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師第六


【注】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富,其所宗而師者,無心也。
【注】唐西華法
【注】師成玄英疏
  知天之所爲,知人之所爲者,至矣!
【注】知天人之所爲者,皆自然也,則内放其身而外冥於物,與衆玄同,任之而無不至者也。
知天之所爲者,天而生也;
【注】天者,自然之謂也。夫爲爲者不能爲,而爲自爲耳;爲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自知耳,不知也。不知也,則知出於不知矣。自爲耳,不爲也。不爲也,則爲出於不爲矣。爲出於不爲,故以不爲爲主;知出於不知,故以不知爲宗。是故真人遺知而知,不爲而爲,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稱絶而爲名去也。
知人之所爲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注】人之生也,形雖七尺,而五常必具。故雖區區之身,乃舉天地以奉之。故天地萬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無也。一物不具,則生者無由得生;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緣得終。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理之所存者,爲或不爲也。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衆,爲之所爲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在上者莫能器之而求其備焉。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爲不敢異,異則僞成矣。僞成而真不喪者,末之有也。或好知而不倦,以困其百體;所好不過一枝而舉根俱弊:斯以其所知而害所不知也。若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爲者有分,故任而不强也;知人之所知者有極,故用而不蕩也。故所知不以無涯自困,則一體之中,知與不知,闇相與會而俱全矣,斯以其所知養所不知者也。
雖然,有患:
【注】雖知盛,未若遺知任天之無患也。
夫知有所待而後當,
【注】夫知者,未能無可無不可,故必有待也;若乃任天而生者,則遇物而當也。
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注】有待則無定也。
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
【注】我生有涯,天也。心欲益之,人也。然此人之所謂耳,物無非天也。者,自然者也。人皆自然,則治亂成敗,遇與不遇,非人爲也,皆自然耳。
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注】有真人而後天下之知皆得其真而不可亂也。
  何謂真人? 古之真人,不逆寡,
【注】凡寡皆不逆,則所順者衆矣。
不雄成,
【注】不恃其成而處物先。
不謨士。
【注】縱心直前,而羣士自合,非謀謨以致之者也。
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
【注】直自全當而無過耳,非以得失經心者也。
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
【注】言夫知之登至於道者,若此之遠也。理固自全,非畏死也。故真人陸行而非避濡也,遠火而非逃熱也,無過而非措當也。故雖不以熱爲熱,而未嘗赴火;不以濡爲濡,而未嘗蹈水;不以死爲死,未嘗喪生。故夫生者,豈生之而生哉!成者,豈成之而成哉!故任之而無不至者,真人也,豈有概意於所遇哉!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
【注】無意想也。
其覺无憂,
【注】當所遇而安也。
其食不甘,
【注】理當食耳。
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
【注】乃在根本中來者也。
衆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注】氣不平暢。
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注】深根寧極,然後反一無欲也。
  古之真人,不知説生,不知惡死。
【注】與化爲體者也。
其出不訢,其入不距。
【注】泰然而任之也。
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注】寄之至理,故往來而不難也。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
【注】終始變化,皆忘之矣,豈直逆忘其生,而猶復探求死意也!
受而喜之,
【注】不問所受者何物,遇之而無不適也。
忘而復之。
【注】復之不由於識,乃至也。
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
【注】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物之感人無窮,人之逐欲無節,則天理滅矣。真人知用心則背道,助天則傷生,故不爲也。
若然者,其心志,
【注】所居而安爲志。
其容寂,
【注】雖行而無傷於静。
其顙頯。
【注】頯,大朴之貌。
凄然似秋,
【注】殺物非爲威也。
煖然似春,
【注】生物非爲仁也。
喜怒通四時,
【注】夫體道合變者,與寒暑同其温嚴,而未嘗有心也。然有温嚴之貌,生殺之節,故寄名於喜怒也。
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
【注】無心於物,故不奪物宜。無物不宜,故莫知其極。
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 利澤施乎萬世,不爲愛人。
【注】因人心之所欲亡而亡之,故不失人心也。夫白日登天,六合俱照,非愛人而照之也。故聖人之在天下,煖焉若春陽之自和,故䝉澤者不謝;凄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怨也。
故樂通物,非聖人也;
【注】夫聖人無樂也,直莫之塞而物自通。
有親,非仁也;
【注】至仁無親,任理而自存。
天時,非賢也;
【注】時天者,未若忘時而自合之賢也。
利害不通,非君子也;
【注】不能一是非之塗而就利違害,則傷德而累當矣。
行名失己,非士也;
【注】善爲士者,遺名而自得,故名當其實,而福應其身。
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注】自失其性而矯以從物,受役多矣,安能役人乎!
