冥冥,〔智者〕謀於未形;聰者聽於無聲;慮者戒於未成。
16.129世之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16.130乖離之咎,無不生也,毀敗之端,從此興也。江河大潰從蟻穴,山以小阤而大崩。
16.131淫亂之漸,其變為興,水火金木轉相勝。
16.132卑而正者可增,高而倚者且崩。直如矢者死,直如繩者稱。
16.133禍生於欲得,福生於自禁。
16.134聖人以心導耳目,小人以耳目導心。
16.135為人上者,患在不明;為人下者,患在不忠。
16.136人知糞田,莫知糞心,端身正行,全以至今。
16.137見亡知存,見霜知冰。
16.138廣大在好利,恭敬在事親。
16.139因時易以為仁,因道易以達人。
16.140營(於)利者多患,輕諾者寡信。
16.141欲賢者莫如下人,貪財者莫如全身,財不如義高,勢不如德尊。
16.142父不能愛無益之子,君不能愛不軌之民,君不能賞無功之臣,臣不能死無德之君。
16.143問善御者莫如馬,問善治者莫如民。
16.144以卑為尊,以屈為伸。聖人所因,上法於天。
16.145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貪以亡其身。
16.146相勸以禮,相強以仁,得道於身,得譽於人。
16.147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16.148人而不愛,則不能仁;佞而不巧,則不能信。
16.149言善毋及身,言惡毋及人。
16.150上清而無欲,則下正而民樸。
16.151來事可追也,往事不可及。
16.152無思慮之心則不達,無談說之辭則不樂。
16.153善不可以偽來,惡不可以辭去。
16.154近市無賈,在田無野,善不逆旅。
16.155非仁義剛武,無以定天下。
16.156水倍源則川竭,人倍信則名不達。
16.157義勝患則吉,患勝義則滅。
16.158五聖之謀,不如逢時;辯智明慧,不如遇世。
16.159有鄙心者,不可授便勢;有愚質者,不可予利器。
16.160多易多敗,多言多失。
16.161冠、履不同藏,賢不肖不同位。
16.162官尊者憂深,祿多者責大。
16.163積德無細,積怨無大,多少必報,固其勢也。
16.164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16.165聖人之衣也,便體以安身;其食也,安於腹。適衣節食,不聽口目。
16.166曾子曰:鷹鷲以山為卑,而增巢其上;黿鼉魚鱉以淵為淺,而穿穴其中。卒其所以得者,餌也。君子苟不求利祿,則不害其身。
16.167曾子曰:「狎甚則相簡也;莊甚則不親。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懽,莊足以成禮而已。」
16.168曾子曰:「入是國也,言信乎群臣,則留可也;忠行乎群臣,則仕可也;澤施乎百姓,則安可也。」
16.169口者關也,舌者機也,出言不當,四馬不能追也。口者關也,舌者兵也,出言不當,反自傷也。言出於己,不可止於人;行發於邇,不可止於遠。夫言行者,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本也,可不慎乎!故蒯子羽曰:「言猶射也,栝既離弦,雖有所悔焉,不可從而追已。」《詩》曰:「白珪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16.170蠋欲類蠶,鱓欲類虵。人見虵蠋,莫不身洒然。女工脩蠶,漁者持鱓,不惡何也?欲得錢也。逐魚者濡,逐獸者趨,非樂之也,事之權也。
16.171登高使人欲望,臨淵使人欲窺,何也?處地然也。御者使人恭,射者使人端,何也?其形便也。
16.172民有五死,聖人能去其三,不能除其二。饑渴死者,可去也;凍寒死者,可去也;罹五兵死者,可去也。壽命死者,不可去也;癰疽死者,不可去也。饑渴死者,中不充也;凍寒死者,外勝中也;罹五兵死者,德不忠也。壽命死者,歲數終也,癰疽死者,血氣窮也。故曰:中不正,外淫作。外淫作者多怨怪,多怨怪者疾病生,故清淨無為,血氣乃平。
16.173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適,可以卻敵;一言而得,可以保國。響不能獨為聲,影不能倍曲為直,物必以其類及。故君子慎言出已。
