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御寇第三十二
列御寇之齊,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 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 曰:「吾驚焉。」 曰:「惡乎驚?」 曰:「吾嘗食於十漿
【注】賣漿之家。
而五漿先饋。」
【注】言其敬己。
伯昏瞀人曰:「若是則汝何爲驚己?」 曰「夫内誠不解,
【注】外自矜飾。
形諜成光,
【注】舉動便辟而成光儀也。
以外鎮人心,
【注】其内實不足以服物。
使人輕乎貴老,
【注】若鎮物由乎内實,則使人貴老之情篤也。
而𩐎其所患。
【注】言以美形動物,則所患亂生也。
夫漿人特爲食羹之貨,多餘之贏,其爲利也薄,其爲權也輕,而猶若是,
【注】權輕利薄,可無求於人。
而況於萬乘之主乎! 身勞於國而知盡於事。彼將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驚。」 伯昏瞀人曰:「善哉觀乎! 汝處己,人將保汝矣!」
【注】苟不遺形,則所在見保。保者,聚守之謂也。
无幾何而往,則户外之屨滿矣。 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頤。立有間,不言而出。 賓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屨,跣而走,暨乎門,曰:「先生既來,曾不發藥乎?」 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將保汝。果保汝矣! 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無保汝也,
【注】任平而化則無感無求,無感無求,乃不相保。
而焉用之感豫出異也。
【注】先物施惠,惠不因彼,豫出則異也。
必且有感,摇而本性,又无謂也。
【注】必將有感,則與本性動也。
與汝遊者,又莫汝告也。彼所小言,盡人毒也。
【注】細巧入人爲小言。
莫覺莫悟,何相孰也! 巧者勞而知者憂,无能者无所求,飽食而遨遊,汎若不繫之舟,虚而遨遊者也!
【注】夫無其能者,唯聖人耳。過此以下,至於昆蟲,未有自忘其能而任衆人者也。
鄭人緩也,呻吟裘氏之地。
【注】呻吟,吟詠之謂。
祇三年而緩爲儒。
【注】祇,適也。
河潤九里,澤及三族,使其弟墨。 儒墨相與辯,其父助翟。
【注】翟,緩弟名。
十年而緩自殺。其父夢之曰:『使而子爲墨者,予也,闔胡嘗視其良?旣爲秋栢之實矣。』
【注】緩怨其父之助弟,故感激自殺,死而見夢,謂己旣能自化爲儒,又化弟令墨,弟由己化而不能順己,己以良師而便怨死,精誠之至,故爲秋栢之實。
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
【注】自此已下,莊子辭也。夫積習之功爲報,報其性不報其爲也。然則學習之功成性而已,豈爲之哉!
彼故使彼。
【注】彼有彼性,故使習彼。
夫人以己爲有以異於人,以賤其親。
【注】言緩自美其儒,謂己能有積學之功,不知其性之自然也。夫有功以賤物者,不避其親也。無其身以平往者,貴賤不失其倫也。
齊人之井飲者相捽也。故曰:今之世皆緩也。
【注】夫穿井所以通泉,吟詠所以通性。無泉則無所穿,無性則無所詠,而世皆忘其泉性之自然,徒識穿詠之末功,因欲矜而有之,不亦妄乎!
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況有道者乎!
【注】觀緩之謬以爲學,父故能任其自爾而知,故無爲其間也。
古者謂之遁天之刑。
【注】仍自然之能以爲己功者,逃天者也,故刑戮及之。
聖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
【注】夫聖人無安無不安,順百姓之心也。
衆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
【注】所安相與異,故所以爲衆人也。
莊子曰:『知道易,勿言難。 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 古之人,天而不人。』
【注】知而落天地,未嘗開言以引物也,應其至分而已。
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注】事在於適,無貴於遠功。
聖人以必不必,故无兵;
【注】理雖必然,猶不必之,斯至順矣,兵其安有!
衆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
【注】理雖未必,抑而必之,各必其所見,則乖逆生也。
順於兵,故行有求。
【注】物各順性則足,足則無求。
兵,恃之則亡。
【注】不得已而用之,以恬淡爲上者,未之亡也。
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
【注】苞苴以遺,竿牘以問。遺問之具,小知所殉。
敝精神乎蹇淺,
【注】昏於小務,所得者淺。
而欲兼濟導物,太一形虚。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
【注】小夫之知而欲兼濟導物,經虚涉遠,志大神敝,形爲之累,則迷惑而失致也。
彼至人者,歸精神乎无始,而甘瞑乎无何有之鄉。 水流乎无形,發泄乎太清。
【注】泊然無爲而任其天行也。
悲哉乎!汝爲知在毫毛
【注】爲知所得者細。
而不知大寧。」
【注】任性大寧而至。
宋人有曹商者,爲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王悦之,益車百乘。 反於宋,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之。」 莊子曰:「秦王有病召醫。破癕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
【注】夫事下然後功高,功高然後禄重,故高遠恬淡者,遺榮也。
魯哀公問乎顔闔曰:「吾以仲尼爲貞幹,國其有瘳乎?」 曰:「殆哉,圾乎仲尼!
【注】圾,危也。夫至人以民静爲安。今一爲貞幹,則遺高迹於萬世,令飾競於仁義而彫畫其毛彩。百姓旣危,至人亦無以爲安也。
方且飾羽而畫,
【注】凡言方且,皆謂後世將然。飾畫,非任真也。
從事華辭。以支爲旨,
【注】將令後世之從事者,無實而意趣横出也。
忍性以視民,而不知不信。
【注】後世人君將慕仲尼之遐軌,而遂忍性自矯僞以臨民,上下相習,遂不自知也。
受乎心,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
【注】今以上民,則後世百姓非直外形從之而已,乃以心神受而用之,不能復自得於體中也。
彼宜汝與?