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餘﹑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注】斯皆舍己效人,徇彼傷我者也。
  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
【注】與物同宜而非朋黨。
若不足而不承;
【注】沖虚無餘,如不足也。下之而無不上,若不足而不承也。
與乎其觚而不堅也,
【注】常遊於獨,而非固守。
張乎其虚而不華也;
【注】曠然無懷,乃至於實。
邴邴乎其似喜乎,
【注】至人無喜,暢然和適,故似喜也。
崔乎其不得已乎,
【注】動静行止,常居必然之極。
滀乎進我色也,
【注】不以物傷己也。
與乎止我德也,
【注】無所趨也。
厲乎其似世乎,
【注】至人無厲,與世同行,故若厲也。
謷乎其未可制也,
【注】高放而自得。
連乎其似好閉也,
【注】綿邈深遠,莫見其門。
悗乎忘其言也。
【注】不識不知而天機自發,故悗然也。
以刑爲體,
【注】刑者,治之體,非我爲。
以禮爲翼,
【注】禮者,世之所以自行耳,非我制。
以知爲時,
【注】知者,時之動,非我唱。
以德爲循。
【注】德者,自彼所循,非我作。
以刑爲體者,綽乎其殺也;
【注】任治之自殺,故雖殺而寬。
以禮爲翼者,所以行於世也;
【注】順世之所行,故無不行。
以知爲時者,不得已於事也;
【注】夫高下相受,不可逆之流也;小大相羣,不得已之勢也;曠然無情,羣知之府也。承百流之會,居師人之極者,奚爲哉?任時世之知,委必然之事,付之天下而已。
以德爲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
【注】丘者,所以本也。以性言之,則性之本也。夫物各有足,足於本也。付羣德之自循,斯與有足者至於本也,本至而理盡矣!
而人真以爲勤行者也。
【注】凡此皆自彼而成,成之不在己,則雖處萬機之極,而常間暇自適,忽然不覺事之經身,悗然不識言之在口。而人之大迷,真謂至人之爲勤行者也。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
【注】常無心而順彼,故好與不好,所善所惡,與彼無二也。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注】其一也,天徒也;其不一也,人徒也。夫真人同天人,均彼我,不以其一異乎不一。
其一與天爲徒,
【注】無有而不一者,天也。
其不一與人爲徒,
【注】彼彼而我我者,人也。
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注】夫真人同天人,齊萬致。萬致不相非,天人不相勝,故曠然無不一,冥然無不在,而玄同彼我也。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注】其有晝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極,非妄然也,若夜旦耳,奚所係哉!
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
【注】夫真人在晝得晝,在夜得夜,以死生爲晝夜,豈有所不得?人之有所不得,而憂娱在懷,皆物情耳,非理也。
彼特以天爲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
【注】卓者,獨化之謂也。夫相因之功,莫若獨化之至也。故人之所因者,天也;天之所生者,獨化也。人皆以天爲父,故晝夜之變,寒暑之節,猶不敢惡,隨天安之。況乎卓爾獨化,至於玄冥之境,又安得而不任之哉!旣任之,則死生變化,惟命之從也。
人特以有君爲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
【注】夫真者,不假於物而自然也。夫自然之不可避,豈直君命而已哉!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注】與其不足而相愛,豈若有餘而相忘!
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注】夫非譽皆生於不足,故至足者忘善惡,遺死生,與變化爲一,曠然無不適矣,又安知堯桀之所在邪!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注】夫形生老死,皆我也。故形爲我載,生爲我勞,老爲我佚,死爲我息。四者雖變,未始非我,我奚惜哉!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注】死與生,皆命也。無善則死,有善則生,不獨善也。故若以吾生爲善乎,則吾死亦善也!
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
【注】方言死生變化之不可逃,故先舉無逃之極,然後明之以必變之符,將任化而無係也。
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注】夫無力之力,莫大於變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趨新,負山嶽以舍故。故不暫停,忽已涉新,則天地萬物無時而不移也。世皆新矣,而自以爲故;舟日易矣,而視之若舊;山日更矣,而視之若前。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故向者之我非復今我也,我與今俱往,豈常守故哉!而世莫之覺,横謂今之所遇,可係而在,豈不昧哉!