16.174負石赴淵,行之難者也,然申屠狄為之,君子不貴之也;盜跖凶貪,名如日月,與舜、禹並傳而不息,而君子不貴。
16.175君子有五恥:朝不坐,燕不議,君子恥之;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
16.176君子雖窮,不處亡國之勢;雖貧,不受亂君之祿。尊乎亂世,同乎暴君,君子之恥也。眾人以毀形為恥,君子以毀義為辱,眾人重利,廉士重名。
16.177明君之制,賞從重,罰從輕。食人以壯為量,事人以老為程。
16.178君子之言寡而實;小人之言多而虛。
16.179君子之學也,入於耳,藏於心,行之以身。
16.180君子之治也,始於不足見,終於不可及也。
16.181君子慮福弗及,慮禍百之。
16.182君子擇人而取,不擇人而與。
16.183君子實如虛,有如無。
16.184君子有其備則無事。
16.185君子不以愧食,不以辱得。
16.186君子樂得其志,小人樂得其事。
16.187君子不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16.188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順道而行,循理而言,喜不加易,怒不加難。
16.189君子之過〔也〕,猶日月之蝕也,何害於明?小人〔之〕可也,猶狗之吠盜,狸之夜見,何益於善?
16.190夫智者不妄為,勇者不妄(殺)〔發〕。
16.191君子比義,農夫比穀。
16.192事君不得進其言,則辭其爵;不得行其義,則辭其祿。
16.193人皆知取之為取也,不知與之為取之。
16.194政有招寇,行有招恥,弗為而自至,天下未有。
16.195猛獸狐疑,不若蜂蠆之致毒也;高議而不可及,不若卑論之有功也。
16.196秦信同姓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國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於行法,不在於信同姓。
16.197高山之巔無美木,傷於多陽也;大樹之下無美草,傷於多陰也。
16.198鍾子期死而伯牙絕絃破琴,知世莫可為鼓也;惠施卒而莊子深瞑不言,見世莫可與語也。
16.199脩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
16.200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古之通義也;爵人於朝,論人於市,古之通法也。
16.201道微而明,淡而有功,非道而得,非時而生,是謂妄成;得而失之,定而復傾。
16.202福者,禍之門也;是者,非之尊也;治者,亂之先也。事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聞也。
16.203枝無忘其根,德無忘其報,見利必念害身。故君子留精神寄心於三者,吉祥及子孫矣。
16.204兩高不可重,兩大不可容,兩勢不可同,兩貴不可雙。夫重容同雙,必爭其功。故君子節嗜欲,各守其足,乃能長久。夫節欲而聽諫,敬賢而勿慢,使能而勿賤,為人君能行此三者,其國必強大而民不去散矣。
16.205默無過言,愨無過事。木馬不能行,亦不費食;騏驥日馳千里,鞭箠不去其背。
16.206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銖而稱之,至石必過。石稱丈量,徑而寡失,簡絲數米,煩而不察。故大較易為智,曲辯難為慧。
16.207吞舟之魚,蕩而失水,〔則〕制於螻蟻者,離其居也;猿猴失木,〔而〕禽於狐貉者,非其處也。騰虵遊霧而(升)騰,〔應〕龍乘雲而舉,猿得木而挺,魚得水而騖,處地宜也。
16.208君子博學,患其不習;既習之,患其不能行之;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讓也。
16.209君子不羞學,不羞問。問訊者,知之本;念慮者,知之道也。此言貴因人知而加知之,不貴獨自用其知而知之。
16.210天地之道,極則反,滿則損,五采曜眼,有時而渝,茂木豐草,有時而落,物有盛衰,安得自若。
16.211民苦則不仁,勞則詐生,安平則教,危則謀,極則反,滿則損,故君子弗滿弗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