【注】彼,百姓也。汝,哀公也。彼與汝各自有所宜,相效則失真,此卽今之見驗。
予頤與?
【注】效彼非所以養己也。
誤而可矣!
【注】正不可也。
今使民離實學僞,非所以視民也。爲後世慮,不若休之。
【注】明不謂當時也。
難治也!」
【注】治不則僞,故聖人不治也。
施於人而不忘,非天布也,
【注】布而識之,非芻狗萬物也。
商賈不齒。
【注】況士君子乎!
雖以事齒之,神者弗齒。
【注】要能施惠,故於事不得不齒,以其不忘,故心神忽之。此百姓之大情也。
爲外刑者,金與木也;
【注】金謂刀鋸斧鉞,木謂捶楚桎梏。
爲内刑者,動與過也。
【注】静而當則外内無刑。
宵人之離外刑者,金木訊之;
【注】不由明坦之塗者謂之宵人。
離内刑者,陰陽食之。
【注】動而過分,則性氣傷於内,金木訊於外也。
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
【注】自非真人,未有能止其分者,故必外内受刑,但不問大小耳。
孔子曰:「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故有貌愿而益,有長若不肖, 有順懁而達, 有堅而縵,有緩而釬。
【注】言人情貌之反有如此者。
故其就義若渴者,其去義若熱。
【注】但爲難知耳,未爲殊無迹。
故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 煩使之而觀其能, 卒然問焉而觀其知, 急與之期而觀其信, 委之以財而觀其仁, 告之以危而觀其節, 醉之以酒而觀其則,雜之以處而觀其色。 九徵至,不肖人得矣。」
【注】君子易觀,不肖難明,然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搜之有塗,亦可知也。
正考父一命而傴,再命而僂,三命而俯,循牆而走,孰敢不軌!
【注】言人不敢以不軌之事侮之。
如而夫者,一命而吕鉅,再命而於車上儛,三命而名諸父,孰協唐許?
【注】而夫,謂凡夫也。唐謂堯也,許謂許由也。言而夫與考父者,誰同於唐許之事也?
賊莫大乎德有心
【注】有心於爲德,非真德也。夫真德者,忽然自得而不知所以德也。
而心有睫,
【注】率心爲德,猶之可耳;役心於眉睫之間,則僞已甚矣。
及其有睫也而内視,内視而敗矣!
【注】乃欲探射幽隱,以深爲事,則心與事俱敗矣。
凶德有五,中德爲首。 何謂中德?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吡其所不爲者也。
【注】吡,訾也。夫自是而非彼,則攻之者非一,故爲凶首也。若中無目好之情,則恣萬物之所是。所是各不自失,則天下皆思奉之矣。
窮有八極,達有三必,形有六府。 美﹑髯﹑長﹑大﹑壯﹑麗﹑勇﹑敢,八者俱過人也,因以是窮;
【注】窮於受役也。然天下未曾窮於所短,而恒以所長自困。
緣循﹑偃佒﹑困畏,不若人三者俱通達;
【注】緣循,杖物而行者也。偃佒,不能俯執者也。困畏,怯弱者也。此三者,旣不以事見任,乃將接佐之,故必達也。
知慧外通,
【注】通外則以無崖傷其内也。
勇動多怨,
【注】怯而静,乃厚其身耳。
仁義多責,
【注】天下皆望其愛,然愛之則有不周矣,故多責。
達生之情者傀,
【注】傀然,大恬解之貌也。
達於知者肖,
【注】肖,釋散也。
達大命者隨,
【注】泯然與化俱也。
達小命者遭。
【注】每在節上住乃悟也。
人有見宋王者,錫車十乘。以其十乘驕穉莊子。 莊子曰:「河上有家貧恃葦蕭而食者,其子没於淵,得千金之珠。其父謂其子曰:『取石來鍜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今宋國之深,非直九重之淵也;宋王之猛,非直驪龍也。予能得車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爲𩐎粉夫。」
【注】夫取富貴,必順乎民望也,若挾奇説,乘天衢,以嬰人主之心者,明君之所不受也。故如有所譽,必有所試,於斯民不違,僉曰舉之,以合萬夫之望者,此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之也。
或聘於莊子, 莊子應其使曰:「子見夫犧牛乎? 衣以文繡,食以芻菽。及其牽而入於太廟,雖欲爲孤犢,其可得乎!」
【注】樂生者畏犧而辭聘,髑髏聞生而矉𥉷,此死生之情異而各自當也。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爲棺槨,以日月爲連璧,星辰爲珠璣,萬物爲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 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爲烏鳶食,在下爲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
【注】以一家之平平萬物,未若任萬物之自平也。
以不徵徵,其徵也不徵。
【注】徵,應也。不因萬物之自應,而欲以其所見應之,則必有不合矣。
明者唯爲之使,
【注】夫執其所見,受使多矣,安能使物哉!
神者徵之。
【注】唯任神然後能至順,故無往不應也。
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
【注】明之所及,不過於形骸也;至順則無遠近,幽深皆各自得。
而愚者恃其所見入於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
【注】夫至順則用發於彼而以藏於物,若恃其所見,執其自是,雖欲入人,其功外矣。