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遯。
【注】不知與化爲體,而思藏之使不化,則雖至深至固,各得其所宜,而無以禁其日變也。故夫藏而有之者,不能止其遯也;無藏而任化者,變不能變也。
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
【注】無所藏而都任之,則與物無不冥,與化無不一。故無外無内,無死無生,體天地而合變化,索所遯而不得矣。此乃常存之大情,非一曲之小意。
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
【注】人形,乃是萬化之一遇耳,未足獨喜也。無極之中,所遇者皆若人耳,豈特人形可喜而餘物無樂邪!
其爲樂可勝計邪?
【注】本非人而化爲人,化爲人,失於故矣。失故而喜,喜所遇也,變化無窮,何所不遇?所遇而樂,樂豈有極乎?
故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
【注】夫聖人遊於變化之塗,放於日新之流。萬物萬化,亦與之萬化;化者無極,亦與之無極,誰得遯之哉!夫於生爲亡,而於死爲存。則何時而非存哉!
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
【注】此自均於百年之内,不善少而否老,未能體變化,齊死生也。然其平粹,猶足以師人也。
又況萬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乎!
【注】此玄同萬物,而與化爲體,故其爲天下之所宗也,不亦宜乎!
  夫道有情有信,无爲无形;
【注】有無情之情,故無爲也;有無常之信,故無形也。
可傳而不可受,
【注】古今傳而宅之,莫能受而有之。
可得而不可見;
【注】咸得自容,而莫見其狀。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注】明無不待有而無也。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注】無也,豈能生神哉!不神鬼帝,而鬼帝自神,斯乃不神之神也。不生天地,而天地自生,斯乃不生之生也。故夫神之果不足以神,而不神則神矣。功何足有,事何足恃哉!
在太極之先而不爲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爲深,先天地生而不爲久,長於上古而不爲老。
【注】言道之無所不在也。故在高爲無高,在深爲無深,在久爲無久,在老爲無老,無所不在而所在皆無也。且上下無不格者,不得以高卑稱也;外内無不至者,不得以表裡名也;與化俱移者,不得言久也;終始常無者,不可謂老也。
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 伏犧氏得之,以襲氣母; 維斗得之,終古不忒; 日月得之,終古不息; 堪坏得之,以襲崐崘; 馮夷得之,以遊大川; 肩吾得之,以處太山; 黄帝得之,以登雲天; 顓頊得之,以處玄宫; 禺強得之,立乎北極; 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 傅説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
【注】道,無能也。此言得之於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自得耳,道不能使之得也。我之未得,又不能爲得也。然則凡得之者,外不資於道,内不由於己,掘然自得而獨化也。夫生之難也,猶獨化而自得之矣;旣得其生,又何患於生之不得而爲之哉!故夫爲生果不足以全生,以其生之不由於己爲也,而爲之則傷其真生也。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吾聞道矣。」
【注】聞道則任其自生,故氣色全也。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耶?」 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 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无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 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爲聖人乎?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 參日而後能外天下;
【注】外猶遺也。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
【注】物者,朝夕所須,切己難忘。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
【注】都遺也。
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
【注】遺生則不惡死,不惡死故所遇卽安,豁然無滯,見機而作,斯朝徹也。
朝徹而後能見獨;
【注】當所遇而安之,忘先後之所接,斯見獨者也。
見獨而後能无古今;
【注】與獨俱往。
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注】夫係生故有死,惡死故有生。是以無係無惡,然後能無死無生。
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其爲物無不將也,
【注】任其自將,故無不將。
無不迎也,
【注】任其自迎,故無不迎。
無不毁也,
【注】任其自毁,故無不毁。
無不成也。
【注】任其自成,故無不成。
其名爲攖寧。
【注】夫與物冥者,物縈亦縈,而未始不寧也。
