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卷上〉



1鬻子卷上
1.1《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五》


1.1 〈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五〉


政曰:君子不與人謀之則已矣,若與人謀之則非道無由也。故君子之謀能必用道,而不能必見受;能必忠,而不能必入;能必信,而能必見信。君子非人者不出之於辭而施之於行,故非非者行是,惡惡者行善,而道諭矣。
1.2《大道文王問第八》


1.2 〈大道文王問第八〉


政曰:昔者文王問於鬻子,敢問人有大忘乎?對曰:「有。」文王曰:「敢問大忘奈何。」鬻子曰:「知其身之惡而不改也,以賊其身乃喪其軀。其行如此,是謂之大忘。」
1.3《貴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


1.3 〈貴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


昔之帝王所以為明者,以其吏也。昔之君子,其所以為功者,以其民也。力生於神,而功最於吏,福歸於君。昔者五帝之治天下也,其道昭昭若日月之明然,若以晝代夜然。故其道首首然,萬世為福、萬世為教者,唯從黃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君王欲緣五帝之道而不失,則可以長久。
1.4《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


1.4 〈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


聖人在上,賢士百里而有一人,則猶無有也。王道衰微,暴亂在上,賢士千里而有一人,則猶比肩也。
1.5《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三》


1.5 〈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三〉


故曰:民者,賢、不肖之杖也;賢、不肖皆具焉。故賢人得焉,不肖人休焉,杖能側焉,忠信飾焉。民者、積愚也,雖愚、明主撰吏焉,必使民興焉。士民與之,明上舉之;士民(若)〔苦〕之,明上去之。故王者取吏不忘必使民唱然後和。民者、吏之程也,察吏於民然後隨。政曰:民者、至卑也,而使之取吏焉必取所愛,故十人愛之,則十人之吏也;百人愛之,則百人之吏也;千人愛之,則千人之吏也;萬人愛之,則萬人之吏也。故萬人之吏撰卿相矣。卿相者、諸侯之丞也,故封侯之土秩出焉。卿相者、侯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