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
【注】物縈而獨不縈則敗矣,故縈而任之,則莫不曲成也。
南伯子葵曰:「子獨惡乎聞之?」 曰:「聞諸副墨之子, 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 洛誦之孫聞之瞻明, 瞻明聞之聶許, 聶許聞之需役, 需役聞之於謳, 於謳聞之玄冥,
【注】玄冥者,所以名無而非無也。
玄冥聞之參寥,
【注】夫階名以至無者,必得無於名表。故雖玄冥,猶未極,而又推寄於參寥,亦是玄之又玄也。
參寥聞之疑始。」
【注】夫自然之理,有積習而成者。蓋階近以至遠,研粗以至精,故乃七重而後及無之名,九重而後疑無是始也。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爲首,以生爲脊,以死爲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 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爲友。 俄而子輿有病,子祀往問之。 曰:「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爲此拘拘也。」 曲僂發背,上有五管,頤隱於齊,肩高於頂,句贅指天,陰陽之氣有沴,
【注】沴,陵亂也。
其心間而無事,
【注】不以爲患。
跰𨇤而鑑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將以予爲此拘拘也。」
【注】夫任自然之變者,無嗟也,與物嗟耳。
子祀曰:「汝惡之乎?」 曰:「亡,予何惡! 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爲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爲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爲輪,以神爲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
【注】浸,漸也。夫體化合變,則無往而不因,無因而不可也。
且夫得者,時也;
【注】當所遇之時,世謂之得。
失者,順也。
【注】時不暫停,順往而去,世謂之失。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
【注】一不能自解,則衆物共結之矣。故能解則無所不解,不解則無所而解也。
且夫物不勝天久矣,吾又何惡焉!」
【注】天不能無晝夜,我安能無死生!而惡之哉?
  俄而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而泣之。 子犁往問之,曰:「叱!避!無怛化!」
【注】夫死生猶寤寐耳。於理當寐,不願人驚之;將化而死,亦宜無爲怛之也。
倚其户與之語曰:「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爲?將奚以汝適?以汝爲鼠肝乎?以汝爲蟲臂乎?」 子來曰:「父母於子,東西南北,唯命之從。陰陽於人,不翅於父母。
【注】自古或有能違父母之命者矣,未有能違陰陽之變而距晝夜之節者也。
彼近吾死而我不聽,我則捍矣,彼何罪焉!
【注】死生猶晝夜耳,未足爲遠也。時當死,亦非所禁,而横有不聽之心,適足捍逆於理以速其死。其死之速,由於我捍,非死之罪也。彼,謂死耳;在生,故以死爲彼。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注】理常俱也。
今之大冶鑄金,金踊躍曰:『我且必爲鏌鋣!』大冶必以爲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爲不祥之人。
【注】「人耳,人耳!」唯願爲人也,亦猶金之踊躍。世皆知金之不祥,而不能任其自化。夫變化之道,靡所不遇,今一遇人形,豈故爲哉!生非故爲,時自生耳。務而有之,不亦妄乎!
今一以天地爲大鑪,以造化爲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
【注】人皆知金之有係爲不祥,故明己之無異於金,則所係之情可解,可解則無不可也。
成然寐,蘧然覺。
【注】寤寐自若,不以死生累心。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曰:「孰能相與於无相與,相爲於無相爲?
【注】夫體天地冥變化者,雖手足異任,五藏殊官,未嘗相與而百節同和,斯相與於無相與也;未嘗相爲而表裏俱濟,斯相爲於無相爲也。若乃役其心志以䘏手足,運其股肱以營五藏,則相營愈篤而外内愈困矣。故以天下爲一體者,無愛爲於其間也。
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
【注】無所不任。
相忘以生,无所終窮?」
【注】忘其生,則無不忘矣。故能隨變任化,俱無所窮竟。
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爲友。
【注】若然者,豈友哉?蓋寄明至親而無愛念之近情也。
莫然有間,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聞之,使子貢往侍事焉。 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 曰:「嗟來桑户乎!嗟來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爲人猗!」
【注】人哭亦哭,俗内之跡也。齊死生,忘哀樂,臨尸能歌,方外之至也。
子貢趨而進曰:「敢問臨尸而歌,禮乎?」 二人相視而笑曰:「是惡知禮意!」
【注】夫知禮意者,必遊外以經内,守母以存子,稱情而直往也。若乃矜乎名聲,牽乎形制,則孝不任誠,慈不任實。父子兄弟,懷情相欺,豈禮之大意哉!
子貢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脩行无有而外其形骸,臨尸而歌,顔色不變,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 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内者也。
【注】夫理有至極,外内相冥,未有極遊外之致而不冥於内者也,未有能冥於内而不遊於外者也。故聖人常遊外以弘内,無心以順有。故雖終日揮形而神氣無變,俯仰萬機而淡然自若。夫見形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覩其與羣物並行,則莫能謂之遺物而離人矣;覩其體化而應務,則莫能謂之坐忘而自得矣。豈直謂聖人不然哉,乃必謂至理之無此。是故莊子將明流統之所宗,以釋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稱仲尼之如此,或者將據所見以排之,故超聖人之内跡,而寄方外於數子。宜忘其所寄以尋述作之大意,則夫遊外弘内之道坦然自明,而莊子之書,故是涉俗蓋世之談矣。
外内不相及,而丘使汝往弔之,丘則陋矣!
【注】夫弔者,方内之近事也,施之於方外則陋矣。
彼方且與造物者爲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
【注】皆冥之,故無二也。
彼以生爲附贅縣疣,
【注】若疣之自懸,贅之自附,此氣之時聚,非所樂也。
以死爲決𤴯潰癕。
【注】若𤴯之自決,癕之自潰,此氣之自散非所惜也。
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
【注】死生代謝,未始有極,與之俱往,則無往不可,故不知勝負之所在也。
假於異物,託於同體;
【注】假,因也。今死生聚散,變化無方,皆異物也。無異而不假,故所假雖異而共成一體也。
忘其肝膽,遺其耳目;
【注】任之於理而冥往也。
反覆終始,不知端倪;
【注】五藏猶忘,何物足識哉!未始有識,故能放任於變化之塗,玄同於反覆之波,而不知終始之所極也。
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遥乎无爲之業。
【注】所謂無爲之業,非拱默而已;所謂塵垢之外,非伏於山林也。
彼又惡能憒憒然爲世俗之禮,以觀衆人之耳目哉!」
【注】其所以觀示於衆人者,皆其塵垢耳,非方外之冥物也。
子貢曰:「然則夫子何方之依?」
【注】子貢不聞性與天道,故見其所依而不見其所以依也。夫所以依者,不依也,世豈覺之哉!
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
【注】以方内爲桎梏,明所貴在方外也。夫遊外者依内,離人者合俗,故有天下者,無以天下爲也。是以遺物而後能入羣,坐忘而後能應務,愈遺之愈得之。苟居斯極,則雖欲釋之,而理固自來,斯乃天人之所不赦者也。
雖然,吾與汝共之。」
【注】雖爲世所桎梏,但爲與汝共之耳!明己恒自在外也。
子貢曰:「敢問其方?」
【注】問所以遊外而共内之意。
孔子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 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
【注】所造雖異,其於由無事以得事,自方外以共内,然後養給而生定,則莫不皆然也。俱不自知耳,故成無爲也。
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注】各自足而相忘者,天下莫不然也。至人常足,故常忘也。
子貢曰:「敢問畸人。」
【注】問向之所謂方外而不耦於俗者,又安在也?
曰:「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
【注】夫與内冥者,遊於外也。獨能遊外以冥内,任萬物之自然,使天性各足而帝王道成,斯乃畸於人而侔於天也。
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注】以自然言之,則人無小大;以人理言之,則侔於天者可謂君子矣。
  顔回問仲尼曰:「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无是三者,以善處喪。 蓋魯國固有无其實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
【注】魯國觀其禮,而顔回察其心。
仲尼曰:「夫孟孫氏盡之矣,進於知矣,
【注】盡死生之理,應内外之宜者,動而以天行,非知之匹也。
唯簡之而不得,
【注】簡擇死生而不得其異,若春秋冬夏四時行耳
夫已有所簡矣。孟孫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
【注】已簡而不得,故無不安。無不安,故不以生死㮣意,而付之自化也。
不知就先,不知就後;
【注】所遇而安。
若化爲物,
【注】不違化也。
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
【注】死生宛轉,與化爲一,猶乃忘其所知於當今,豈待所未知而豫憂者哉!
且方將化,惡知不化哉?方將不化,惡知已化哉?
【注】已化而生,焉知未生之時哉!未化而死,焉知已死之後哉!故無所避就,而與化俱往也。
吾特與汝,其夢未始覺者邪!
【注】夫死生猶覺夢耳,今夢自以爲覺,則無以明覺之非夢也。苟無以明覺之非夢,則亦無以明生之非死矣。死生覺夢,未知所在,當其所遇,無不自得,何爲在此而憂彼哉!
且彼有駭形而无損心,
【注】以變化爲形之駭動耳,故不以死生損累其心。
有旦宅而无情死。
【注】以形骸之變爲旦宅之日新耳,其情不以爲死。
孟孫氏特覺,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宜。
【注】夫常覺者,無往而有逆也。故人哭亦哭,正自是其所宜也。
且也相與『吾之』耳矣,
【注】夫死生變化,吾皆「吾之」。旣皆是吾,吾何失哉!未始失吾,吾何憂哉!無逆,故人哭亦哭;無憂,故哭而不哀。
庸詎知吾所謂『吾之』乎?
【注】靡所不吾也,故玄同外内,彌貫古今,與化日新,豈知吾之所在也!
且汝夢爲鳥而厲乎天,夢爲魚而没於淵。
【注】言無往而不自得也。
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其夢者乎?
【注】夢之時自以爲覺,則焉知今者之非夢邪?亦焉知其非覺邪?覺夢之化,無往而不可;則死生之變,無時而足惜也。
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
【注】所造皆適則忘適矣,故不及笑也。排者,推移之謂也。夫禮,哭必哀,獻笑必樂。哀樂存懷,則不能與適推移矣。今孟孫常適,故哭而不哀,與化俱往也。
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弌。」
【注】安於推移而與化俱去,故乃入於寂寥而與天爲一也。自此以上,至于子祀,其致一也。所執之喪異,故歌哭不同。
  意而子見許由,許由曰:「堯何以資汝?」
【注】資者,給濟之謂也。
意而子曰:「堯謂我: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 許由曰:「而奚來爲軹? 夫堯旣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遊夫遥蕩恣睢轉徙之塗乎?」
【注】言其將以刑教自虧殘,而不能復遊夫自得之場,無係之塗也。
意而子曰:「雖然,吾願遊於其藩。」
【注】不敢復求涉中道也,且願遊其藩傍而已。
許由曰:「不然。夫盲者無以與乎眉目顔色之好,瞽者无以與乎青黄黼黻之觀。」 意而子曰:「夫无莊之失其美,據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鑪錘之間耳。
【注】言天下之物,未必皆自成也。自然之理,亦有須冶鍛而爲器者耳。故此之三人,亦皆聞道而後忘其所務也。此皆寄言,以遣云爲之累耳。
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
【注】夫率性直往者,自然也。往而傷性,性傷而能改者,亦自然也。庸詎知我之自然當不息黥補劓,而乘可成之道以隨夫子邪?而欲棄而勿告,恐非造物之至也。
許由曰:「噫!未可知也。我爲汝言其大略: 吾師乎!吾師乎!𩐎萬物而不爲義,澤及萬世而不爲仁,
【注】皆自爾耳,亦無愛爲於其間也,安所寄其仁義!
長於上古而不爲老,
【注】日新也。
覆載天地﹑刻彫衆形而不爲巧。
【注】自然故,非巧也。
此所遊已!」
【注】游於不爲,而師於無師也。
  顔回曰:「回益矣。」
【注】以損之爲益也。
仲尼曰:「何謂也?」 曰:「回忘仁義矣。」 曰:「可矣,猶未也。」
【注】仁者,兼愛之迹;義者,成物之功。愛之非仁,仁迹行焉;成之非義,義功見焉。存夫仁義,不足以知愛利之由無心,故忘之可也。但忘功迹,故猶未玄達也。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 曰:「何謂也?」 曰:「回忘禮樂矣!」 曰:「可矣,猶未也。」
【注】禮者,形體之用。樂者,樂生之具。忘其具,未若忘其所以具也。
它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 曰:「回坐忘矣。」 仲尼蹵然曰:「何謂坐忘?」 顔回曰:「隳肢體,黜聰明, 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旣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爲體而無不通也。
仲尼曰:「同則无好也,
【注】無物不同,則未嘗不適,未嘗不適,何好何惡哉!
化則無常也。
【注】同於化者,唯化所適,故無常也。
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子輿與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輿曰:「子桑殆病矣!」裹飯而往食之。
【注】此二人相爲於無相爲者也。今裹飯而相食者,乃任之天理而自爾耳,非相爲而後往者也。
至子桑之門,則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聲而趨舉其詩焉。 子輿入,曰:「子之歌詩,何故若是?」
【注】嫌其有情,所以趨出遠理也。
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父母豈欲吾貧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爲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
【注】言物皆自然,無爲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